何為痛   

我們先來簡單解釋一下這非傳統意義上“痛”的含義。痛文化的“痛”最初自於“痛車”,所謂痛車,是指在車身外觀大面積以彩繪或粘貼貼紙等方式裝飾ACG圖案(而且主要是美少女圖案)的車輛,發源於日本(當然是日本!)。然則其起源眾說紛紜。在痛車開始發祥的1980年代,正是日本經濟騰飛時代, 大家都財大氣粗的買進口車,尤其是意大利車(イタリア車),意大利車讀音為“Itasha”,其中“Ita”的發音跟日語中的“痛”發音相同(喜歡看深夜檔同學一定知道這個發音的),所以日語中就稱這樣的車為“痛車”。另有的說法是,痛車是仿照賽車粘貼贊助商標誌;也有的說是因為製作痛車太過昂貴,花錢花得心痛等等,總之,和很多莫名其妙開始流行起來的ACG文化一樣,何為痛車之痛,一直沒有權威解釋。

痛文化是宅文化的一種,和Cosplay一樣,也是一個從二次元轉變為三次元的產物。在汽車錶面貼著ACG人物,以此來表達自己對ACG作品的喜愛之情,想痛什麼,全根據自己的趣味來選擇,是一種很自由的表達個人情感、觀點和個性的方式。當一輛藍色的凌波麗痛車在你身邊駛過後,那麼你得到了一個最直觀的信息:車的主人對凌波麗有愛,而且愛的程度已經相當可觀了。雖然在1980年代就已發祥,但起初只是小眾非主流,直到本世紀,宅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痛才隨之有了自己的地位。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即便對於主流社會來說,痛并不像某些極端的宅文化那樣讓人討厭,而且頗能給人好感——不管是誰,欣賞到如此美好漂亮的東西都會心情愉悅的。  

痛車一直以來都是數量最多、最主要的痛,這得益於汽車的普及,也得益於汽車的機動性。痛車往往具有炫耀方便、醒目、大眾化等特點,所以執痛文化牛耳地位。不過,雖然痛車數量居多,但並不是說痛文化僅限於痛車,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還有痛飛機,例如日航的皮卡丘航班,但是痛飛機一旦升空也就和普通飛機沒什麼兩樣了— —你不可能飛在天上看,而飛機裡的乘客自己又看不見。所以遠遠不如痛車知名,更重要的是,作為個人來說,很難玩得起痛飛機。

並非人人都痛得起汽車,窮人也有窮人的痛車,譬如“痛單車”(Itansya),注意,這裡的單車可不是自行車,而是摩托車,而“痛響鈴” (Itatyari)才是自行車。由於玩家數量不是很多,所以它們常被歸為痛車一類,在痛G上常能看見前來助陣的痛單車和痛響鈴。值得注意的是,痛響鈴已開始嘗試商業化,一套由貞本義行製作和監修的EVA新劇場版的自行車“EVA00BIKE type-r”和“EVA02BIKE type-a”售價高達98280日圓,相當於近5500元人民幣……看來也不是什麼人都玩得起的。在中國國內,也有玩家自己動手做痛響鈴,畢竟我們是自行車大國,想來還是有蠻大的市場的。

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可痛的東西,比如說,痛輪椅…誰規定殘疾人不能萌ACG呢?而且他們真的就做出了痛輪椅……不過一點也不希望擁有。還有身邊的水杯?手上的圓珠筆?桌子上的鬧鐘?電腦的顯示器?反正很多東西都可以痛一下的啦,請不要在意外人們怪異的眼神。古怪什麼的,最喜歡啦!而且,才不是因為你們買雜誌我才給你們看這些痛物品的,全因為對ACG的愛啊。接下來, 讓我們也痛一下吧。

1. 痛牆痛車筆記本貼紙

可以充滿熱情的將貼紙貼滿所有的空間了,對,牆上,地上,車上,家用電器上,筆記本電腦上,馬桶蓋也不放過。有了這些貼紙就不用羨慕喜歡的動漫人物(我老婆)在人家車上啦~

2. 手機痛機貼紙

還在糾結買個什麼圖案的手機殼嗎?然而,事實是手機有屏幕的這一面才是盯得時間最久的啊。可是貼在屏幕上會妨礙舔屏的吧~ 所以!我們使用痛貼紙!連手機正面剩下的小空間也不放過。

3. LL神教痛包徽章

痛文化的終極奧義已經解開,祭出了痛包的寶具——徽章。配合痛包本體自由發揮出自己的痛包吧。質量過關而且還有閃閃亮的效果,一定會裝飾出一個自帶閃光燈效果的包。

4. 痛文化抱枕

痛文化已經從最初的漫展到了大街,最終入侵了神聖的土地——自家的床~想每天晚上抱著自家小姐姐(小哥哥)睡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