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arlow與他的小猴子們,可能是心理學中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那些小猴子剛出生就被帶離母親身邊。Harlow為它們製造了兩種「假媽媽」:一種,是鐵線繞成的堅硬媽媽,但鐵線媽媽那裡有奶瓶(還有提供溫暖的燈泡)。另一種,是軟布做的柔軟媽媽,這個媽媽只有觸覺撫慰,沒有奶水滋養。

當時的假說,是「有奶便是娘」——動物也好,人也好,都應該會更依戀那個給自己提供食物的照顧者。

但那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們,卻緊緊抱著沒有乳汁的「軟布媽媽」。

它們當然會餓,在飢餓驅使下,它們會找到「鐵線媽媽」吮吸,但只要一填飽肚子,它們就會儘快回到「軟布媽媽」那裡。絕大部分時間裡,小猴子都緊緊依偎著「軟布媽媽」。

Harlow又(喪心病狂地)做了第二個實驗,他把會發出巨大聲響的、造型可怕的敲鼓機器人放進籠子,看看在驚嚇之下,小猴子會在兩個媽媽之間作何選擇。

小猴子們果然大為驚駭,它們毫不猶豫地奔向了 「軟布媽媽」,用儘力氣抱住她,好像能從這個假媽媽那裡得到安慰與保護。最終,它們在「軟布媽媽」身邊平靜下來。

甚至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鐵線媽媽」相處過的小猴子,也會優先選擇「軟布媽媽」。

Harlow還(毫無人性地)做了第三個實驗,這次的小猴子從出生開始,就沒有跟任何一個「假媽媽」或其他幼猴相處的經歷,它們孤獨地呆在籠子里,只是定時得到食物而已。

八個月「無母親」生活後,這些小猴子也被放進有兩個假媽媽的籠子里。當可怕機器人出現時,這些小猴子又會作何反應呢?

結果是,它們不會奔向任何一個假媽媽,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跟假媽媽相處的經驗。它們往往絕望地抱著自己、搖擺身子、癱倒在地、尖叫不已,這是它們安撫自己的辦法。這些行為,像極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不但如此,這些小猴子長大後也幾乎無法融入猴群,它們更膽小,更懼怕其他猴子,有時它們又敵意過重。無論怎樣,它們都無法跟其他猴子好好社交、和平共處。當其他猴子欺負它們時,它們就開始自殘,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這些小猴子里的雌猴後來即使當了母親,也無法照顧好自己的幼猴。

Harlow的後續研究發現,旦小猴子們在出生後跟母親分離超過90天——大概相當於人類嬰兒出生後和母親分離超過6個月——這種傷害就無法彌補。即使此後再跟母親或夥伴相處,它也永遠無法成長為正常猴子,某個「關鍵期」被永遠錯過了,有一扇門被永遠關上了。

Harlow的結論是,母親對於小猴子(以及人類嬰兒)來說,絕不僅僅是食物提供者。更重要的是,母親所給予的安慰和保護。在生命初期,母親成為一個「安全港」,於是幼獸們在驚懼煩惱痛苦時會回去母親身邊,那裡也是它們平靜下來後重新出發、去探索世界的基點。而沒有「安全港」的幼獸,只能一直呆在絕望中,緊緊地抱住自己。

這些實驗,影響了後來的「安全依戀研究」,也改變了無數人類嬰兒的命運。

在這些實驗出現的時期,一些研究者正在提倡減少「非必要」的母嬰接觸,一是為了衛生,減少母親將病菌傳給嬰兒,二是為了避免「寵壞孩子」,擔心一哭就得到安慰的嬰兒會太過依賴大人,長大後會變得太過黏人無法獨立。

Harlow的猴子實驗與後續的一些嬰兒依戀實驗卻證明,事實恰恰相反,曾經被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才會成長為更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上述內容摘自微博@游識猷,略有改動。)



2

除了猴子之外還有另一個外國的經典實驗:凍臉實驗。

被試是一對母子,嬰兒大約七八個月,坐在寶寶椅里,媽媽坐在寶寶對面大約保持50cm的距離。剛開始母嬰正常互動,寶寶做鬼臉媽媽也做鬼臉,寶寶發出聲響媽媽也及時回應寶寶,兩個人都笑得特別開心。

在互動了一分多鐘以後媽媽需要收起自己所有的面部表情,也不發出任何聲音,就面無表情的看著寶寶。

寶寶剛開始是愣住了,然後試圖再次用滑稽的聲音和鬼臉來喚起媽媽的回應,在嘗試了很久以後發現媽媽依舊沒有任何反應,只是淡漠的看著自己,寶寶崩潰了,開始極度痛苦地抓自己的臉和頭髮,並且放聲大哭。

這時媽媽會被允許再次回應寶寶,寶寶在媽媽的懷抱里和安慰的聲音里逐漸恢復平靜。

實驗結果表明,單單照顧生活起居是完全不夠的,尤其是對於一歲以內的嬰兒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回應,及時的回應。

這兩個實驗都涉及到一個心理學名詞:鏡映

嬰兒是從媽媽的眼神里構建出自己的樣子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媽媽就能及時回應她的任何反應,並且回應相對溫柔健康,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

如果媽媽面對孩子經常是暴躁的厭煩的或者抑鬱的,那麼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令人討厭的。

如果媽媽不管孩子,不回應孩子,這是最可怕的一種情況,嬰兒就會覺得自己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這種情景對於嬰兒來說是具有毀滅性的:他不確定自己活著。

如果長期處在沒人回應的狀態里,就為日後的嚴重精神疾病打下了基礎(就如猴子實驗里完全沒有接觸過母親的小猴子一樣)。

3

今天這篇文章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冷處理、懲罰毯、哭聲免疫,其實都是在告訴媽媽們,你需要把你的孩子單獨扔在那裡不要去回應他。而這種沒回應是真的不適合於一歲以內的小寶寶的。

等孩子稍微大一些,他逐漸發展出自我意識(兩歲左右)的時候,你如果真的不想理他,可以嘗試在解釋清楚以後再讓你們分開獨處一小段時間(比如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特別不好,需要一個人冷靜一下,現在沒能力安撫你。)

如果媽媽情緒狀態特別不好,比如長時間處在抑鬱或者躁狂狀態,沒辦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回應,那就盡量邀請家人參與育兒,人多一些,就給每個人都有緩衝和調整的時間。

最後,我最想說的是:如果你真的要讓孩子一個人待一會兒的話,請你清楚沒這麼做是因為自己此時狀態不好,沒辦法或者不想去回應孩子,這是完全可以的。

可千萬別說你把他扔在那裡哭是為了他好,這真不是為他好。

文章作者:可可的粽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縱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