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嗽就尿失禁,是身體哪塊出了問題,怎麼治?

中醫上講,虛與腎髒關系最密切。腎藏一身之元,即一身的氣根於腎。《素問·生氣通天論》中寫道,"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說氣有抵禦外界邪氣,使身體屏障牢固的作用。氣足的人防禦能力強一些,氣弱的人抵抗力差點。

腰部剛好是腎髒所在的位置,《黃帝內經》記載:"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除了的普遍特徵以外,腎虛還會表現為腰疼,腎經的循行部位即從足部到下肢再到腹部都會出現酸冷,也就是腰膝酸冷的情況。

古人把外寒侵襲腰部導致的病叫"胸、腰、腹是最怕寒的位置,所以胸、腰、腹這三個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因為人體六條陰經在這裡匯合,很多中老年人戴圍巾,穿小背心的做法特別好。

由於內寒是由虛而引起,因此驅除內寒的方法應該是使氣旺起來,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藥物。

有這樣一個病例:有位患者十多年來一咳嗽就會小便失禁,這給她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和尷尬。她以前身體特別好,但由於年輕時條件不好,住在工棚裡邊,容易受涼受寒,十幾年以後她發覺自己的身體慢慢地變弱了,經常感覺腰疼,就像折了一樣,膝蓋以下特別冷,夜尿頻多,且小便清長。

而且最尷尬的是進入冬天以後咳嗽長時間不好,一咳嗽就尿失禁。她這種情況就是感受外寒以後,慢慢地虛生了內寒所致。

《傷寒論》裡邊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湯,有乾薑、甘草兩味藥,甘草味甘,乾薑味辛,辛甘化陽,這位患者吃了五副藥,她的咳嗽就明顯減輕了,而且小便情況好轉。隨後她還服用了金匱腎氣丸,吃了一段時間後症狀疾病全消除了。

金匱腎氣丸的組成為:地黃、山萸肉、山藥、附子、桂枝、澤瀉、茯苓、丹皮。這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的方子,比著名的六味地黃丸還要早。方中地黃、山藥、山萸肉三味藥以補陰為主,地黃8 兩,山茱萸、山藥均為4 兩,加起來16 兩;附子、桂枝各1 兩,由此可見,補陰藥跟補藥的比例是8︰1。

這個方子補陰藥多,補藥少,正合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說:"善補者,必於陰中求,則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就是說,治療虛的時候,不能光補,要陰雙補,尤其要考慮到陰,方能達到很好的補陽效果。因為補的時候,一過量就上火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