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的起點,永遠是向國家的未來提問。一個最簡單的問法是:10年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模樣?

我們會看到自動駕駛的車輛,成為都市運輸的主力,讓酒駕或其他違規駕駛不再成為議題?我們會看見綠色運具全面汰除燃油的汽機車,而讓民眾所關心的空污問題有感緩解嗎?

我們會看到交易方式愈來愈方便,甚至超越現在行動支付,而以生物特徵來進行認證,不但不必帶錢包、不必帶卡,甚至也不用帶手機嗎?而這樣的便利性,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又需要克服社會什麼樣的疑慮?

在少子化的浪潮下,產業在勞動力日趨缺乏的拉力之下,製造業的生產線會全面的自動化嗎?又或者甚至服務業也走上這樣的道路?而相對的,在這樣的時代裡面,教育體系又要如何做出因應,給國民什麼樣的知能訓練?

在AI與大數據透過網路建設的擴張而跳躍性發展的時候,我們會看見它取代哪些過去無法想像的職業?記者、醫師、律師…甚至是,行政院長?

當然,提問只是起點。只有提問,而沒有找到通向未來的路徑,那個叫作科幻小說;而縝密務實地找到前行的道路,一步一步跨出腳步,這個才叫作科技政策。提出政策工具,厚植科技創新的土壤,為企業的革新添加動能,並引導技術發展結合民眾生活與經濟成長的需求,這就是政府的角色。向大家保證,在我正式被AI取代以前,我也會不斷努力於此。

科技政策不會是科幻小說

這兩年我們跨出了什麼樣的腳步呢?

我去年上任之初,提出了五大施政目標,其中一項,就是「智慧國家」,因為台灣在資通訊的領域,堪稱是科技大國,我們有極佳的基礎,從硬體的代工,跨入智慧應用的創新領域。

行政院在2016年底,推出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也就是「DIGI+方案」,將智慧科技列為發展數位經濟的基礎,尤其對於推動5+2產業創新,智慧科技將扮演驅動產業高值化關鍵角色。

我們也在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計畫」中,特別編列50億預算,加速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將智慧科技應用於智慧城鄉及民生公共物聯網之推動,運用物聯網基礎環境,結合數據蒐集、運算及分析,提升空氣品質、地震觀測、防救災、水資源管理的精度。這些都與大家所關切的安全健康與生活品質需求息息相關。科技發展,要從人民的生活出發,也要回歸到人民的生活之中。

50億建立公共物聯網,新創法規調適平台已經啟動

而科技永遠不會只是科技,它也需要適宜的社會與法規環境來培育成長。我們也成立了「新創法規調適平台」,來全面清點需要修正的法規。像是我們去年通過了「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讓金融科技的創新實驗,有更自由的空間可以進行,透過法規的制定,鼓勵金融服務業及相關產業應用,這就是一個我們迎頭趕上的努力成果。

而科技的發展,更需要作為整體經濟戰略的一環。在全球化的經濟戰場上,台灣很小,卻也很大。

說很小,是我們的經濟體規模有限,無法複製大國的路徑,可以以龐大的內需市場為籌碼,在國際貿易的牌桌上輕鬆喊牌;但是,作為一個開放經濟體,我們也有充份的潛能,可以走向國際、布局全球。這樣的台灣,也可以很大,以世界為我們伸展的場域。

我們在WEF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在全球137個國家裡面,排名第15名;其中,多年以來,產業聚落發展的指標,都是世界前2名。

我們的出口淨額排名全世界第18名;我們有23項產品的市佔率,在全世界排名前3,其中8項是高科技產品。

台灣法規必須與國際接軌

而台灣作為開放型經濟體,貿易依存度高,打通國際經貿管道,是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命脈,未來不管是雙邊或多邊的經貿協定,都是我們所要致力去爭取的,而相關的準備工作上都必須有具體的進展,這包括在法令規範上與國際標準相互接軌,取得貿易夥伴廣泛穩定的信任。

我們只要具有策略與體制的靈活度,以正確的方向來保持我們的競爭力,全球化的時代,相信也將是台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