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灌陽縣黃關鎮代竹源村,有一名腦癱的孩子,其母親改嫁,父親外出打工。 76歲的奶奶每天用一輛破舊的輪椅,推著這名孩子往返學校8趟,每趟3公里,共24公里。 奶奶成了慈祥

  在廣西灌陽縣黃關鎮代竹源村,有一名腦癱的孩子,其母親改嫁,父親外出打工。


76歲的奶奶每天用一輛破舊的輪椅,推著這名孩子往返學校8趟,每趟3公里,共24公里。奶奶成了慈祥的「母親」,詮釋著無價的親情與生活的無奈。奶奶說:「只要我能推得動孩子一天,就要堅持一天。


老人名叫史玉英,孫子蔣昊文今年9歲,在他快兩歲時,一直不會走路,且坐不穩板凳。後經桂林醫院確診為腦癱。

打那以後,蔣昊文的父親蔣小兵和奶奶

  老人名叫史玉英,孫子蔣昊文今年9歲,在他快兩歲時,一直不會走路,且坐不穩板凳。後經桂林醫院確診為腦癱。

打那以後,蔣昊文的父親蔣小兵和奶奶史玉英,帶著他到南寧、柳州等地治療,效果並不是太明顯,且因此債台高築。

  但蔣昊文的智力並未受到影響,尤其是到了上學的年齡,他的加減乘除運用得特別好,而且記憶力超好,幾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孩子天資聰明,奶奶和父親分工合作:父親蔣小兵到桂林打工,維持家庭經濟開支。史玉英卻負責風雨無阻地送蔣昊文上學、飲食和日常護理。 不幸運的

  孩子天資聰明,奶奶和父親分工合作:父親蔣小兵到桂林打工,維持家庭經濟開支。史玉英卻負責風雨無阻地送蔣昊文上學、飲食和日常護理。

  不幸運的是,在蔣昊文4歲時,母親含淚改嫁。自幼兒園起,史玉英就像一名母親,每天用一輛舊單車送蔣昊文上學,這一送至今已4年。學校距離史玉英的家約3公里,史玉英早上送到學校,再返回,中午又接回來,下午再送,傍晚又去接。這一機械式的一來一回,每天要走8趟。 幸運的是,

  學校距離史玉英的家約3公里,史玉英早上送到學校,再返回,中午又接回來,下午再送,傍晚又去接。這一機械式的一來一回,每天要走8趟。

  幸運的是,2017年7月,蔣昊文竟然能站立起來了,還可扶著牆壁、欄杆走一段路。殘聯也給蔣昊文送了一張輪椅,史玉英因此也把「單車送學」改成了輪椅接送,減輕了一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