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喝酒到深夜才回家、小孩因為繳不出營養午餐錢躲去操場不吃飯,偏鄉孩子想「認真讀書」究竟多難?常有人抱怨「偏鄉的孩子比較野,比較難教」,但對在花蓮服務20年、任職校長2年的林國源、小學教師文老師、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來說,每一個被評為「難教」的孩子,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2017年底,林國源、文老師與劉安婷進行對談,談及偏鄉種種困境。林國源也強調,這些問題不只在偏鄉,其實都市邊陲更為嚴重,而與會者八旗文化主編王家軒也嘆:「新北市大家以為資源很多,但其實問題也還是很多……」
儘管林國源工作地點已算東部大鎮,他感嘆在高雄知名餐廳吃頓自助餐,都可以付這裡近2個月的營養午餐錢了──但「錢」並不是唯一問題,老師們要陪伴的不只有疲憊的孩子,還有家長,每個被批評「失職」的家長背後,也有說不出的辛苦。
2個月午餐錢換一頓buffet、家裡連書桌也沒有 第一道不平等起跑線
該怎樣讓偏鄉孩子有不一樣的人生,是林國源20年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美國矽谷創投公司董座J.D.凡斯於自傳《絕望者之歌》寫下在貧窮小鎮度過的童年、TFT分享的種種偏鄉故事,林國源都曾在工作場合目睹過,也一直努力著。
例如,林國源曾碰過一個學生每天午餐時間都會「消失」,一般老師或許就置之不理了,他卻找遍整個校園、最後在操場找到學生。「為什麼不吃午餐?」林國源問,學生則回:因為沒有繳營養午餐的錢,所以不敢在教室吃午餐。
該怎樣讓偏鄉孩子有不一樣的人生,是林國源20年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陳明仁攝)
林國源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還記得當年漢神百貨熱門餐廳中午自助餐要價700元,太晚去還會排到100多號,這在花蓮是許多孩子不敢想的:「當時每月營養午餐伙食費是400塊,在漢神吃一頓中餐,可以付2個月左右……」
即便是看似優秀的學生,背後也可能有說不出的無奈。林國源回憶,過去曾經決定進行家庭訪問,一名「功課很好,都把自己弄得乾乾淨淨」的女同學卻面有難色,不希望老師到家裡。後來林國源仍去了,也從這次家訪看到「跟高雄非常不一樣的一個台灣」,才決心服務偏鄉孩子。
那一天剛下完雨,天氣非常悶熱,林國源走了好長一段路才到學生位於部落邊緣的家。「有一大部份外牆是用廢棄板模搭起來的,沾很多水泥塊、無法重覆利用的板模,中間稱為『客廳』的地方是一般泥土地,下過雨後會有積水流下來」,那個「家」的形象,在林國源記憶裡仍清晰。
家訪有一道問題是「孩子有沒有自己的房間跟書桌」,林國源雖然一進入家門就知道不會有,卻還是依規定問了這題:「從家長表情可以看到,他們是相當尷尬的……」
深夜喝得爛醉回家、孩子全身菸味…他從爸爸眼淚知道「失職」家長無奈
教育專家高呼要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房間、至少一張自己的書桌,但有些家長不只給不起這些,可能連基本照顧都給不起,每天工作到晚上8點、生活疲憊迫使他們只能以酒精止痛,他們也想當個「好」爸媽,卻連自己的痛苦都難以克服。
服務於屏東2年、在花蓮任職數個月的文老師分享,他曾長期特別照顧校內某個孩子,有天陪他走路回家,不僅「家很破破爛爛,還找不到門」,爸爸也總是工作到深夜,帶著一身酒氣回去。有天晚上找不到學生的家人,便到鎮上85度C陪學生等,8點、9點、10點過去,有學生家長經過好奇問文老師為何在這,知道原因後直說:「別被他的家長騙了,不要讓他們有依賴。」
「後來好晚好晚了,我回到他家,我整個癱死在那邊,爸爸出現了,身上有酒氣在……」夜裡學生的爸爸終於現身,似乎帶點羞愧,文老師問,「孩子睡著了,你要來這裡坐一下嗎?」,爸爸則坐到一旁不發一語。
經歷一陣沉默,文老師對學生的爸爸說話了:「爸爸,我知道你很辛苦,但再喜歡學生的老師,這時間好像都不該出現在這裡……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只知道你很辛苦……」說完,爸爸突然哭了起來,文老師抱著他,也感受到他的身不由己。
「他可能好久好久沒有人可以讓他這樣哭了,在很多人眼裡,他就是不長進、不務正業、收入不穩定、不會讓小孩帶外套出門、小孩到學校身上都有很濃很濃的煙味的爸爸……我沒辦法說我是一個老師,你家長要怎樣怎樣,這家長可能小時候也沒有好好被照顧到。我也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也不會期待別人指責我,而是期待別人給我一個鼓勵……」
這一刻,文老師知道「不會有被騙的問題,我看到孩子有陪伴的需求,我願意」。文老師深知某些被批為「失職」的家長,背上都扛了重重的精神、經濟包袱,這時候責備家長是沒有意義的,文老師期望自己不只能陪伴孩子,也想想該如何陪伴這些疲憊的家長。
「工作到5、6點,難道要變成24小時嗎?」熱血教師難題
「台灣是世界人均捐款數一數二高的地方,是個心很軟、口袋很鬆的地方,政府跟民間都投入很多資源在偏鄉跟教育弱勢上面,但資源如何運用哪些地方,才是刀口……」談起偏鄉困境,TFT創辦人劉安婷表示,若不去理解學生、家長真正需要什麼,只靠「同情心」恐怕也無法讓孩子「透過教育跟社會資源,為自己人生選一條不一樣的道路」,而林國源、文老師看到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陪伴」。
林國源表示,偏鄉老師常常踩到的一條線,就是要不要為家庭教育「補位」,撐起家長沒辦法做好的部份。林國源說自己通常會選擇去補位,畢竟孩子只剩下學校跟老師:
「對整個社會來講,他都是我們這社會的一份子,他長大以後我們希望他成為社會的一份生產力,他長大養不活自己,我們要付出代價,我們都不是局外人、都踩在同一艘船上。」
只是老師的「陪伴」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林國源坦言,「工作到5、6點,難道要變成24小時嗎」是許多老師不敢向前踩線的原因:「這不是上班8小時的事情,要不要踩出這一步是我們要選擇的問題,老師個人的熱血很好,但能不能制度上要求老師10點後要接電話、隨時準備讓孩子來家裡住?」
該如何在陪伴學生與老師的生活間取得平衡?林國源表示,國中後的「住校」或許是個不錯的選項,儘管老師未必能24小時陪在身邊,但孩子在宿舍有住宿生輔導員、有同學陪伴,可以建立起信賴關係,也能減輕家長負擔。
「教育工作者真的可以做改變人一生的重要工作,在最絕望的時候看見希望」
即便不能24小時陪伴學生,有一件事情或許每個老師都能做到,便是給孩子「成功經驗」與鼓勵。林國源表示,孩子若不斷經歷失敗便很容易習得無助感,「覺得做任何努力都改變不了任何事,就像對空氣練習投籃投100顆,你會投不下去」,這時若能給孩子一個「籃框」,就會有轉機。
而文老師說,跟學生溝通時使用的語言不只是說話而已,「溝通時嘴巴講的只剩2、3成,更多是肢體語言」,一句「你怎麼沒交作業」的責備可能透過眼神就不小心流洩而出,因此溝通上也應時時注意給予學生正向回饋,讓學生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自己是有能力改變什麼的:
「有些孩子會叫說『怎麼解都解不出來』,我會跟他說『只是你還沒學會』;學生進步29分,我會跟他說,『親愛的,你這就是毅力』……學生需要的不是我肯定他,而是從我這人的存在知道,他可以辦到怎樣的能力……」
林國源則說,「珍視學生犯的錯誤」亦是老師們的重要課題:
「孩子是學會『怎麼走不會跌倒』才學會走路的,我們的文化裡似乎不太允許學生犯錯,但當錯誤出現時,就是我們獲得成功經驗的機會……不是要你死撐到底,而是相信自己永遠都有站起來的能力,我們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不會跌倒,但跌倒時都要有保證自己能站起來往前走的能力。」
文老師碰過一些孩子說,未來的夢想是當計程車司機、卡車司機,但若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他們總會想學習、挑戰過往不願挑戰的事,給一個學習的楷模也很重要。儘管前路漫漫,林國源、文老師與許多正在努力的教師們,仍不放棄讓孩子選擇人生的機會,而劉安婷這樣評價「教育工作」的意義:
「雖然教育工作者不是救世主,無法改變所有社會造成的問題,但教育工作者真的可以做改變人一生的重要工作,失望總是能在教育工作者身上找到希望,最絕望的時候可以看見希望,是我們很重視的……」
劉安婷坦承投入教育工作5年來也不斷經歷「失望」,但她仍相信教育工作能帶來一點希望(陳明仁攝)
劉安婷坦承投入教育工作5年來也不斷經歷「失望」,但她仍相信教育工作能帶來一點希望。從文老師、林國源與劉安婷3人分享可知,有些孩子不只輸在經濟、也缺乏一個安全、安心讀書的環境,而能改變其困境的並不只有捐營養午餐錢而已,「陪伴」,是生而為人之所需,是看見「希望」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