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幫他們說話。「你叫什麼名字?」「Jason」
當一個小孩被問到叫什麼名字時,有些父母會幫他們回答,其實只要小孩學會說話後就應該要停止這種習慣,你可以暗示孩子別人問話時要怎麼回,但不需要幫他們回答,下一次當你想為你的孩子說話時,試著阻止自己,讓他們自己說就好。
2. 當他們的朋友。「去吧,我會在附近」
「小心點。」許多父母試圖與孩子成為朋友,他們不希望孩子和自己有任何秘密,但是朋友就是一個你可以平等交談的人,可以跟他們聊任何事,然而,父母有不同的角色:他們關心我們,愛我們。所以沒有必要一定要跟孩子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尋找自己的朋友,當他們需要愛和支持時,讓他們知道爸媽就在這裡,學會相互支持和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3. 想要 vs 需要。「我想要糖果!」「我想要糖果!你只想到你要糖果」
「親愛的,吃完飯後再吃糖會比較健康,我們吃完再去外面玩。」我們很清楚,花椰菜比糖果健康得多,新的球鞋比玩偶更有用,所以我們會幫孩子決定什麼才是他們應該想要的東西,不過這樣會壓制孩子的「自我」,還有他們的願望和目標,這樣可能會導致他以後變成很叛逆,所以應該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願望,如果你想要教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太激烈,要慢慢來。
4. 幫他們太多。
2-3歲的孩子會自己穿脫衣服,洗杯子,並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不僅如此,在這個年齡,孩子會真的想要自己做很多事。不過有些父母甚至到小孩結婚前都還在幫他打理很多這些日常生活可以自己處理的事,之後才會發現小孩長大後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做,也不會幫忙媽媽,所以應該要盡可能讓孩子自己處理這些事,別讓他們過度依賴父母才是。
5. 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品味。「我們明天要去看電影,你不能不去!」
「有部不錯的電影剛上映,你想去看嗎?」我們常會將我們的音樂品味,書本愛好和服裝風格強加給我們的孩子,這樣的意圖很好,但是會減少孩子的個性。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孩子會做出父母完全不喜歡的事情當作抗議。所以你可以看你最喜歡的電影,聽你喜歡的音樂,跟你的孩子討論你的偶像,但不需要一定要他們認同。
6. 數孩子的錢。「你的錢去哪了?」
「這樣你6個月內就可以買一支新手機!」孩子有一天會開始有自己的零用錢,你不該詢問孩子,並試圖找出他們剩下多少錢,或是翻他們的房間,這樣會造成信任感破裂,你的兒子或女兒存了多少錢真的很重要嗎?你應該做的是教孩子如何理財,讓他們用自己的錢做他們想做的事。
7. 幫孩子選擇興趣。「你音樂課要遲到了」
「他應該要參加足球隊。」媽媽希望女兒學小提琴,每週要帶她去上3次音樂課;爸爸希望兒子每天晚上踢足球…父母常常潛意識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孩子身上,其實應該有耐心觀察孩子,注意他們的興趣和傾向,詢問他們喜歡什麼,然後讓他們在這個領域發展。
8. 把他們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我們正在學走路」
「做得好!」有些爸媽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把孩子拿來跟別人比較,跟親朋好友炫耀自己的小孩上哪所大學,或是找到多好的工作,嚴重一點的,如果被別人家小孩比下去,甚至還會數落自己的小孩,很多孩子因為這樣都感到壓力很大,的確,孩子的成功是父母的驕傲,但那終究是他們自己的成功,不是父母的,只要跟他們一起分享喜悅就好。
9. 幫他們選禮物。「Jason,你生日想要什麼禮物?」「他需要一雙新球鞋」
「我該送Jason什麼生日禮物?」「Jason自己可以跟你說。」當孩子已經學會說話時,他們有權選擇他們想要的禮物,當然並不是什麼決定都要讓孩子自己做,但是要給孩子選擇和做決定的權利,以及面對後果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他們在長大後不會在生活中受到傷害。
10. 侵犯個人生活。「所以這男的是誰?」
「媽,我今天認識了一個很棒的男生。」孩子邁入青春期時,會開始想認識異性,這是很正常的,但許多父母會因為擔心而「審問」孩子對方是誰,反而會讓孩子更反感,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安全,其實許多孩子會與父母分享這些私人的事情。所以不要審問你的孩子,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如果他們不想分享細節,就不要問太多。當然,也千萬不要偷看孩子的簡訊。
參考資料:Bright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