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消化性潰瘍?

所謂消化性潰瘍就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之粘膜,受到胃液之侵蝕而形成之深入組織的消化道壁破損,它通常比糜爛(或者稱為破皮)來得深一點。潰瘍發生在胃叫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十二指腸潰瘍。通常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僅有少數潰瘍會發生在食道。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在台灣,消化性潰瘍是極常見的疾病,約十%的人口患有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就年齡層來說,十二指腸潰瘍的年齡層較年輕,約在二十到四十歲左右,胃潰瘍的年齡層則較年長,約在四十到六十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很多,如:胃酸、止痛藥物、抽菸、喝酒、刺激性食物及壓力等以及影響最大之病因—胃幽門螺旋桿菌,所以在病因分類上,除其他少數特殊原因外,一般可分為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與抗發炎性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相關及壓力性潰瘍,以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為最大的因素。

十二指腸潰瘍約九十%到九十五%以上,胃潰瘍約七十%到八十%以上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所以治療消化性潰瘍必須將幽門螺旋桿菌一併根除,以防止潰瘍再發後的種種併發症,而達到根治消化性潰瘍的目的。幽門螺旋桿菌自西元1984年發現至今已超過30年,許多研究已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淋巴癌的重要致病因子。部分的胃淋巴癌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後,就能夠治癒。

曾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在接受除菌治療後,能降低潰瘍的復發率,近來的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在接受除菌治療後發生胃癌的風險亦能降低。愈來愈多的證據也顯示,無症狀或無消化性潰瘍的感染者,若能在尚未發生胃癌前病變之前就接受除菌治療的話,可以顯著地降低胃癌的風險。基於上述原因,許多的民眾在健檢時都會自費接受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胃潰瘍或是十二指腸潰瘍,兩種疾病的症狀很像很難分辨,典型的症狀都是以上腹部疼痛最為明顯,患者多半會說出「上腹部被火燒一般的痛」、或「被針插進胃裡或磨絞的感覺」以及「像被大石頭壓住腹部或悶痛的感覺」這些疼痛的形容。

唯一比較不同的是胃潰瘍大多是在吃飽飯之後才發作,也就是所謂的「飽痛」,同時會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感,所以可能會因為吃東西後疼痛而不敢多吃;十二指腸潰瘍,則經常是在吃過飯後疼痛就會改善,飢餓的時候又開始發作,也就是「餓痛」,有些人甚至會在半夜痛醒,同時也可以有胸部燒灼感和噁心感,一般來說,食慾並不會降低。整體而言,臨床上無法用症狀來判斷有沒有消化性潰瘍,也很難完全以症狀來區分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必須以胃鏡甚至切片檢查來確認。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

分為二大類,在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目前較廣為應用的是三合一療法,即一種胃藥(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加上兩種抗生素,使用七天或十四天。殺菌效果會因人而異,殺菌效果約八十%到九十%之間。近年來陸續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被根除之後,可以使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由八十%降到小於五%,幾乎可以說是根治,治療失敗的最大原因是病人未能按時服藥及病人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已產生抗藥性。至於幽門螺旋桿菌陰性的消化性潰瘍則以抗潰瘍藥物治療,並且避免服用抗發炎性非類固醇止痛藥即可。

消化性潰瘍的預防及注意事項

平常避免過度勞累.睡眠充足;飲食定食定量,細嚼慢嚥;加上生活規律,避免緊張壓力。此外,減少應酬,避免菸酒及未經醫師指示服用消炎止痛藥。如有吐血、腹痛加劇、解黑便等危急狀況,應立即返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