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是冬天補氣的好食材,也與台灣常民文化息息相關。作家王詩琅曾在《艋舺歲時記》記載民間補冬的風土民俗景況:「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此日食補品,於身體特別有益。」

糯米3大功效好補冬

糯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中醫認為,食用後有3種功效:補中益氣、祛寒補虛、防尿頻盜汗。

在嚴寒的冬季裡,糯米可以補氣,幫助身體發熱禦寒,也能滋補脾胃,促進食慾。另一方面,糯米具收澀(收斂固澀)作用,所以對於尿頻或盜汗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除了市面上常見的白糯米,還能找到紅糯米與黑糯米。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柯建新說,這3種糯米從中醫觀點來看,都是冬天滋補的食材,進一步以五行五色的觀點,不同顏色的糯米,對不同經脈腑臟,各有不同的食療效果。

冬天養生首重養腎,黑糯米的補腎功效最好。因為黑色食物能溫補腎陽,滋養藏精。

要注意的是,糯米難消化,不要天天吃;但反過來說,偶爾吃還能達到補氣療效嗎?柯建新建議,除了可以在冬天裡不定時吃糯米製作的食物外,也可以多加入一些補氣食材,如龍眼乾、枸杞,讓補氣效用更加分。

咳嗽、關節痠痛宜少吃

雖然糯米是冬天滋補的食材,不過由於性黏滯,難消化,因此在食用上仍需要注意有些症狀或體質的人是不適合的。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臨床營養組組長林惠敏特別指出,剛做過腸胃道手術的患者、胃癌、大腸癌患者及第2型糖尿病患者都不適合吃糯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針灸科主任楊素卿指出,糯米對於體質痰濕火熱的人也不適合。因此若有發燒、咳嗽、黃疸或關節痠痛的患者,糯米多吃會生熱,可能造成經脈氣血壅塞,對有發炎症狀的身體,會導致發炎情況更嚴重。

糯米如何吃得更養生健康?

台灣最常見的糯米料理,莫過於米糕、油飯,無論節慶、婚宴或平日裡都相當受歡迎,但對現代人而言,常認為這些小吃高熱量對身體不健康。林慧敏解釋,其實糯米是相當豐富的碳水化合物來源,營養成分也高。只需事先浸泡,讓糯米吸收足夠水分,並燜煮15分鐘讓米芯更好熟透,調味上就不需用到過多的油、鹽或糖入味,能大幅降低不必要的負擔或熱量。也可加入蔬菜,補足纖維,吃得更養生健康。

常有人覺得糯米會難消化,其實可以將糯米熬煮成粥,破壞支鏈澱粉使其糊化,就不大會脹氣。但要注意的是,糯米不適合放涼後再吃,一是因為支鏈澱粉會老化回生,反而更不好消化,再者,楊素卿提醒,糯米性溫,若不趁熱吃,溫補效用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