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次的戰爭和幾次下野,蔣介石已達到政治生涯的頂峰,此時的蔣介石年僅41歲。
41歲在我們看來似乎已人到中年,但是在政治的範疇中,能在如此的年紀,取得如此的成已經是十分的難得,可以說蔣介石的確是一個非凡的人。
在他達到權力的頂峰後,蔣介石外出作了一次視察,在視察途中他下令關閉所有的賭博場所、鴉片館和妓院。
在安慶,他召集地方官員開會,指示他們剿滅盜匪,修公路,辦學校……蔣介石決心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
從蔣介石上台後他所發布的一系列的命令,我們可以看出蔣介石是真的想做一番事業,謀求中國的富強和發展。
但他沒有認清中國現實的國情,所以這些政策只能治標卻不能治本。
而且,此時蔣介石所取得的「統一」只不過是殘酷的假象。北伐的勝利使得許多敵對部隊及其將領都投到了蔣介石的麾下,但是蔣介石卻從沒有真正的控制對手,取得地方的實際控制權。
蔣介石滿足於對手們形式上的屈服和毫無意義的效忠,使這些軍閥在自己的地盤內保留著原有的權力,這為他的統治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隨後蔣介石也意識到了地方軍閥的權力過大,並且200多萬的軍隊每年要花費國民政府的大量財政。
所以1929年他試圖通過裁軍來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削減國民政府在軍隊上的財政支出,結果這一舉動便觸動了那顆「炸彈」。
中國大地很快重新燃起了戰火。李宗仁和其他廣西軍閥首先採取了行動,反抗蔣介石。此後蔣介石的權威多次受到地方軍閥的挑戰,雖然蔣介石總是勝利者,但這些接連不斷的戰爭逐漸消耗了蔣介石的力量。
而此時,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正在不斷的擴大,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這一天宣布成立。
布賴恩·克洛澤認為,此時毛澤東迎來了他事業上的一個高峰:11月27日他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
蔣介石對此當然也不會坐視不理,所以他對共產黨發動了「圍剿」。
但蔣介石處境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變得內外交困。一方面共產黨逃過了打擊,另一方面,他自己的權威受到來自國民黨內部的挑戰,而且日本人對中國虎視眈眈,也向中國發起了進攻。
蔣介石面對如此的困境做出了以下決策:「攘外必先安內」,先消滅國內的反對力量,然後再對付外國的侵略者。
在這個決策的指導下蔣介石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了「不抵抗政策」。
對於這個「不抵抗政策」到底是誰提出來的當前有兩種主流的說法:一種說是蔣介石,另一種則說是張學良。
本書中布賴恩·克洛澤提供的一種說法是:政策確實是蔣介石提出的,但當時全國都在反對「不抵抗政策」,所以張學良慷慨的承擔了這一罪名。
實際上通過前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蔣介石是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的,只是他選錯了方法。
對於抗日,他認為首要的是中國必須統一在他的領導之下才能進行抗戰。
1931年12月15日處於政治上的目的蔣介石再次宣布辭職。
而他的「下野」像往常一樣,再次發生了奇蹟般的作用。1932年1月2日,政府鄭重請求蔣介石馬上返回南京,就連曾經遊行示威的學生也請他回去。
面對日本精心策劃的一個又一個「事變」,中日局勢愈加緊張,國難當頭,蔣介石與汪精衛暫時擱置矛盾,握手言和。
十九路軍抵擋了日本對上海的進攻,南京政府也宣布在經濟上抵制日本,但是這些根本無法遏制日本的野心和侵略的步伐。
國民黨始終不是一個團結統一的政黨,政客們爭吵不斷,一個不可調解的分歧使蔣介石和汪精衛再次分道揚鑣。
汪精衛首先提出辭職,但這並沒有難倒蔣介石。
三天後蔣介石威脅說:如果汪精衛不收回辭呈,他將再次隱退。此時張學良則亂上添亂,他也提出了辭職。輪番上演的辭職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一出鬧劇,但是實際上如果其中任何一個人辭職離開就會使當時的局面會變得更加的不穩定和危險。
在這次的爭鬥中蔣介石再次獲得了勝利。但是蔣介石不顧民族的願望,倒行逆施已經引起了人民的公憤。
此時蔣介石還沒有認識到他之前「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的錯誤,這或許也與他執著的性格有關,自己認定的事情,就堅決做到底。
所以他仍然堅定不移的選擇打擊共產黨,並且要速戰速決。因為此時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無可避變,且迫在眉睫。他要迅速「安內」,然後「攘外」。
在蔣介石的「圍剿」下,共產黨被迫進行了長征。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不能不說是一個勝利,儘管這個勝利不夠徹底,但它使共產黨在幾年內不再是一支有強大戰鬥力的武裝力量。
1934年蔣介石開始了「新生活運動」,試圖使全國的居民生活全面軍事化,讓人民能產生勇氣和速度、忍受痛苦和艱苦工作的耐力,特別是一致行動的習慣和能力。
這樣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為國家做出犧牲。但是蔣介石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國民需求,這場運動只不過從那些苦難人民的身上一擦而過,對他們沒有任何觸動。所以這場運動最終只能是失敗的。
面對蔣介石對日本的消極的態度,共產黨選擇主動尋求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可是蔣介石實在太頑固了,他甚至還在研究和計劃第六次「圍剿」。
此前的張學良一直效忠著蔣介石,並執行他的命令,但是在1935年冬天的時候張學良已經改弦更張。出於對日本人的敵視和把中國大片土地丟給日本的深切的自責,他更同意的是和共產黨合作,進行抗日。
於是西安事變便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