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丸在台灣是很常見的食物,尤其跟天婦羅煮在一起,看到影片都覺得聞到味道了~

看了那麼多年、吃了那麼多顆的貢丸,那你知道貢丸為什麼叫貢丸嗎?清末明初的時候,福州有個孝子,為了讓牙齒不好的媽媽吃喜歡的豬肉,靈機一動想到用搗糯米的方式把豬肉搗成肉漿、捏成丸狀,丟到湯裡煮了以後,果然變得好入口了。

這個孝行跟製作肉丸子的方法很快就傳開來,後來也從福州傳到台灣新竹。貢(摃)就是閩南語「捶打」的意思,因此這個肉丸子就被正名為貢丸。關東煮的基本食材就是貢丸、蘿蔔、玉米、甜不辣… 再搭配帶有味噌甜味的辣醬,簡直好吃到令人停不了手。

影片裡的湯底看起來很像麻辣燙,相信許多人看到這鍋湯跟滿櫥櫃的貢丸串就飽了。那一櫃的貢丸量大概是很多人一輩子吃掉的總和吧?愈看愈覺得不敢領教~\

摃丸俗寫白字貢丸為豬肉製做的一種肉丸,在中國南部的福建,廣東,台灣及香港都有此食品。在台灣新竹出產的最為有名,在廣東香港等地亦非常普遍。在香港,貢丸是指有香菇碎粒的豬肉丸,而沒有香菇的只稱為豬肉丸。

由於肉丸的重點步驟,就是「搥打」,而閩南語中搥打(摃)讀作「貢」,「摃丸」(kòng-uân)因而得名。

新竹的貢丸特別有名,嚴格來說,貢丸到處都有人會做,也非新竹一帶的豬肉特別鮮美。新竹對貢丸的貢獻,主要是科技上的:運用機器,令貢丸可大量生產。新竹的貢丸是以木棒或機器「摃(槌擊肉塊)」出來的。而新竹貢丸的材料必須用剛宰殺不久的新鮮溫體豬肉製作,也就是所謂的「活肉」。

主要是豬肉(或大豆蛋白,如果是素的),有時會加香菇,常用的添加物有鹽、胡椒粉、味精和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