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肥胖人群越來越龐大,與之相關的慢性疾病越發常見,甚至降低了生活質量。即使對體重加以重視,但減肥達不到理想效果?可能是減肥誤區在作祟!

世衛組織曾發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風險,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萬。但我國肥胖者的數量只增不減,白胖孩子已扎堆,中年大肚越加常見,老年肥胖總伴隨著三高、心腦血管等疾病。

肥胖關乎壽命

BBC曾拍攝了紀錄片《解剖肥胖》,一名60歲女性,體重107kg,解剖結果令人震驚:腹部脂肪層最厚達13cm,心髒已成為一坨軟肉,肺部水腫,肝髒肥大鬆弛,腎髒表面坑坑窪窪,關節骨骼損傷嚴重……

多數肥胖可逆轉

體重下降1kg,血壓下降約1mm汞柱,或是體重減輕5%,都能對“三高”、冠心病等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如果在體重超標的早期(兩三年)時,積極進行綜合性減肥,調節內分泌,80~90%的肥胖容易逆轉。

眾多肥胖者其實都知曉肥胖會帶來“不可逆”傷害,卻對減肥無計可施,運動、節食等常見方法無法達到減肥效果,問題出在哪?

運動後盲目進食

運動結束後,人體往往會產生飢餓感,盲目進食會使減肥功虧一簣。運動後進食要確保食物營養,熱量不可超過150卡,避免吃垃圾食品。建議運動前30分鐘,補充食物與水分。

忽視熱身運動

熱身運動,可以避免運動時出現肌肉拉傷等問題。熱身充分,拉伸動作到位,加快身體進入減肥狀態。

重復同一運動

反復做相同的運動,人體會慢慢適應,代謝系統會減少與熱量的反應,達不到理想的減肥效果。可適當調整計劃,做些力量訓練,不僅可以燃燒更多熱量,還能防止肌肉流失。

過度運動

運動,可以輔助維持人體健康,但過量的運動會加重身體壓力。身體對於激素的需求,也控制著減脂能力。壓力過大,人體長期釋放皮質醇,維持胰島素水平,身體會儲存脂肪,降低代謝,流失肌肉。

避免反彈

減肥第1個月,可能會增加食慾,體重稍有上升,但第2個月體重明顯下降。若停止減肥運動,應逐日遞減運動量和運動時間,以免引起"反跳性肥胖"。

不良用餐習慣

邊玩手機邊吃飯,一心兩用,味覺變遲鈍,進食量增加;胃和大腦之間存在感覺時差,吃得太快,可能導致胃有飽感,但大腦還沒有反應過來,進食過量;不吃早餐,肥胖機率比常人高出4.5倍。晚飯吃太遲或吃太多,都會加大BMI值。

過多控制飲食

素食不等於低熱量,長期只吃素食不吃葷菜及過度節食,一則可能引起營養不良,二則可能導致骨密度降低,引發骨質酥鬆,三則基礎代謝降低,容易成為“易胖體質”,更有可能反彈。

餅干代替飲食

餅干屬於高油、高熱量、高鈉、高糖食品。盡管多數餅干吃起來不油膩,但平均脂肪含量卻高達20%。曲奇餅干、粗糧餅干、蘇打餅干、巧克力夾心餅乾的熱量最高。

一般情況下,3塊餅乾等於一勺油,5塊餅乾等於大半碗米飯,以餅干代替主食反而容易發胖。

膳食結構不合理

暴飲暴食、三餐不規律、膳食結構不合理等習慣,可能引發菌群失調,造成慢性炎症,推動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發展。

睡眠時間

節食者,睡眠少於5小時,腹部脂肪增加2.5倍。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及壓力過大時,人體內的生物鹼含量偏高,可能誘發暴飲暴食;血糖濃度持續上升,可以導致糖尿病和肥胖;新陳代謝減緩,脂肪容易囤積。

但睡眠時間多於8小時,也會增加腹部脂肪。對於正在減肥的人群,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是最佳長度。

久坐不動

80%的肥胖群體為水腫型肥胖,尤其是久坐或久站人群,血液流通不暢,可能造成靜脈曲張。而腸胃蠕動緩慢,體內毒素易沉積,從而導致浮腫肥胖。

生理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代謝水平降低,內分泌系統發生變化,中年人群較易發胖。尤其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女性,雌激素和孕酮分泌減少,導致糖代謝異常、脂肪分解減少、食慾亢進等,脂肪囤積更快。

家庭因素

肥胖和代謝紊亂有遺傳傾向,有肥胖家族史、飲食習慣不健康、作息不規律等,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而生命早期的營養不良是成年期肥胖和高血壓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