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帶孩子去閨蜜家玩,卻看到她兒子在客廳罰站,不等我問原因,閨蜜就主動說:“喝酸奶非得用勺子,結果弄得衣服上都是。”
兒子根本沒有關注那個站在牆邊的小哥哥,而是直奔玩具區。這時,閨蜜又說:“給他買了那麼多的玩具,一點也不聽話。不站夠十分鐘,你別想玩。”
閨蜜的兒子一開始一言不發地站在那兒,聽見媽媽的這些話,開始哭了起來。我把閨蜜拉到一邊說:“別再說了。”
罰站是閨蜜常對孩子用的懲戒方式,她總說自己是一個慈母,因為老公常年在外地,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以說教為主,懲戒為輔,暴力教育在他們家根本不存在。
可她卻不知道,她的“說教”其實也是一種暴力,只不過叫軟暴力。
軟暴力,學名精神暴力,區別於肢體暴力造成的傷害他人的行為,都可以算作“軟暴力”。這種暴力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潛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視,甚至有時會被界定為一種“習慣”。
軟暴力不會讓孩子的身體受傷,卻會讓心靈備受傷害;家長不打罵孩子,不等於就沒有對孩子進行暴力攻擊。比如:
很多家長經常會口無遮攔地挖苦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這其實是人格上的侮辱,是一種精神虐待;
家長剝奪孩子的隱私權,要求孩子對自己透明:“你人都是我生的,還有什麼不可以讓我知道的”,對孩子進行心理侵虐,剝奪了孩子獨立的人格;
沒完沒了地嘮叨孩子:“你太讓人操心了”,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自我否定、懷疑、消極。
在臨床兒童咨詢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孩子的問題行為,很多都來自於家長不恰當的語言表述,以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和誤解。
02
軟暴力,對於孩子來說,就像一場暴雨風對幼苗的摧殘,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① 讓孩子失去自尊
有一次,兒子在小區裡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打槍的游戲。有一個孩子想參與游戲,可沒有槍,他媽媽就讓他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商量,能不能把多餘的一把槍借給他玩。
可是,這個孩子不願意去問,後來,他主動放棄了參與游戲的想法。但是,他媽媽卻一再催促他,讓他開口跟別人“借槍”,還跟大家說:
她的孩子是如何膽小,在家裡特別活潑,只要出了門,就跟沒膽似的,即使想跟別人交換玩具,也總是讓媽媽開口;
孩子還特別愛哭,動不動就哭,煩都煩死了……
在這個孩子媽媽吧啦吧啦說這些時候,我發現這個孩子已經低著頭在抽泣了。然後,媽媽很煩躁地拉著他走了,一邊走一邊說:“哭什麼哭說,又沒有打你。”
這個媽媽雖然沒有打孩子,可是,她當眾把孩子的“糗事”說出來,傷了孩子的自尊,讓他更加害怕與人交往了。
② 讓孩子有心理負擔
自從二胎政策放開以後,我的一個朋友就生了二胎,可是,本來想要一個女孩的她,卻又生了一個兒子。
偶爾抱著孩子出遊,別人問她,二寶是男孩,還是女孩,她都垂頭喪氣地說:“唉,男孩。”當然這並不是終結語,緊接著,她就會說,自己已經生了一個男孩,當初要二胎,就是為了生個女孩,卻沒有想到又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光頭小子,看著就鬧心。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朋友家六歲的大寶開始有了改變,不像別家二胎的家庭,大寶會爭寵,他反而很懂事。
有一次,孩子爸爸在睡前和孩子聊天,問他有沒有什麼難過的事。孩子就說,自己難過的是自己不是一個女孩,如果自己是女孩,媽媽就可以有一個女兒了。
聽到這些話,朋友很吃驚,雖然自己的心願是一兒一女,可是,自己的孩子都是疼愛的,自己無心的話給了孩子這樣消極暗示,對心靈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③ 增加患心理疾病的幾率
平日裡,孩子犯了錯,有的家長會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有的呢,卻選擇用冰冷的眼神看著孩子,一句話也不說。
兒子班有一個女孩子,不愛說話,也不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每次家長開放日,都會看到她一個人在角落裡看繪本,而不是像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組成小組玩積木。
記得有一次開放日,家長都在陪孩子玩。這個小女孩玩滑滑梯的時候,頭朝下滑下來的。當時我看到了,有點擔心,就說了一句:“小朋友,不可以這樣玩的。”
她的表情很怯懦,我以為是她誤會我在批評她,結果一扭頭,發現她媽媽正在用一種犀利的眼神看著她,就那麼盯著她,直到她的眼神挪開,孩子才開始逃也似的跑去玩別的了。
如果家長經常用“沉默”的態度去對待犯錯誤的孩子,不和孩子溝通,會讓孩子感覺很無助,也不知道錯在那裡,如何去改正。慢慢地,孩子就會把想說的話藏在心裡,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自卑或者抑鬱的心理問題。
所以,即使不打不罵,軟暴力一樣會毀了孩子。
長期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指出:在中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對話的結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嚇死孩子”。
03
如何避免對孩子軟暴力呢?
① 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當孩子犯了錯,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著急給孩子貼標簽、扣帽子。有時,孩子做的事跟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有出入的。
有一次,我早上醒來發現衛生間都是水,水龍頭是開著的。丫頭主動承認是她開的。當時我沒說什麼,只是關上水龍頭,拖了地。
然後我問她,有什麼想說的嗎?本來低著頭的她,頓時抬起頭說:“早上你說頭疼,我就想著幫你做點事,以前你每天都給太陽能上水,我也想上,卻弄錯了水龍頭。”
我誇獎了她的想法,接著告訴她,盡量不要去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即使後來,她再次犯了同類的錯誤,我也沒有提及之前的事,每一次都聽她說明原因,告訴她一些注意事項。
所以,她平時在學校裡遇見的糗事,或者是自己鬧的小笑話,她都會告訴我,因為她知道我不會去抱怨她笨,而是會去理解她,甚至,和她一起笑。
② 尊重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自由,自己決定一些事的做法。孩子長大後,家長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放手,讓他們去決定和承擔一些事的後果。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即使達不到最好的結果,家長也可以用尊重的態度,幫助孩子在一次次的跌倒和錯誤中成長得更好。
丫頭上了小學之後,她所有的衣服、鞋子以及平時需要的生活用品,我都會讓她自己去選擇,偶爾會給出建議,但如果她堅持,我也會尊重她的想法。
不過多地參與,不過多地去“愛”孩子,家長實施軟暴力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
③ 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孩子不停在成長,把一切不會的東西,變成自己會的和知道的。而且,每個孩子擅長的地方都不一樣,家長需要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這樣,我們就不會看到那麼多的糟糕,語言上的抱怨和嘮叨也就會減少許多。如此,軟暴力也就煙消雲散了。
朋友家的孩子三歲了,說話還不太清楚,去醫院檢查一切正常。朋友從來沒有抱怨過孩子說話晚,更沒有逢人就跟別人解釋孩子說話不清楚這個事。她反而說,自己很滿足,因為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會說話是遲早的事。
總之,軟暴力給孩子的危害不可忽視,家長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表情都會影響孩子。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以心換心的換位思考。
為了讓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作為父母,多採取積極肯定的語言,多欣賞和贊美孩子,盡量不要用軟暴力的惡語傷害孩子。
(作者簡介:多多黛,80後女子。一手文字,一手生活。想把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寫給你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