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同齡的孩子欺負的時候,通常第一反應就是向家長求助。當同齡孩子是朋友的孩子時,不少父母都會以一句「沒關係」敷衍自己的孩子,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將來還會被更多小孩欺負,因為他覺得父母都認為沒關係了,我也應該是沒關係的,久而久之,就已經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了。

01 大家都是同學,沒關係!

下午去幼稚園接兒子,他卻不願意出來,要在幼稚園裡玩一會兒,和幾個大班的小朋友跑步比賽。

有個小男孩的跑步速度很快,每次都是第一名,另一個小女孩就不高興了,在小男孩跑步的時候,故意扔了一隻鞋子過去。小男孩被絆倒了,坐在地上哭。

聞聲而來的孩子媽媽,詢問了情況。我以為她會幫兒子「出頭」,結果她拉起孩子,只簡單地說了三個字——「沒關係」。

一聽媽媽這樣說,孩子一邊哭一邊解釋說:「是她絆我的,好疼啊。」

媽媽笑著說:「大家都是同學,沒關係的。」

小男孩一直在哭,媽媽卻繼續和家長聊天,隱約聽見她在說:「小男子漢,動不動就哭,真慫。」

看著那個默默哭泣的小男孩,真的有一點心疼,因為別人的錯,自己摔倒了,媽媽卻用「沒關係」來安慰自己。

這樣的安慰真的不如什麼都不說,因為在孩子心裡,這件事並不是沒有關係,自己希望得到一個「公正」,而那個犯錯的孩子,還在對他做鬼臉。

孩子那麼傷心,是因為媽媽忽略了他的感受,而且「沒關係」三個字,反而會讓他以後都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

當自己被打了,玩具被搶了,他都會認為別人是對的。

02 後果很嚴重! 

家長說的「沒關係」,就是在忽視孩子的「訴求」,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會導致一些負面性格的形成。

膽小和懦弱

孩子在一起玩,經常會發生孩子的玩具被搶了,或者食物被別人拿走吃了的事情。

這時,很多孩子會第一次時間求助家長,而如果家長說了「沒關係」,就是在損害孩子的權益。

東西是我的,為什麼別人不經過同意就可以吃?

通常情況下,在孩子放學的時候,家長都會帶一些零食,一來是擔心孩子在幼稚園吃不好;二呢,也就是和孩子們分享。

有一個小男孩,手裡拿了一個奶片,和孩子們在一起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奶片被稍微大一點的女孩搶走了。

他跑過去告訴奶奶,得到的是「沒關係的」,因為這句話,那個女孩直接把奶片拆開吃了,小男孩特別傷心。

而奶奶安慰說:「家裡還有很多呢,等會回家吃,那個給同學吃,沒關係的。」

孩子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東西被別人搶走了,家長的「沒關係」,也就在暗示,別人欺負你,你就得忍著。

這是對孩子很不利的:一個不懂得保護自己利益的孩子,在以後很容易形成懦弱和膽小的性格。

脾氣暴躁

如果孩子的利益被侵犯,向家長求助,卻得到不痛不癢的「沒關係」。那麼,孩子就可能會被迫「強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而孩子們讓自己強大的方式,大多是發脾氣或者打人。

朋友家的女兒,以前是一個特別溫順的女孩,還很有禮貌,而現在性情大變,用朋友的話說「變了一個人」,特別喜歡發脾氣,有時還喜歡動手。

在她六歲的生日會上,我就見識到了她的「壞脾氣」。

當時,場上有很多的裝飾品,各種各樣的漂亮氣球,還有絲帶。

在party結束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過去摘氣球和絲帶,她就像是瘋了一樣,扔了飯店的杯子,並且一直喊:「不許拿,那是我的東西。」

家長們見她這樣,也都阻止了自己的孩子去拿。

看著抓狂的女兒,朋友特別無奈,說不知道現在怎麼就變成這樣了。

其實,她是應該知道的。

女兒四歲的時候,他們搬到了一個新的社區,只要有小朋友去她家玩,不管是誰喜歡女兒的玩具,她都是大方地送給別人。

她希望通過這個方式,讓女兒儘快交到一些好朋友。

面對女兒的哭鬧,她經常說:「沒關係,她們都是你的好朋友。」

她用「沒關係」來忽視孩子的拒絕和內心的崩潰,於是,孩子就用「發脾氣」的盔甲來保護自己。

討好型人格

不管是自己的東西被搶了,還是自己被打了,或者是被迫分享,家長一再說「沒關係」,言下之意就是,別人想要的時候,你就要滿足別人。

然而,犧牲自己的感受,掩埋自己的意願,一味去迎合別人,很容易造成孩子討好型的人格。

蔣方舟作客《奇葩大會》,在節目中她表示:

當別人的某個觀點說錯的時候,她也不會提出異議,甚至還會誇獎別人說得好,再來一段。

和親密的愛人生氣吵架,對方一再打電話來,她就是說不出「你不要再打了,再打我就生氣」的話。

她這樣一再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是有關的。

七歲寫書,九歲出書,一直都是和一些比她年紀大的人共事、做節目,被輸入的資訊就是,你要謙虛,少說話,因為他們都比你年長,比你懂得多。

所以別人說什麼都沒有關係,你聽著就好。

03 如何做才能保護孩子? 

「沒關係」這三個字,是在毫無底線地滿足別人,而損害了自己孩子的利益。

平日生活裡,家長怎麼做才能保護好孩子的權益呢?

尊重孩子

孩子三歲的時候,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會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接納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有一次,帶兒子下樓騎自行車。騎了一會,他就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了。

這時,一個小朋友過來要騎他的車,我想著反正他這會兒也不騎,給別人騎一下也沒有關係,就想借給他騎。

可是,他看到後特別生氣,一再強調「這是我的自行車」。

於是,我尊重他的選擇,也告訴那個小朋友,你要玩得經過主人的同意。

同時,我也和兒子說,分享就是得到,把自己多餘的東西分出去,也可以得到別人多餘的。

後來,兒子堅持不分享。

我也沒有強迫他,畢竟自行車剛買回來不久,對於他來說,是特別珍惜的東西。

允許拒絕

讓孩子學會說「不」,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必迎合任何人,這樣才不會成長為一個「討好型」的人。

每次出門,兒子都會拿一兩個玩具,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有一次出門,他拿著的是一輛合金越野車,那是爸爸送他的生日禮物。

遇見了熟悉的小朋友,大家像往常一樣,想和他交換玩具,可是他卻把越野車藏在身後,露出很為難的表情。

於是,我走過去告訴他,如果不想交換,你可以拒絕,告訴小朋友說「我不想交換」。

適當的拒絕,讓孩子遵從內心的想法,這樣對成長也是有益的。

支持孩子

當別人欺負了我們的孩子,搶走了孩子的東西,他們哭了鬧了,這說明他們是在意這件事,覺得是一件「有關係」的大事。

這時,我們可以擁抱著孩子,溫柔地告訴他們:「不要哭,把它拿回來(讓他和你道歉)」。

前不久,我們去看桃花,丫頭撿了很多桃花,放在一個塑膠袋裡。可是,她一轉身的功夫,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就把袋子拿走了。

丫頭求救一般地看著我,她十歲了,不是怕那個比自己年齡小的妹妹,而是不好意思。

後來,我選擇陪丫頭一起走過去,要回了她的袋子。丫頭摟著我,給我一個微笑。

我慶倖自己陪著她,支持她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沒有隨意說出「沒關係,這兒的桃花多得是。」

最好的父母,是把孩子的「沒關係」當成「有關係」。

愛從來不在於你替孩子做了多大的事,而是在稀疏平常的事上,密密麻麻鋪著對孩子的愛。

聰明的父母,會遵從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成為自己,而不是長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