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玩玩具是孩子的天性,小朋友之間搶玩具是再正常不夠的現象了,那麼,如果你的孩子跟別人搶玩具甚至打起來了,會怎麼處理呢?在最近一期的《媽媽是超人》裡,賈靜雯女兒咘咘因為搶玩具和小夥伴發生了衝突,賈靜雯的做法堪稱教育典範!值得借鑑。
在最近播出的《媽媽是超人》裡,賈靜雯帶領兩個女兒咘咘和波妞一起出鏡。
閨蜜帶著女兒來做客,小朋友們玩起了玩具。
女兒咘咘看到小夥伴在玩自己的玩具,發出了“一起玩”的邀請,結果被“殘忍”拒絕了。
沒面子的咘咘看著小夥伴怡然自得地玩著自己的玩具,還拒絕了自己的邀請,可能有一點點生氣,於是上前去搶奪自己的玩具,兩個小朋友你推我搶,互不相讓。
急得咘咘向身後的媽媽求救:幫幫我!
這樣的場景,每個做媽媽的都很熟悉吧。尤其3歲左右的小朋友之間,最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事情了。
如果處理得不恰當,不但會損傷小朋友的心理,還容易造成大朋友之間友誼破裂呢!
這時,抱著波妞的賈靜雯跟閨蜜都看到了這一幕,賈靜雯不慌不忙地對咘咘說:
“你們兩個要好好溝通,自己處理吧!”
過了一會,兩個小朋友發洩完了怒氣,不再爭奪玩具,開始嘗試著示好。
不得不說,賈靜雯真是一個高智商、懂教育的好媽媽呢!
在我兒子身上,也經常發生爭搶玩具的事情。到底孩子們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Part1
幼稚園放學時間一到,很多家長都是帶著吃的喝的玩的,在門口等著。因為放學早、天氣好,家長們也都會帶孩子在社區裡玩一會。
小朋友在一起玩,經常就會發生一些情況:孩子不愛玩自己的玩具,卻盯著別人手裡的玩具。
有的會主動提起交換,但是,如果對方不願意,有耐心的孩子就是軟磨硬泡,而沒有耐心的就開始大哭。
我每次都給言寶帶好幾個玩具,用袋子裝著。可那天,我因為從外面辦事回來,忘了給言寶帶玩具,他就盯著別人的玩具,還想要“空手套白狼”。見小朋友不買帳,他就哭,一直哭。
這時,一個家長無奈地說:“每天都有一個孩子因為玩不到喜歡的玩具而難過——本來放學在一起玩,是很開心的事,卻經常鬧得不愉快。”
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孩子玩玩具的時間都不長,差不多剛到手裡一會,玩具就交換了。
後來,幾個玩得比較好的家長在一起商量,以後不帶玩具了,讓孩子們“就地取材”地玩,在一起做遊戲,或者是在幼稚園裡,滑滑梯,蕩鞦韆,玩沙子。
很多家長都很困惑,為什麼家裡的玩具那麼多,出來還是看著別人的玩具好呢,比如言寶,家裡有各種變形的高級玩具車子,可看到別人拿了一個塑膠的、很普通的車子,他也非常想跟人家交換,然後玩得津津有味。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正常情況,喜歡或者搶奪別人的玩具,但是,雖然正常,但畢竟是一個壞習慣,家長還是需要孩子這個行為的原因,才能改正孩子這個習慣。
Part2
一般來說,孩子總是覬覦別人的玩具,有以下幾個原因:
缺乏“物權意識”的概念
孩子從兩歲開始,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他們已經從各種活動中,體驗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還不能清楚地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和力量,只懂得“我”和“我的”,不懂得“你”和“你的”,或者“他”和“他的”。
客觀上,他們經常把玩具都認為是“我的”,所以覺得別人的玩具,自己也可以隨意玩。
在小朋友爭奪玩具的時候,家長一般都會告訴孩子:“那玩具是別人的,人家沒有同意,你不可以玩。”可是,孩子根本不管這些,他們會“據理力爭”地說:“不是的,是我的,我就要玩。”
並非是孩子不講道理,而是因為年齡小,物權意識的概念沒有完全形成。所以,家長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注意引導,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這個會在後面詳細說明)。
玩具太多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在玩具的態度上,一般只要是孩子的需要,就會滿足。甚至,寵愛孩子的家長,一旦看到了款式新穎的玩具,不等孩子開口,就會主動買給孩子。
家中的玩具太多,對於孩子並非是好事。
無限制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可能會導致孩子愛慕虛榮;
玩具太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耐心;
因為玩具得到得比較容易,孩子也不會珍惜,每個玩具都發揮不了它自己的作用。
因為我是一個人帶言寶,在我做家務或者寫稿子的時候,就希望他能多玩一會兒玩具。一開始我就犯了一個錯,給他買了過多的玩具——兩大收納箱子,一開始他的確是可以自己玩一會,可是時間久了,我發現他的樂趣其實就是把箱子裡的玩具倒出來,而並非是想玩。
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把一大部分玩具給藏了起來,只留五六個玩具在客廳的玩具桶裡。因為沒有更多的選擇,他只能玩那幾個玩具。過一段時間,我再拿出一兩個藏起來的玩具,因為很久沒有玩,他還覺得特別新鮮。
孩子不會獨立地玩
玩具,在孩子的生活裡,扮演的是一個寓教於樂的東西。比如,有的可以鍛煉孩子的思考力,有的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有的可以作為孩子角色扮演遊戲的道具……除了促進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發育,玩具還能安撫孩子的情緒。
但是,家長們應該也發現了,很多時候,孩子要買玩具,只是為了他們的購物慾,回到家以後,玩具就被“冷落”了。
而當他們在外面,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玩具的趣味性就大大增加了。
原本在家裡被冷落的同類玩具,也會變得特別有趣了,彷彿別人的玩具真的具有某種特殊的“魔力”一樣。所以他們總是想法設法地要得到別人的玩具。
強烈的好奇心
喜新厭舊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很正常的行為。當買了一個新玩具,他們幾乎每天都會“陪”著新玩具,這樣擰一擰,那樣扭一扭,甚至睡覺都要帶著。
可過了幾天,當他們對新玩具完全熟悉和瞭解了,就覺得沒有意思了。當看到別人玩的玩具,是自己沒有玩過的,他們就會想弄明白,那個玩具到底應該怎麼玩。
這一點,在男孩身上尤其的明顯,因為男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要高於女孩。
渴望被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那麼,孩子就會尋求外界的關注。
自己一個人玩玩具,是一個人的事情,被孤立的,但是,當和別人一起玩玩具,或者是玩別人的玩具時,孩子被關注的慾望就能得到滿足。
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在要不來小朋友的玩具的時候,就會哭鬧著尋求家長的幫助,而很多家長因為礙於面子,又會幫助他們一起去交換玩具。這其實也是孩子得到關注的一個管道。
Part3
孩子喜歡別人的玩具,不是孩子的性格問題,也不是道德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見識的增加,這種現象也會慢慢消失。
但是,孩子喜歡別人玩具,不僅對孩子的性格成長不利,也給別人造成負擔,所以家長也不能放任,還是需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處理辦法。這就需要家長耐心去引導,以教育為主,找到原因,對症解決問題。
陪著孩子一起玩,讓自己的玩具變得更好玩
陪伴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也是一個親子遊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連結得到建立和穩固。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引導孩子挖掘出玩具更多的趣味性,那麼他就會認為自己的玩具更加好玩。
在陪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玩具的每一個玩法,而是用提問的方法,比如,這個車子可以變嗎?我想看看,它是怎麼變得呢?哇塞,這個腳也可以動、可以走嗎?
陪著孩子一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而且,互動問題會激起孩子更深層次的探索欲,當孩子每解鎖玩具的一個功能的時候,有一種成就感,家長也可以具體誇獎孩子,比如“剛才你試了好幾次,都沒有變形成功,但是,你通過努力,還是變成功了,真棒”。
得到了誇獎,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加,下次,再面對新玩具的時候,他就會賦予同樣的熱情和努力。
培養孩子的界限感
在家裡,給孩子的生活用品,比如衣櫃、水杯或者是玩具櫃,都貼上他們的專屬標籤,告訴孩子這是他的東西,別人不可以隨便動你的東西,家裡也有他的玩具區域。當然,也得告訴他,家長也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他也不可以隨便去拿,必須經過家長的同意。
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對於建立物權意識很有幫助。
這樣,在外面玩的時候,孩子就會分清自己和別人的玩具,不會輕易想把別人的玩具佔為己有,會先去徵得別人的同意。如果被拒絕,也不會大哭大鬧,因為知道那是別人的。
減少玩具的數量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買玩具的規則,一周買一個,減少玩具的數量。
如果家中的玩具過多,讓孩子把喜歡的玩具和不喜歡的玩具分類,對於不喜歡的玩具,可以帶孩子擺個地攤,進行“義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懂得賺錢不容易,對於控制他們買玩具也有幫助。
“物以稀為貴”,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只有玩具少了,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孩子才會更加珍惜玩具。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他的訴求,家長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自私”、“霸道”,這樣容易給孩子一個負面的誘導。
發現問題的原因,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面對孩子問題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