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講述:孩子不愛運動太懶了

  丁丁是一個長得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但是從小到大喜靜不喜動,讓他跟小夥伴一起踢球,他說:“腳疼。”遠遠地看著別人還行,就是不願意參與。平時出門在外喜歡爸爸媽媽抱著或者背著,喜歡坐車,走一會兒他就嫌累。他不愛出門,總是“宅”在家裡看電視、玩玩具,常常幾個小時都不活動一下。爸爸媽媽想讓丁丁動一動,但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理由,推託著就是不願意活動。孩子這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怎麼樣才能讓這個“懶”孩子喜歡運動呢?

  孩子講述:不愛運動有原因

  一兩歲的孩子處於動作發展迅速增長時期,受這種生命成長內在動力的驅使,孩子總想自己多運動、多動手,這樣才能滿足機體生長的需要。

  等孩子過了動作發展迅速增長期以後,他就開始變得“懶惰”起來,很多事情自己會做也不願意做,這就預示著孩子運動鍛煉的發展將要進入自主性。但是自主性不像自發性是自然到來的,自主性需要成人的培養和教育,這就說明孩子要養成運動鍛煉的好習慣,不能只具備生理基礎,還要有相應的心理基礎,主要指對運動鍛煉的積極情緒、興趣與好奇,以及運動鍛煉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同伴關系及社會性滿足,這樣運動鍛煉才會真正成為孩子的需要與動力。

  1、“我”還不能運動 

   雖然學齡前兒童已經可以參加許多體育活動了,但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要到7歲以後他們的基本身體技能才能發展完成。如果孩子在之前沒有進行過運動的話,可能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讓他們慢慢適應。所以如果在團體運動中不斷地跌倒,他們可能就會覺得很灰心或者緊張。

  2、“我”有點怯場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個天生的運動家,或者有點內向的話,他就可能在團體的運動中覺得不舒服。許多自尊心很強的孩子還可能會擔心別的同學、家長或者是老師會對他們的表現不滿意等。

  3、“我”沒找到合適的運動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運動,所以對運動產生厭倦的情緒。可能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還不足,打籃球則不夠出色,但他們可能會喜歡游泳或騎單車等。所以選擇到合適自己的運動可能對於某些孩子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一些不喜歡群體運動的孩子。

  4、沒有地方讓“我”動

  現在,外部環境也限制了孩子的運動,比如活動空間減少了,讓孩子運動的游樂設施也減少了。

  5、爸媽不讓“我”出去玩

  家長認為戶外活動不安全而限制孩子運動;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孩子只能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現在的家庭多開車出去,孩子走路的機會少;家長利用一些封閉的設備限制了孩子的活動,比如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限制他們運動,把孩子放在嬰兒車上推著到處走。

2  爸媽可以這樣做:

  對待不愛運動的孩子,關鍵是想辦法吸引他走出家門到戶外進行各種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會體驗到他們對身體的掌握和控制感,形成積極的身體意識,從體驗到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時,要有家長和同伴的參與。即使是再有趣的活動,如果缺少了同伴或家長的參與,孩子也會漸漸失去興趣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運動心理過程:運動知覺、建立表象、形成形象思想能力、產生情感、培養意志品質,注重在運動內容設計上下工夫,逐步以趣味性運動適應其個性心理特徵,引導孩子參與並熱愛運動。

  1、變換練習法

  在一定目標前提下,運用不同方法、手段和形式,使孩子對運動產生更強烈的運動興趣。例如將速度素質練習(運動強度150—160次/分)變成行進間高抬腿跑、變速跑、追逐跑、下坡跳、一級一級跑台階、計時跑等等,既有利於孩子學習多種煉身方法,又調動了孩子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2、創設情境

  針對孩子興趣廣泛、模仿力強、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和家長可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如故事情境、語言情境、場地情境及想像情境,通過音樂的渲染、語言的描繪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入景動情,照理知味,引導學孩子趣指向運動處方內容,提高實施運動處方的效率。

  3、充分運用新器材

  一件新生事物出現必然引起許多人的關注,孩子對新的體育器材更會產生濃烈的興趣,“呼啦圈”、“溜溜球”、“彈跳器”,曾倍受孩子青睞。為最大限度調動“肥胖兒”的積極性,經常購置價廉物美的小型運動器材,既可豐富運動處方的內容,又可進一步激發肥胖孩子參加運動的熱情。

  4、傳統素質練習與體育游戲、活動相結合

  傳統素質練習的煉身價值雖然非常明顯,但顯得枯燥、乏味,易使孩子感覺疲勞,不能堅持長久。為揚長避短,在運動處方中,採用傳統素質練習與趣味性體育活動和游戲相結合。既充實了“運動處方”內容,更提高了“肥胖兒”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