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豐富的物質生活,加上父母的溺愛,有些孩子越發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稍有不順心,輕則噘嘴不高興,重則撒潑打滾,不達目的誓不休。這便給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製造了又一個挑戰,那就是如何以科學、合理、充滿愛意且不傷害孩子的方式,拒絕他們的不合理要求。

01

以下場面,想必很多父母都不陌生:

案例1

餐廳裡人來人往,一個孩子不願意安靜地坐著,一個勁兒地央求父母"要去外邊玩兒"爸爸說吃完就走,孩子始終不同意,最後爸爸只得妥協,放下碗筷帶孩子去外面玩兒了一會兒。

案例2

寶寶不願意坐安全座椅,非要像大人一樣坐到座位上。媽媽不同意,堅持把他放在安全座椅上,寶寶立刻大聲號哭,使勁兒蹬腳非要站起來。

案例3

家裡來了客人,寶寶卻因為事先說好要去遊樂場,不停地催父母出門, 父母讓他不要鬧,需要稍微等一會兒,寶寶卻倒地撒潑,讓所有人備感尷尬和無奈,父母只好將他"拎"到另一個房間,關起了 "禁閉"。

02

分齡管教

"孩子那樣可愛,下不了狠心啊!,' 一些父母會這樣說。但是除了"狠",拒絕孩子時還必須講求"准"。這裡的"准",就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採取不同的拒絕方式。

0~2歲,直接拒絕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能力、理解能力還比較低,你跟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他們未必能聽得懂。

所以,想要拒絕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直接說"不可以",或者用搖頭表示不同意。在他們出現危險舉動,比如用手摸電源時,要馬上制止。

1、2~4歲,冷靜在先,引導在後

2~4歲的孩子,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們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強烈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拒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不能硬碰硬,而是要在雙方意見衝突時,將他帶離衝突現場,或者獨自離開,給他一個調整情緒的時間:等父母和孩子的情緒都冷靜下來之後,再就這件事情進行正面教導,孩子才會願意聽父母的話,也會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礎上接受父母的觀點。

2、4歲以上,講道理

4歲以上的孩子,在感情、智力,以及社會經驗方面,巳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採取講道理的方式向孩子表達拒絕。跟孩子理性分析為什麼不能這麼做,以及這麼做可能造成的後果,以提高孩子遇事時的分辨能力。家長分析的深度、廣度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自行調整。

比如,4歲半的孩子堅持要將幼稚園的玩具帶回家,鑑於4歲以後的兒童已經有了歸屬意識,父母就可以這樣教育孩子:"玩具不是你的,是幼稚園的,你們平時只能在幼稚園玩耍,不能帶回家,只有屬於你和爸爸媽媽的東西,我們才能自由支配。

在這裡千萬不能對孩子說謊,對於不確定的事情也不能模稜兩可。如果遭遇孩子的激烈情緒,也可以用前述的"冷處理"辦法,先確保他們冷靜下來,然後再理性分析。

03

分性格管教

1、倔強的寶寶:激將法

利用孩子要強、好勝的心理,以激將的方式讓他將拒絕變成自願。比如,孩子不願意去幼兒閌,父母就可以說:"好好學習的人長大才會有大出息,不知道我家寶寶是不是能好好上學,長大成為有用的人呢?

2、好動的寶寶:強制安靜

對於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孩子,在向他表示拒絕時.可以先將他帶到相對安靜的場所,待他平靜下來之後,再表達拒絕效果更好。

3、興趣廣的寶寶:轉移注意力

有些孩子生性好奇心強,興趣廣泛,父母在對他們表示拒絕時,可以把他們的注意力從這件不被允許的事情上,引導到其他有趣又適宜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時,非要和小朋友爭呼啦圈,這種情況下與其生硬地阻止孩子,倒不如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別搶小朋友的呼啦圈了,你看,鞦韆現在沒有人玩兒,我們去演個'超人'好不好?',這樣,孩子就能順利接受你的拒絕,並快速忘記不愉快。

4、心思細膩的寶寶:暗示法

對於這些心思細膩、懂得揣摩和體貼大人心思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拒絕時可以適度示弱,以喚起他們的同理心: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兒得不願意回家,父母就不妨進行這樣的暗示:"讓你自己在這兒玩兒,我不放心,萬一你丟了就再也見不到了。陪著你一起玩兒吧,可是媽媽上了一天班,累到腰都痛了,你說我們該怎麼辦呢?

04

拒絕原則

1、拒絕的語氣要肯定,態度要溫和。

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的態度要明確,並且清楚明白的告訴孩子,語言要簡單,必要的解釋可以有,但是不要反復嘮叨,反復講道理。拒絕的時候不帶情緒,以免激化孩子反感。

2、拒絕的過程中儘量不討論是非對錯。

家長要明白,自己只需要亮明自己的態度和原因即可,沒有必要讓孩子必須認可,更不要試圖馬上說服孩子,允許孩子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家長只是告訴孩子他的想法不能被滿足,不代表孩子的想法錯誤,這是兩碼事,這樣可以降低孩子的不滿情緒。

3、對於同樣的事情,家長的態度要始終如一,前後一致。

尤其是要避免家長根據自己的情緒好壞決定對孩子的態度,家長心情好的時候,一呼百應,家長心情不好,對孩子的要求一律拒絕,這樣不僅不會給孩子良好的規範,甚至會傷害孩子。

4、同樣的事情,家長之間要儘量保持一致。

有些孩子很會耍小聰明,在媽媽這裡得不到,就去找姥姥,姥姥心疼孫子,造成大人之間的不一致,不利於孩子養成一些必要的行為習慣。

5、拒絕孩子的時候要明確一點,是拒絕孩子要求的這件事情,不是拒絕孩子。

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對事情有不同意見,這樣的意見不會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愛。

05

正確滿足

家長需要給孩子的不是無條件的給予,而是恰當地滿足,因為它可以提高我們孩子的幸福指數,能夠激發孩子潛在的動力,面對獎勵和想要的東西,他們也能夠為之努力去爭取,那怎麼做到給孩子恰當的滿足呢?

三個原則:

1.接受孩子的情感,比如在商場和超市裡,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會要求買,這也是他們自然情緒的流露,我們要接納孩子這種情緒,想想我們小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2.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要想辦法滿足他,比如他想買一個坦克車,因為在鄰居小朋友家玩過,特別想要,那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真的喜歡,那你想想怎麼能賺錢買呢?孩子會自己提出,主動做家務或者好好表現之類的,這時候你可以肯定孩子的辦法,並實施,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錢零花錢買喜歡的玩具,這樣一來,也能夠培養他的積極上進的意識。

3. 如果真的滿足不了的事情,我們一定不能騙孩子。比如商場裡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家長認為玩具夠多了,不給孩子買,於是孩子就耍脾氣,家長就說:咱們今天沒有帶夠錢,要不然咱們先回去,等下次有錢了再來買。你可能心裡清楚,基本就沒這個下一次了,但是孩子還一直在等,他如果忘了這件事就過去了,如果還記得,家長說話不算話就會影響到親子關係中的信任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