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底,因為先生工作變動,我們舉家移居美國。幾天後,6歲的兒子進入市區的一所公立學校林肯小學(Lincoln Elementary School)就讀,很快,我的注意力從擔心他是否適應一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沒有朋友、萬事從零開始的新環境轉移到滿懷興趣地關注他所受的美式教育模式上來。經過觀察,我發現從課堂的布置、學生的分班、教材的編寫、講課的方式、課外作業的形式、老師改作業的方式等等,一切都與國內有很大的不同。再深究下去,我認為所有的不同都和美國學校的使命和目的、培養人的方向和著重點、社會環境、學校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
我個人的教育觀在美式教育環境裡得到了共鳴: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發展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他們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鍛造他們立足未來的本領、養成獨立自尊的態度;注重呵護孩子的心靈,不斷挑戰和挖掘孩子的潛力,讓孩子們為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為得到第一而驕傲。由於共鳴和認同,我非常想把美國教育的思路引入到國內教育模式中來。每每我看到美國學校裡一些給我深思和啟發的做法,我總會想,如果國內教育能取其所長,結合自己的強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教育之路來,那有多麼好!為了這個想法,我想要盡量細致地描寫陪伴兒子體驗美國學校教育的紀實故事。
送孩子上學的第一天,和別的家長及孩子等在學校門口,8點53分打鈴上課,孩子們紛紛向大樓門口跑去,我聽到家長們的告別語多半是:Have fun, sweetie! (玩開心點,小甜心!)下午3點23分放學,家長們一接到歡天喜地從裡面跑出來的孩子,第一句見面語多半是:Do you have fun at school today, honey? (今天在學校過得開心嗎,寶貝兒?)原來美國家庭習慣給上學定下“Have Fun”(開心)的基調,讓小孩子覺得上學是有很多樂趣,爭取Fun的,他們根本就沒有要爭取“分”的壓力,所以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去上學。我也學會了這一招,高興地看見兒子盡管語言上還不能流利地和同學們交流,但一點也不妨礙他從第一天起就很喜歡上學,喜歡他的老師和同學。
開學不久後家長們被學校邀請參加“Open House”(開放日),到學校裡面參觀一番,聽校長的業績匯報,並坐在自己孩子的教室裡聽“homeroom teacher” (相當於國內的班主任)講她的教學方法及進展。我趁此機會參觀了下兒子的教室。一圈下來,我覺得活潑而有特色的教室布置創造了“Have Fun”的環境。教室並不大,但分為幾個小區域:前半截是講課區,老師的辦公桌在黑板右前側,孩子們的課桌是四張一組,面對面擺放,也就是說他們聽課時側身面向黑板,要做練習或和小夥伴討論只要把頭轉回來就行。
後半截是閱讀和准備區,右邊地下鋪著一大塊美國版圖圖案的地毯,旁邊的櫃子裡放了許多色彩繽紛的書,老師和學生們在地毯上讀故事,提早完成作業的同學可以在圖書角讀書。左邊的櫃子放著文具、教學儀器、孩子們要觀察的植物和小生物等。孩子們一天中其實除了一次10分鐘的課間戶外活動及一次20分鐘的飯後戶外活動,課和課之間是沒有下課休息一說的,這樣的教室布置讓他們既能接受一氣呵成的講課,也不止於長時間被釘在同一個位置上不耐煩,東張西望時也能有些新鮮東西入他們的小法眼,避免視覺疲勞。
我兒子匯報說,他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圖書角了。而教室的布置他也有份參與,有一周他負責寫日歷和天氣(這些都是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
孩子上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了學習知識,美國老師實用的教學方式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且也帶給孩子們許多快樂。這個學校一年級生的主課跟中國小學生類似,包括英語和數學,其餘還有法語、科學、社會常識、音樂、圖畫和體育。
就拿語文來說,他們也要學寫字,老師會帶著學生們試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增加他們對單詞的記憶,包括講故事後做一些解詞或詞義相配練習,聽發音拼單詞,在一堆字母裡比賽誰先找出這個單詞,用顏色塗描、用沙子寫、或者用橡皮泥捏單詞,林林總總。孩子不知不覺中記住了單詞,老師也觀察到個體的差異,哪些孩子傾向聽音記憶,那些傾向看形記憶,那些傾向兩者結合。老師會把觀察結果和建議反映給家長,雙方因孩子的特點來引導下一步學習。
數學方面,盛傳在中國教得比美國快而深。關於美國孩子數學不行的笑話太多,我是相信中國人在數學方面的能力的,不說別的,我們的語言就佔了優勢,三七二十一,七八五十六,你用英語念念看?法語就更不用說了,只怕念完了,中國孩子試卷都交了。但美國老師真的不懂教數學嗎?認真觀察美國老師的數學教育方法後,我感覺美國教學長在學以致用,把理論和實踐緊緊聯系起來。記得兒子的第一個數學家庭作業是在舊報紙雜志上找不同的數字模式並把它們剪貼到一張紙上,於是他認真地找啊找(我在一邊適當啟發),找到普通數字、超市價格、日期、時間等不同類別、形式、大小、顏色的數字,一邊剪貼一邊說,“怎麼美國的作業這麼好玩啊?”因為這不是以前他做過的運算題。
硬幣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幫手,學校要求孩子們帶真的硬幣回校,做數數、換算、游戲等,形成對於大小、加法、進位、甚至乘法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本來對美國錢幣兩眼一抹黑,每次結賬都是掏出所有硬幣讓收銀員挑,在跟兒子一起學習中,不大一會就對penny(分)、nickle(5分)、quarter(2毛5)和dime(1毛)分得一清二楚了。有一陣子學衡量,有一道題目是讓兒子用一英尺的尺子量全家的腳長,在一張紙上用不同的顏色寫上刻度和名字,再討論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各自的foot(腳)而要用尺子的 foot去衡量長度。兒子照例對這個作業很有興趣,發表意見頭頭是道。
社會常識也很有趣,兒子說最喜歡這門課了。因為沒什麼家庭作業,我只是從他帶回來的一些課堂作業或資料了解一二。孩子們都被要求訂閱《兒童時代周刊》(Times for Kid),這個周刊每次只有一頁紙,一個清晰的主題,挺結合實際或結合教學進度的。我記得他們科學課講到植物時,那期周刊剛好介紹一棵植物的四季。到總統大選,周刊簡單介紹了候選人,順便介紹什麼是競選, 什麼是投票,那天的數學作業剛好就有對比哪個同學選票多。他們還在班上模擬大選投票,兒子告訴我絕大多數同學選奧巴馬。
法語課也可以提一下,完全結合實際來上課,把你好我好名字是啥歲數多少學完後,10月有萬聖節、11月有感恩節、12月有聖誕節, 課程內容全是有關的單詞、小曲。兩三周練習就可以拉到台上表演。我在大學時代倒是學了兩年法語,出來沒用上就還給老師了。後來在法國公司上班天天和法國同事開會都沒重新學會,對兒子和他們學校不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