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學研究表明,童年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又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概括,到底什麼叫好父親?

我們的觀點是——所謂好父親,就是既要有大格局,又會過小日子。

所謂大格局,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不拘泥。興趣廣泛,不自我設限。視野開闊,不輕易貼標簽;

二是無城府。看事物、想問題深入深邃,但不精於計算更不會去算計;

三是道可道。這是老子的哲學,也有佛教裡“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意思。

通俗來說,就是凡事不急於求成或想著通過什麼方法或技巧達到什麼結果,而首先從事情的“因”入手,看出發點是否錯了或有偏差。

所謂小日子,也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有自己的一方世界。網際網路時代,這個世界越是開放,我們越應當有自己安靜甚至“封閉”的一處空間。

二是簡約而不簡單。去除形式主義,拒絕面子文化。享受油鹽醬醋,挖掘小幸福裡的大滿足。大道至簡,這裡的簡不是敷衍,不是潦草。

三是會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要謙卑,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人。更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在外面的場合再塑造什麼“責任感”也是海市蜃樓。

今天我們來說說,一個融合大格局和小日子之好父親的十個維度。

1、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

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媽媽的陪伴時間要更多一些,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媽媽,“邊際影響力”要更大一些。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擁有更多的權力。於孩子而言,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媽媽的權力更大,那麼他受爸爸的影響會很大,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時間並不多。

這樣一來,關於爸爸陪伴孩子,就成了一把“雙刃劍”:一種情形是,你陪他的時間雖然多,但可能方法失當,那麼對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響甚至傷害(許多是無形的),會更大;另一種情形是,你陪孩子的時間盡管可能沒那麼多,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影響”或“效應”。

不少爸爸可能藉此給自己很少陪伴孩子找藉口。並大言不慚說“孩子覺得我是個好爸爸啊”,或說:“根據理論,爸爸陪伴孩子,過猶不及。”只能說,這些都是“投機主義老爸”!(點擊此處延伸閱讀《陪伴孩子是個技術活,永遠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2、爸爸對做家務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一生 

時代周刊曾報道加拿大著名公立研究性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326名7-10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析家務分配情況對孩子後來職業選擇的影響。

結果發現,爸爸媽媽共同分擔家務的家庭裡,女兒們更有“野心”。她們不容易被性別思維束縛,在擇業時更有勇氣挑戰軍官、CEO等傳統男性職業。

相反,如果爸爸從不做家務,女兒們則更容易產生男女不平等的潛意識,在擇業時,更偏向於教師、護士、圖書管理員、家庭主婦等傳統女性主導的職業。

很多爸爸天然地認為,做家務和自己無關,只要自己在事業上努力打拚,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就能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然而,最重要的,並不是和女兒討論性別平等,而是需要爸爸們身體力行去實踐。(點擊此處延伸閱讀《爸爸的家務量影響孩子將來的職業甚至一生》

其次,整個社會也需要給爸爸帶娃多提供一些支持。從社會的角度,多給父親一些便利,給父親留出一點親子陪伴的時間。

Facebook創始人、新晉超級奶爸扎克伯格認為,父親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陪伴孩子成長,於是他在Facebook特批了父親帶薪產假,允許他們在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可以在家裡待上四個月的時間,對的,你沒看錯,男人的產假也可以有四個月。

另外,爸爸也需要明白,帶娃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其重要性絕不亞於工作。套用一句台詞,事業,我一定爭取,對家,我從不放棄!(點擊此處延伸閱讀《比爾蓋茨夫婦的年度公開信:爸爸們,該多做做家務了!》

3、教孩子“頂嘴”

從小懂得為自己說話有多重要

每個聰明的父母都該讓孩子盡早掌握說服力。很多人逃避爭論,認為這有失修養,但我們的文化,從來就不歡迎“拒絕”,一味保持表面認同,只會導致被動同意或者“辦公室政治”,家庭裡,大家都崇尚絕對權威,那麼最後,孩子連看哪個電視台、買什麼東西這種小事都不會和大人好好溝通。

而辯論術,也不是讓孩子變得腹黑、尖銳,它只是讓孩子高效思考自己的核心觀點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盡早學會辯論,能從小養成一種意識,即“表達你自己”遠遠不如“讓對方聽見你”來得有效。

每當孩子和他們的小夥伴發生沖突時,我都會提醒他們,牢牢記住你的觀點後再去說服別人,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只顧自己說——每次他解決完沖突,我都會多問一句,“所以你的朋友最後認同你了麼?”(點擊此處延伸閱讀《頂嘴是個好習慣,美國爸爸如何教孩子從小懂得為自己說話》

4、適當的“殘忍”必不可少

一位36歲的父親領著5歲的女兒,正沿著人行道走去。比起往日,這一天街道往來的人也不算多,顯得相當平靜。突然,事情發生了,街上所有的父母都驚呆了。就因為父親一句不中聽的話,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被惹怒了,當眾發飆,滿臉氣得發紅,上氣不接下氣,又是跺腳又是搖頭又是尖叫,拽著緊緊的小拳頭在空中憤怒地揮舞,眼淚更是一股股地湧出。

鬧劇已經上演了,這裡瞬間變成了眾人的戲場。“觀眾們”有的背著手有的叉著腰,他們也許在想“你到底對孩子怎麼了?”或“你的女兒經常這樣嗎?”或“嗨!老兄,這可是公共場所呢。你就不打算個想法子制止嗎?”

父親居然從容地離開憤怒的女兒,與女兒保持一定距離並將背隨意斜倚在一旁的建築物上,擺出一副輕松、耐心、不帶威脅成分的架勢。接下來是繼續跟女兒談話,解釋無論是什麼讓她生氣都可以商量,盡快讓她平靜下來,而且還告訴女兒會給她時間去實現。(點擊此處延伸閱讀《紐約街頭的“殘忍”父親》

5、每個父親都應該首先是勇敢的

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我有兩個孩子,當我發現大兒子從小就比較優秀的時候,我認為是我培養出來的,但當我老二出來,我才發現,雖然教育方法一模一樣,但結果卻完全不同。

人不可能被培養出來,對於孩子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發現,給他更多的體驗。有人說,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母親,孩子的毅力來自於父親,所以媽媽們自己多學習,爭取給他的智慧做乘法,作為爸爸的也多跟他們出去玩,給他們的毅力做乘法。(點擊此處延伸閱讀《每位父親都應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6、辛苦的父親很多

有趣的父親太少

關於尊重,孩子兩歲半開始就會問一些奇怪的“為什麼“問題,比如,為什麼有天亮天黑?為什麼樹葉是綠色的?

每次孩子問我,我就說,“媽媽不知道,問問你爸爸。”我以為我老公會隨便說說什麼敷衍一下就好。結果,我聽到的是老公給孩子講地球的自傳和公轉,但是用簡單的話語來表述的。

我就想,這麼小的小孩能聽懂嗎?有一次,我去日托接孩子,太陽剛要落山,孩子在車後座指著太陽說,”媽媽地球轉了,我們看不見太陽了,天要黑了,我要睡覺了“。 那時候,孩子剛三歲。

我回想我老公當時沒有忽視孩子的問題,而是認真對待,細心解答,不會因為她年紀小而敷衍她。我這個當媽媽的很汗顏。孩子爸爸帶孩子買東西,也會聽從孩子的意見,只要不過分不離譜的,爸爸都尊重孩子的選擇。(點擊此處延伸閱讀《辛苦的父親很多,有趣的父親太少》

7、親子旅行是親子溝通的最佳契機

不管島內出遊,還是出去走走,要帶孩子出門旅行,應該要花點時間做准備。

我帶孩子去四川順長江東游之前,先陪她在地球儀上神遊。原來台灣這麼小,對岸那麼大,我們的旅程會跨過好幾個省,距離足足有兩千多公裡。

成都出過許多文學家,那兒是李白、三蘇的故鄉,杜甫也曾逃難到成都,還結了一個草廬。還有長江這條詩詞大道,我找出唐詩三百首,先勾出幾首一定要讀的詩,向她解釋,給她想像。我們還沒走長江,已經跨越古今,與今古長江接軌了。

旅遊書不是爸爸的專利,地圖也要孩子一起看。我們拿起粗粗的筆就在地圖上圈圈寫寫,一生也許只去一次,值得在地圖上揮霍一番。看看旅遊書,寫下最期盼的景點,闊氣的標記在地圖上。還沒出發,憧憬就已經讓等待變成一種幸福。(點擊此處延伸閱讀《超實用!台灣爸爸的假期親子旅行建議》

8、好父親注重從小開始

培養孩子的堅毅力

讓孩子知道,在13歲以後,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從此缺席,只是角色變了——爸爸仍在,但要請你們開始走出自己的路。生命的成長是喜悅的,也可能遭遇痛苦,要相信自己能克服這些難關。

一路走來,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成長的階段,帶著他們體驗各式各樣的活動,爬山、騎車、環島、露營、旅行……一直鼓勵他們做自己;在孩子遇到困惑時,協助他們、提供信息;讓他們自己做選擇、設定並達成自己的目標;培養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在生活中不放棄每一個教育的機會,親臨災區現場,除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感謝自己所擁有的……

我會繼續告訴孩子,要努力而踏實地活著,成為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自己。我不再是“領導”,而是軍師,是戰友,我的作用不再是教導,而是陪伴,而陪伴真正的意義,也不是人在就好,而是認真地對待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個時刻。(點擊此處延伸閱讀《送倆兒子進美國西點軍校的台灣爸爸:13歲一定要給孩子辦成年禮》

9、父親對孩子成績的態度

對其成長的影響被低估了

猶太人教養小孩的特色之一,就是讓兒童養成提問的心態、習慣和能力。怎麼實現呢?父母本身必須扮演起提問楷模的角色,常用問題來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通常會問:“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或同學提出了什麼問題?”對那些好問題會立即加以鼓勵,不好或不妥的問題則在認可其提問行為後,再反問:“下次你要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怎麼問?”

猶太父母從小就是以開放式的問題回應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學會如何問問題。相比之下,華人父母則更看重問題被解決之後的結果,問孩子的問題也更傾向於“是否”或“有無”的封閉式問題,內容上也更偏重成績、知識和聽課行為等。

開放性問題無疑更有利於啟發思考。文明的進步、科學的發展、生活的改變、學習的動機,都起源於好奇心、求知慾和發現的驚喜。(點擊此處延伸閱讀《爸爸,如果我考第一名……》

10、儀式感的事半功倍

從堅持每年能孩子寫封信始

我將守候你長大,越來越像你媽媽——你和她有相同的下巴,相同的嘴唇。你們都有單獨的一縷卷發打著旋兒垂下,親吻著右眼角。可你和媽媽又不一樣,她似乎哪兒也不會去,但我卻要目送你離開。

首先,目送你走向畢業典禮禮堂的通道。

之後,或許會目送你走向婚禮禮堂的通道。

你會轉而步入職場,領取薪水。並且,若未來你決定同當前的戀人攜手,你會成為母親,撫育和照顧你自己的孩子。我會看你自己為人父母,看你自己放手讓子女離去。

之後,我祈禱,有一天當你在路邊逗留,你的孩子離去,也轉彎進入他或她自己的生活時——你會想起我。我希望你會拿起手機,打個電話給我。我希望你會走回家,這樣我們就可以交流交流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