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小小費學會走路以後,卻愈發依賴要抱抱。有時候剛走出門,他就會伸出胳膊,嘴裡喊著「爸爸抱著」「媽媽抱著」。
你明明會走路了,你也可以走得很好啊!爸爸總是不解,有時候甚至有點小埋怨——畢竟,快3歲的他,真的很壓手啊。
每到這時,我都勸說:抱抱他吧。等他長大了,你想抱都抱不了了。男孩子個性獨立,遲早是要離開爸媽的懷抱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多擁抱孩子,會讓他的心靈充滿安全感。
抱抱孩子吧,這是再好不過的親子方式啦。 有研究表明,70%的孩子喜歡父母的擁抱。30%的孩子認為,人的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擁抱。
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都有一種特殊的需求——觸摸。皮膚內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當接觸物體後會產生興奮,再傳回大腦引起觸覺。
通過皮膚的接觸滿足心理需求,這是人類所需「特殊營養」 ,在嬰幼兒時期尤為重要。
那些經常抱著孩子,摟著孩子的肩膀,或者捧著他們的小臉蛋溫柔說話的父母,會給予孩子強烈的安全感。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如果長期缺乏母親的懷抱,長大後患上自閉症的可能性會增大。
曾看過一個案例。
一個5歲的小男孩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著一個毛絨玩具。一旦拿走這個玩具,會讓他脾氣暴躁、焦慮,十分不安。
這讓男孩的父母很矛盾,也產生疑惑:毛絨玩具不是小女孩的專屬嗎?一個小男孩喜歡毛絨玩具,是不是心理出了什麼問題?
帶著疑問,小男孩的父母求教心理學醫師。醫師詢問情況後,問:「你們是否很少擁抱他?」男孩爸爸說,我們覺得他是男孩,應該比較獨立,所以也很少抱他。
醫師說,問題就出在這裡,男孩渴望父母的擁抱,又得不到滿足,只能通過摟抱毛絨玩具滿足心理的需求。毛絨玩具替代了父母的懷抱,成為他心靈安穩的撫慰。
醫師的話讓父母十分難過。可見,父母的溫暖擁抱對孩子有多重要。不要因為他會走路了,就拒絕他提出的抱抱要求。
這是孩子用另一種非語言的方式在表達:爸爸媽媽抱著我吧,我會感覺到溫暖、踏實、放心。
在正面管教的案例中,有一個模擬教學。如果夫妻在吵架,忽然丈夫摟住妻子,溫柔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會讓妻子很快破涕為笑。這就是擁抱的能量。
同理,如果孩子感覺到委屈、難過、甚至鬧別捏,擁抱著他,告訴他父母的想法,會撫平他心中的痛楚,很快修復內心的創傷。
抱抱孩子,在他還需要我們的時候。你會發現,擁抱真的是一種神奇的能量!
其實孩子愛「抱抱」的原因並不是懶,小編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
(1)位置原因
話說我有位朋友,是個酷爸,對男孩特別講究培養堅毅的品質,出門自然堅決不抱,任孩子哭鬧不止,他要不冷處理,要不吼一聲鎮壓。
但是自某天開始,他帶孩子出門時卻動不動就抱,我們問他為啥畫風突變?
他不好意思地說,有一天他兒子又鬧著抱,他板著臉蹲下身要讓兒子看看爸爸「堅定並憤怒的眼神」時,餘光一掃前方,全是腿啊全是腿~他兩眼一熱,二話不說扛起兒子!
所以,小編想說,當你不理解孩子時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這個世界。
其實日常和孩子溝通時,如果能蹲下來聽孩子說話,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2)心理原因
孩子的安全感,最初是依靠擁抱、親吻等親密接觸獲得的。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曾做過實驗:把與人類基因有著95%相似度的紅毛猩猩的小崽子從母猩猩身邊帶走,再關到一間有兩隻猴子玩偶的房間裡,一隻玩偶用鐵絲網包裹並掛上了奶瓶;
另一隻玩偶則用柔軟的布包裹,但並沒有掛上奶瓶。小猩猩更喜歡兩隻玩偶中的哪一個呢?實驗之前大家認為小猩猩會更喜歡掛著奶瓶的玩偶,但出乎意料,小猩猩對包裹著柔軟布條的玩偶產生了強烈的依戀。
除了餓極了要喝奶,其他時間都抱著柔軟的玩偶。通過這件事證明了親密接觸的重要性。
所以,孩子走幾步,要抱一會兒,是很正常的尋求關注和親密接觸的心理,只有得到滿足,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世界是安全的。而總是被拒絕的孩子,安全感會缺失。
因此,雖然現在大寶小寶都基本上出門自己走,但只要他們說要抱,我都積極回應,即使我只能抱著走幾步,或者蹲著擁抱一下,都誇張地用力地抱著他們,非常能鼓勵他們繼續走,除非他們真的累了。
(3)身體原因
大人的肌肉和骨骼已經發育成熟,和寶寶的大不相同。幼兒的肌肉比較柔軟且收縮力差,在動作的力量、耐力、速度上都比較不足,所以同樣的道路,幼兒更容易疲勞,當然體力也是不足。
有時家長牽著孩子走,牽得過高,或者速度過快,只會增加疲勞度,當然走幾步就放棄了。他們不是懶,是真的累啊~
這時候如果像想鍛煉孩子的毅力,
一是要調整速度和牽手的方式,不要拖著孩子走;
二是用好玩的事情激發孩子的動力,比如「尋寶活動」,在逛街或者旅遊前給孩子看一些當地的圖片,讓他們在走路過程中有目的地觀察發現,會更有趣;
三是用遊戲來驅散疲勞,比如,開火車,兩寶輪流當火車頭;
四是不要過度鍛煉。
總之,無論是位置角度、心靈角度還是身體角度,都提醒我們,在日常養育中,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瞭解了孩子,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