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前陣子,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洪蘭教授在上海教育學會主辦的金蘋果教育論壇上做了精彩的演講,我們摘取其中部分精華與您分享。洪教授多年致力於幼兒腦科學領域的研究,翻譯著作達50餘本。本文演講也是深入淺出,雖然長,但值得慢慢品讀。

慢有慢好,千萬別催

中國有一句話叫大器晚成,現在你會我不會,等到我會了,做得與你一樣好,甚至比你更好。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都是大器晚成的人——我們的人生是一個馬拉松,孩子要走到終點。如果現在把他們逼得很緊,從樓上跳下來,什麼也沒有了。

《中庸》裡有一句話: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意思是,人家一次就會,你要十次,人家十次,你要一百次,好了,比別人慢,沒關系,學會以後就是一樣的。

看個實驗證據——把同一屋的老鼠分成兩組,同一窩,基因相同,生出來以後,給它大腦注射放射性的水,使它長了新的神經細胞就會發亮,然後隨機分成兩組,一種就是選容易的迷宮,走到迷宮就有東西吃,另外一種選很困難的迷宮,沒有走到就餓肚子。

三個月後,老鼠都學會了走迷宮,它大腦也發育完成了,切開大腦來看新的神經細胞留下來有多少。結果就像英文的“easy  come  easy  go”,來得容易就去得快——容易的迷宮裡的老鼠,神經細胞留下來的比較少,右邊那個千辛萬苦才學會的,脂肪比較多,活得比較長。

所以蘇東坡講的這句話是很對的。他被貶到黃州的時候,覺得黃州的豬肉很好吃,但是當地人都不會燒,他就做東坡肉,壓力鍋也可以燒,但不好吃,蘇東坡就要告訴你,文火慢慢燉八個小時,出來就是待它自熟,莫催,火候足時它自美。

孩子的開竅也一樣,要有耐心,不要說:“我這麼聰明怎麼生出這個笨蛋?”有時候問家長,小時候有沒有學習比較慢?有沒有常常被老師留下來罰寫?想想,好像有吧。

家長也喜歡說:“一樣給你吃、給你穿,人家考100分,你考50分,人家考第一名,你考最後一名。”成長是慢慢來的,待到自熟莫催它,這個大腦末梢端加重的事情很辛苦,也沒有什麼用。

運動後做作業效果最好

學習的時候,神經迴路是會改變的。比如下圖,最左邊是剛剛出生嬰兒的腦,中間是三個月,最右邊是兩歲。

兩歲的孩子有很多後天的經驗,神經連得很密,因為九個月到兩歲,是孩子神經大量生長的時候。九個月,孩子會爬了以後,他就開始探索了,那就是主動的探索,那是造成他神經的連接。

這個時候,他會把家裡的所有東西都翻開,凡是你不讓他碰的東西,他都翻掉,你要讓他去探索,讓他去摸,但絕對不要把糖放在桌上然後又不准他吃,這叫“路人餘罪”,就不可以了。

但是因為這樣,就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給孩子學這學那,我看到有一個媽媽,孩子只要一醒來,那個腳一踢,孩子床上的那個晶片就馬上觸發家裡有八個喇叭,全部放英文錄音帶,這樣是不可以的。

那麼,什麼方式讓神經元更密?運動、閱讀和游戲。

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比如說多動兒,醫生開的藥就是讓他大腦的多巴胺減少。憂鬱症的人,醫生給他開“百憂解”,就是減少他大腦的血清張素。而正腎上腺素,就是使人的注意力更強。其實,這些藥物帶來的東西,從運動上就得到了。

以前都是學校取消運動課,都借去上數學、上英文,現在不可以了,因為運動跟學習有直接的關系。多巴胺是一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是一個原始且非常重要的精神傳導物質。

各位應該有經驗,肚子餓,脾氣煩燥,肚子餓,睡不著,肚子餓,記憶力不好,碳水化合物會透過全腦屏障,然後變成血清張素的前身。

所以孩子做功課,盡量把他先喂飽,肚子餓的時候,做功課效果不好,考試之前真的要吃東西。正腎上腺素,如果你了解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你就讓他運動完了,叫他做功課,其實效果最好。

同時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BDNF,它是大腦的營養素。它是實驗室裡面,一個培養皿裡面放個神經元,撒一點BDNF上去,長出了很多新的神經連接,就好像我們的花,撒點肥料,就長了很多花苞一樣。最主要的是它可以啟動基因,製造更多的BDNF血清素或者蛋白質。而且運動使大腦加速轉換,有運動的海馬體,會比沒有運動的大15%,切開稱重,重了9%,表示它神經細胞比較多。

老鼠不是三個月就成熟了嗎?到兩歲的時候,等於人的90歲的,但是有運動的兩歲的老鼠,它的大腦就跟6個月一樣年輕,現在沒有什麼方法治阿茲海默症,我們就盡力跟老人家講去運動,運動會產生很多好的事情。

游戲和玩伴

能顯著提升情商

游戲不是學習的敵人,它是學習的夥伴,游戲的時候,大腦會產生BDNF出來。

我自己做過一個實驗,發現有刺激跟沒有刺激差別很大。一個老鼠單獨關在黑房裡面,它的對應組織樓下面,有十隻老鼠,裡面有很多很多玩具,三個月以後看這些老鼠也長大了,發現沒有玩伴的老鼠,大腦神經裡的連接很稀少,有同伴的老鼠卻很多。

(左上為2隻老鼠的籠子A,右上為1隻老鼠的籠子B,下方為10隻老鼠的籠子C)

所以孩子怎麼可能一個人在房間裡長大?我們的社會化是跟同齡人完成的,我們有朋友的。籠子B跟籠子C是有差別的,B跟A也有差別,但是A跟C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說孩子只要有朋友,就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最好的玩具是同年齡的玩伴。會講話的機器人,會轉彎的汽車,它也只會做這件事,按下去:“Hello!How are you?”再按下去:“Today is  Monday”。但是人不一樣,兩個孩子沒有任何玩具,坐在那邊玩對方的手都是可以的。

籠子A的老鼠,大腦中分化地一塌糊塗,因為不停地接受到刺激,孩子只要有玩伴都沒有問題,不需要送他去學一大堆。如果你真的是錢太多,那就沒關系,如果錢不多的話,不需要節衣縮食去送他去學,因為這是完全不需要的。

在美國就有home study,你在家裡自學是可以的,但學校要求你每個禮拜有兩個小時到學校去或者社區去,跟別人一起玩,因為跟別人一起玩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重要的。

會玩的孩子EQ高,讓孩子在團體游戲裡面,學會跟人家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越會玩的孩子,神經連得越密,越有創造力。研究發現游戲與體適能、心肺適能與學業成績有高相關。會玩的孩子,他們的學業成績比較高,人際關系比較好,他將來會比較有成就。不然就是書獃子。所以我們現在講在游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

沒有廣泛的閱讀

認知是非常單薄的

在2000年,世界閱讀協會在新加坡開年會,李光耀做演講,他說自己是閱讀障礙者。我們很驚訝。他看到,在二十一世紀,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國民的腦力。所以,新加坡的國民,必須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還要有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

後來,新加坡開始推閱讀。我們好幾次去新加坡,一個是推閱讀,第二個是推演講比賽,因為這兩個是你在21世紀必須要有的,因為閱讀是吸取訊息最快的方式,眼睛看字一分鐘668字,嘴巴講話,我講得很快,也就250字。所以,看是說的三倍速,孩子,必須要有閱讀的能力,才能跟人家競爭。

同時,閱讀改變大腦,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中國以前這麼窮,最主要是當年是99.999%的人都是文盲。所以孩子要廣泛地閱讀,因為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

我們有一年博士班考試題目,試從演化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跟黑猩猩只有1.5%基因不同?我們在這邊有這麼好的享受,他們還在那邊找東西吃。

因為我們有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是所有動物裡面,唯一能夠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動物,你們家狗狗再怎麼聰明,不可能說,“兒子,媽走了以後,我在前門樹底下給你埋了兩塊骨頭,你可以把它挖出來吃。”可是我們的祖先就可以給留下遺囑,神龕底下,掘地三尺有黃金。

我們為什麼可以進步這麼快?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不要做他做過的實驗,我們不會重蹈他的覆轍,看得比他高,比他遠。

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東西。很多人說閱讀就讀課本好了,錯,要有廣泛的閱讀,因為背景知識決定你所看到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實驗,相信你做完成這個實驗會了解,會不會今天推閱讀推得這麼辛苦,舉一個陣列:12、13、14:

眼睛看中間,我來變一下:

我沒動它,我只出現了A、C,13看起來就變成B,對於中間的刺激,你會因為上下是阿拉伯數字,就讀為13,或者左右是英文字母就讀為B。

同樣的訊息,因為你的背景知識不同,所以解讀不同。如果不知道中間的訊息是什麼,找東西要知道找什麼才看得到,如果不知道你也找不到。

現在做一個實驗,給你看一張圖,不要想,馬上告訴我那張圖是什麼?

你沒有看到臉,憑什麼說她是蒙娜麗莎?把這張圖放到非洲,他們不知道蒙娜麗莎,看了好久,他們說兩坨牛糞,真的看不出來人臉,這張圖90%的訊息洗掉了,但對一個看過的人來說就足夠了,沒有看過就看不出來,所以背景知識很重要。

再比如,為什麼大偵探福爾摩斯什麼都看到,華生什麼都沒看到?其實,不是作者對華生有偏見,而是福爾摩斯跟華生的背景知識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倫敦的郊外有一個空屋,裡面有一個屍體,這個屍體沒有任何的外傷,這個人倒下去死掉了,牆上有血,是噴出來的血,有人蘸了血,寫了“復仇”兩個字,警察來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把福爾摩斯找來,福爾摩斯跟華生在現場走了一圈之後,跟警察說,兇手6尺高,臉很紅,左手的,指甲很長,方頭鞋子,大約四十多歲。

講到年齡的時候,警察下巴都掉下來了,心想:你又不是目擊者,怎麼知道人家多少歲?可是福爾摩斯很有名望,不敢多問,只好按他講的去抓,抓到以後真的跟他講的一模一樣,華生都不知道怎麼抓到,只好等,等福爾摩斯破了案,心情好,晚上在古樓抽煙的時候,就問他,“你怎麼知道的?”

福爾摩斯就說,我們人手抬起來寫字,很自然地寫字,跟你的眼睛一樣高。所以,字離地六尺,兇手就六尺,屍體沒有寫,牆上有寫。什麼人很興奮,會噴血?血壓高的就會。還有,左手寫字跟右手寫字的地方不一樣,你看,這就是左手寫的字,用放大鏡看到有指甲刻劃的痕跡,這個人有這個習慣,指甲比較長。

華生又說,“你怎麼知道這個人四十多歲?”

福爾摩斯說,下過雨,地攤有鞋子的痕跡,屍體是圓頭的鞋子,方頭的鞋子就是兇手,人走路和年齡有關,老人步伐蹣跚,小孩子的步伐小,壯年人的步伐是大的,這個方頭鞋印四步就把房間跨過了,肯定是壯年人。為什麼說是四十歲呢?因為高血壓是一個慢性病,一定是二十歲不好好照顧身體,才會是高血壓。

所以閱讀課外書要大量,要增加閱讀能力,只會認知是沒有用的。

談起孩子的長處

不要過分謙虛

我們在醫院裡面,最怕父母帶孩子來說:“醫生,我的孩子又笨又懶又丑。”等一下,這是親生孩子嗎?他說是。如果是親生,丑就是你給他的,你怎麼可以嫌他丑?

你會看到,父母是直接影響孩子,父母很正向,孩子碰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反彈起來。父母親如果整天說沒有希望了,那孩子就要跳樓了。很多事情,在於父母。

教育孩子先想好目的是什麼——是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看,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叫James Heckman,他做了一個很大的實驗,他把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嬰兒,追蹤到38歲,他要看最後影響這個孩子快樂生活的滿意度、事業的成功,是什麼因素,最後發現是“conscientiousness”,包括自我控制、品德、毅力。

4歲有自我控制的孩子,到四年級的時候,自我控制、品德、毅力都比較好,在學業和社交上都比較成功。到24歲,人際關系好,在事業上比較成功。不管是什麼樣的社會,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基本核心價值觀,都不會變。所謂有德有才,是商品,有德無才,次品,無德有才,毒品,無德無才,廢品。

大家都知道,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是最有毅力的人,學生最常來講的就是老師我不想念了,為什麼?整天做不成功,就跟他講,再做一次可能就成功了。

研究發現,父母跟孩子說1句負面的話,需要10句正向的話,才能抵消它的影響,學校是7句抵消1句,難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面,覺得自己是個loser,因為大人不斷灌輸這個觀點。中國人很謙虛,但你可以謙虛自己,但不能謙虛你的孩子,因為他是從你的眼睛,老師的眼睛,同學的眼睛,來看自己是誰。

有一次我們學校辦科學營,辦完以後父母接孩子回去,我就說,“李媽媽,你的孩子真乖,人家做完都跑掉了,你的女兒幫我洗燒杯,很乖,幫我收拾。”媽媽其實只要講,“謝謝老師,我很高興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會幫忙了”就好。

但這個媽媽怎麼講?她說,“老師,你不知道,她在家裡不是這個樣子。”把底掀出來,這裡面最大的問題還是在父母身上。

當你想到,孩子是上天給你的福賜,很多人要孩子沒有要到,而你今天有這個孩子,你會很珍惜他,完全取決於你的態度。

在大自然裡面,在演化上,一定要子代超越親代,演化才是成功。所以不要跟孩子講,聽我的就沒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一定要給孩子超越我們的空間。

0-6歲,要把孩子的習慣教好,6-12歲,把價值觀全給他,12歲以後,進到初中了,不要用化名上他的社交賬號、偷看他的日記,因為那時候他受同學的影響,遠遠大於家長。

到了高中,他的智慧開了,重要事情就要跟他商量。大學了、要結婚了,像放風箏一樣,這個線還給他,他去過他的生活,你不能再跟著後面。我們要了解人生的目的,是我的基因傳下去,是孩子成為社會的棟梁,所以我要怎麼做,才能使他變成一個流動的人。

只要想到這點,人生非常長,不在乎他現在知道多少東西,你要的是他最後蓋棺論定的時候,人家是怎麼評價他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