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位媽媽讓兒子做家務:兒子,幫媽媽把桌子擦一擦!

兒子:我沒手!

媽媽困惑:為什麼沒手?你的手不是好好的?

兒子:我有手,但是我的手受傷了!

媽媽:受傷?哪裡?

兒子:被蚊子叮了一個包,中毒了!

媽媽:……

不愛做家務的「戲精」孩子,一點兒也不少見。最近也有爸媽留言說,他們家的孩子很懶,讓孩子收拾玩具做家務,總有各種藉口:有孩子說「頭痛」,有孩子說「我不想」,還有孩子說「要閱讀繪本」……

孩子6歲前,其實有2個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愛上家務的重要時期

1)「幫倒忙」時期

當寶寶1,2歲時,他們總愛幫忙,也很勤勞,這是孩子動手能力的「萌芽」。比如媽媽拖地Ta也拖,奶奶擇菜Ta也要擇,爸爸燙衣服Ta也要來……雖然對父母們來說,這是寶寶們幫倒忙的階段,但卻是一個珍貴的培養孩子從小做家務的最好時機。因為在這階段,寶寶們不懂累,對所有活兒都充滿熱情。這時,父母不要潑冷水,更不要阻止寶寶所有家務都「插一腳」。讓寶寶把家務活兒,變成了就像呼吸空氣般自然而然的習慣,那是家長送給孩子成長最好的財富。

在一個家庭裡,媽媽做餃子搓麵粉時,2歲的男寶寶兩眼發亮跑過來,小手也在麵粉團裡抓呀抓。

媽媽捏了一小塊麵糰,給寶寶布置了小任務:「你要幫媽媽捏一個鴨子形狀的餃子哦!」

小寶寶很盡責,把麵糰捏成一個個媽媽看不懂的形狀,非常高興。

2)「好奇心」時期

英國兒童心理專家華斯Sam Wass曾經調查了1500個家庭,發現3,4歲至6,7歲的孩子最愛問「為什麼」,4歲尤其是巔峰。在孩子們的好奇心爆發階段,爸媽們也可以趁機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引導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因為在強大的好奇心驅動下,孩子們也常常不覺得累。

小女孩:媽媽,為什麼盆裡的泡泡有些大有些小?

媽媽:大概是不同的洗刷力度導致的,你可以用刷子刷刷這隻小襪子試試看!

小女孩:好!真有趣!

孩子學做家務時,父母如何應對「混亂」,對孩子未來很重要!

史丹福前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曾經在TED分享了哈佛一項長期研究表明,那些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未來更容易獲得好工作,相比那些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也容易擁有美滿的婚姻。背後其實是孩子們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起作用。什麼是自我效能?就是孩子感到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

當孩子一開始參與家務,當他們總是「幫倒忙」或做不好時,比如他們幫忙拖地時不小心把客廳拖地的水桶碰倒了,又比如他們幫忙洗襪子時倒掉了一瓶洗衣液……這時父母不要批評和斥責,而是教會孩子正確的做法,讓這些孩子繼續在「幫倒忙」或「混亂」中慢慢進步。雖然父母們可能會比較累,但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效能,培養孩子做家務的信心。

相反,當孩子「幫倒忙」或做得不夠好時,如果父母總是阻止或排斥,比如跟孩子說「你不行,你不懂,還是我來吧」,甚至在孩子不小心打破碗杯、弄髒衣服,給父母帶來「麻煩」時,父母批評甚至羞辱孩子,那麼孩子們內心的積極性種子就「焉」了,積極的自我效能也建立不起來。因為父母們的否定,讓孩子也對家務失去信心,那麼孩子的家務習慣不僅沒培養起來,相反他們也會缺乏主動性,長大也更容易用消極的態度面對家務。這種消極的心態,未來也很可能會影響孩子在工作上和家庭中的表現。

父母幫孩子做家務的小小竅門

幫孩子把一項「複雜」的家務分成一個個簡單的小步驟。比如讓孩子負責擦桌子時,可以像下面那樣分步驟,爸媽在每一個步驟中指導,孩子覺得簡單,也不容易製造混亂。

擦桌子的步驟拆分:

1、先把桌面上的物品放整齊;

2、在桶裡搓毛巾,擰乾;

3、把手中的濕毛巾摺疊整齊,手放在毛巾上,然後在桌面擦乾淨灰塵;

4、提醒孩子不要碰倒桌面上的物品;

5、毛巾髒了,再次在水桶裡搓洗。

有父母說,這很簡單,有必要教孩子嗎?有必要的。因為大人有較多的生活經驗,不僅知道毛巾要擰乾,桌面上的東西要推到邊上不能碰倒……但年幼的孩子一開始是不知道的,需要在父母的教導下慢慢積累生活的點滴經歷。

否則很可能就會製造混亂,比如毛巾滴水淋滿地,比如不小心把桌面上的水杯摔破……最終影響了大人和孩子的心情。除此之外,分步驟後,孩子感覺不複雜,他們也更容易有信心勝任,勝任家務活,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做家務的積極性。

鼓勵,是對孩子最棒的讚賞

有兩位小女孩,她們是好玩伴,但A女孩愛做家務。

在幼兒園幫老師收拾玩具和教具也非常積極;B女孩就非常懶,連自己的水杯掉地上也不撿。

老師從兩位小女孩的媽媽嘴裡便知道了一些細節:

A媽媽說:我女兒第一次洗襪子,我跟她說,你去洗吧,媽媽相信你能洗乾淨的……

B媽媽說:我女兒第一次洗襪子,我跟她說,真讓人擔心,你會把整袋洗衣粉弄濕,你的手指也不夠力氣,會洗不幹凈的……

看看,這就是區別!

鼓勵,是對孩子最棒的讚賞,你的鼓勵會成為孩子做家務的「能量按鍵」。

看來,爸媽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才能養育勤勞的孩子。父母的付出,孩子未來會用行動「記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