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能吃究竟是種什麼體驗?關於這個問題,估計沒有人比「大胃王」木下更有資格回答。
這個身高157cm體重還不到90斤的日本女生,飯量卻堪比十個漢子:
正常拉麵十倍的份量說吃就吃
連湯都不放過
▼
使用的碗直徑有40cm
4KG的牛排蓋飯根本不在話下
▼
就連吃個串都要100串起
▼
普通的炒飯蓋澆飯
隨隨便便也要吃8碗
▼
看到這裡,除了驚嘆於她的食量,你可能會疑惑:「胃口好、飯量大」真的健康嗎?
少吃30%,多活20年
美國國立衰老研究所(NIA)科學家茱莉•馬蒂森及其同事對多項研究結果綜合分析認為,只需降低進食量,就能延年益壽。
1935年,一項小白鼠實驗發現,將進食量降低30%~50%後,其壽命更長,衰老性疾病發病時間更遲。
上世紀80年代,NIA和威斯康星大學以恆河猴為對象展開的兩項獨立長期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研究選擇恆河猴為對象的原因是人類與恆河猴93%的基因相同,衰老方式一致。
NIA的研究發現,每天進食量減少30%的猴子,最長壽命達到43歲(超過該猴群平均壽命20歲),30歲後其外貌和行為都沒有衰老痕迹。
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家完成的研究也發現,減少進食量的恆河猴不僅外表更年輕,而且身體更健康。其癌症和心臟病發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發病率為0。
在為期20年的觀察研究中,控制進食量的猴子,死亡率僅為13%,而隨意進食的猴子死亡率高出前者近3倍,高達37%。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這些研究表明,靈長類動物的衰老具有可控性。既然衰老可控,那麼與之相關的疾病也就可以延遲發病。
美國塔夫茨大學營養專家蘇珊•羅伯茨及其研究小組對218名21~50歲的參試者研究發現,食物攝入量減少25%的人,血液中好膽固醇明顯升高,腫瘤壞死因子(TNFs)減少25%,胰島素抵抗降低40%,整體血壓更低。
這項研究也表明「少吃點,更長壽」。
吃太多,「撐」出5種病
1
導致肥胖
晚上人體代謝速度明顯減慢,如果晚餐吃太多,代謝不掉,就容易產生脂肪堆積,導致肥胖。
2
引發糖尿病
晚餐吃得太多或過於油膩,會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如果胰臟長期負擔過重,會致使它不能很好地調節血糖,繼而引發糖尿病。
3
誘發急性胰腺炎
在晚上大吃一頓,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表現為上腹疼痛,陣發性加劇,並可放射至左腰、左肩和左臂,有時還會伴有噁心、嘔吐。
4
增加胃腸癌風險
晚餐吃太多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對腸道菌群也是一種破壞,久之會增加患胃癌、腸癌的風險。
5
誘發冠心病
晚飯吃得太多、太油膩,易攝入過多膽固醇,並逐漸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最終可能發展成冠心病。
吃得太多還會使血液集中於胃腸道,導致心臟供血相對不足,也可能誘發心絞痛。
有些疾病讓你胃口大開
很多人認為胃口好,就代表著身體健康。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有些疾病的癥狀恰恰是「胃口好」。
甲狀腺功能亢進
近期內忽然出現食慾旺盛,總感到疲勞、乏力、怕熱、易出汗,且容易情緒激動,有可能是甲狀腺在作祟。
若同時有眼球飽滿且微微向外凸的現象,更要提高警惕。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甲狀腺激素分泌紊亂而造成的新陳代謝加速現象。這會讓身體消耗過量,總是處於「飢餓」狀態,導致胃口大開。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該病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襲球部黏膜,前者攻擊力超過後者防禦力所致。患者多在空腹時疼痛,進餐後緩解。
這是因為進食會稀釋過量的胃酸,減緩疼痛,從而導致食量增加。
向心性肥胖
有的人食慾亢進,面部肥胖,胸腹部脂肪堆積,四肢卻不肥胖,有時反而消瘦,與肥胖的軀幹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肥胖的典型特點是脂肪沉積以心臟、腹部為中心發展。這是由皮質醇分泌亢進而引起的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
有些人原本食量正常,到了35或40歲左右,突然變得食慾旺盛,容易飢餓,但體重卻隨著進食的增多而減輕了,總是大量喝水,頻繁上廁所,這可能是患了糖尿病,要提高警惕。
下丘腦綜合征
這是由於腫瘤、外傷、感染等多種病因累及到下丘腦區域,而導致的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癥狀。
起病表現以肥胖和嗜睡為多見,還會出現頭痛 、視力減退、尿崩、性功能紊亂等。
學幾招,做到七分飽
七分飽應當是這樣一個感覺:胃裡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專家具體指出其他幾個級別的飽腹感,供大家參考:
八分飽時,胃裡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九分飽時,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裡已經脹滿;
十分飽時,就是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如果吃飯時間相對規律、固定,這頓吃了七分飽,第二餐之前是不會提前飢餓的。如果提前餓了,就意味著沒吃到七分飽,可以適當再增加一點飯量。
有了七分飽的意識,就是好的開始。專家總結5招,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管住嘴」。
1
選擇高纖維、低脂肪的食物
高纖維食物,像蔬菜、菌類、水果、粗雜糧等,都是消除飢餓感的高手,讓人產生較強的飽腹感,也是公認的低熱量食品。
要控制食慾,避開高脂肪的食物。肉類里魚、蝦、雞等白肉,或是瘦的紅肉,都含有較低的脂肪和很高的蛋白質,令飽腹感持續時間變長。
2
專心吃飯
對飽的感受,是人的本能,天生具備。不過,對不同級別飽的感受,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情況下才能感覺到。
如果邊吃邊聊,或邊吃邊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從而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3
改變進餐順序
對於腸胃健康的人來說,不妨先吃清爽的新鮮水果,然後喝一小碗開胃湯,再吃蔬菜類菜肴,把胃填充一部分。
這時再上主食,最後上魚肉類菜肴。既能保證攝入充足的膳食纖維,又能避免油脂等過量,保證膳食平衡。
4
放慢吃飯速度
大腦神經接收飽腹感信號通常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你少於這個時間就匆匆結束了一餐,大腦會來不及提醒你已經飽了,結果造成實際能量攝入超標。
細嚼慢咽能延長用餐時間,刺激飽腹感神經中樞,反饋給大腦「我已經飽了」的信號,就會較早出現飽腹感並停止進食。
另一個衡量細嚼慢咽的指標是每口飯咀嚼的次數,一般來說最好保證每口不少於5次,不易咀嚼的食物要相應增加次數。
5
三餐定時定量
三餐的用餐時間應盡量保持規律。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19∶00。
因為人在進食時,消化系統會被調動起來,分泌消化液。長期如此,大腦和腸胃都會開啟記憶功能,到了飯點就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