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是一種氣質的特徵,因為每個孩子天生的活動量可能都不同。可是如果發展成過動,那可能會影響社交人際、情緒管理、專注力及學習效率。台灣研究:每100位學生有5~7位是過動兒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世界各地的盛行率為5~12%,由台大醫學院著作、衛福部出版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書中,也有提及台灣研究中,統計其比例約5~7%;也就是說,換算下來每100位學生當中,就有5~7個有好動及過動症狀,其中男女比例為4:1。但此數據並不等於男生就一定比女生過動,而是初期女生較不容易被診斷及發現。
教養做錯,孩子的過動風險大增
一、超過九點起床,變成過動兒的機率大增
2015年日本研究:孩子在2歲時的上床及起床時間點/規律性,與8歲時專注力和破壞、干擾別人行為的關聯,結果發現:
●2歲時,就寢時間太晚(11:00pm)或不規律,相較於就寢時間早(9:00pm)或規律者,8歲時,注意力問題會高出1.62倍,破壞或干擾他人的行為問題會高出1.81倍。
●2歲時,起床時間太晚(9:00am)或不規律,相較於起床時間早(7:00pm)或規律者,8歲時,破壞或干擾他人的行為問題會高出1.52倍。
兒童睡眠我們不僅要關注量和品質,更需要注意早睡早起以及規律性,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可塑性。近年來有許多的研究在看注意力缺損過動症(ADHD)與睡眠的關係,不少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孩子,存在ADHD的比例也較高,而ADHD的孩子,也普遍有睡眠需求少、不易入睡的問題。★延伸閱讀:讓孩子學習更專注、情緒穩定的法寶=>感覺統合觸覺刷
二、孩子活動量不足,環境刺激太少
不斷控制孩子活動的爸媽是否曾思考,其實我們沒有提供適當活動的機會與環境,才讓孩子動不停?尤其是小男生的活動量本來就高於小女生,這是天性。
透過足夠的運動及環境刺激,益於大腦重整的中高強度的運動量,才是避免孩子不過動的不二法則。何謂中高強度的運動量?簡單來說要動到會喘、會流汗的地步(不要過當至脫水、缺水)。若捨不得孩子流汗,逛了8小時的百貨公司,對於有過動傾向的孩子而言,也是沒幫助的。
三、孩子愛看電視、使用3C沒有限制
國內外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如果3歲前接觸電視與3C產品,5歲便無法專心!如果為了逞一時方便,讓孩子習慣使用3C、看電視,雖然的確可以讓他乖乖坐好不吵鬧,卻讓孩子注意力愈來愈短暫。在腦科學的腦波研究中發現,只要接觸超過一小時的電視或3C產品,大腦呈現的腦電波狀態與吸毒上癮狀態是一模一樣!
一但成癮,就容易成為假性過動症,也就是說為何有些孩子一但出門,不管吃飯或去玩,只要少了這些3C產品,就會哭鬧不止。
四、常吃零食糖果、喝飲料、巧克力…
如果孩子平常有吃點心、喝飲料的習慣,可要注意了!如果點心成份是精緻糖、含有色素、及加了一堆看不懂的食品添加物,都會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躁動,甚至有可能還會過敏。
另外咖啡因(像是紅茶、奶茶、咖啡…)及巧克力等,國內醫學發現,會讓孩子產生易怒、躁動、失眠與心悸,嚴重一點,腸胃較差的孩子,還有可能會有消化性潰瘍的問題。
以上其實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你認為的沒關係(吃一點點沒關係、看一下下沒關係、晚睡一下沒關係…),長期累積下來,這些都對孩子大有關係!大家都要多加註意。
教養做對,培養出動靜皆宜的孩子
綜合以上的錯誤教養,幫爸媽快速整理,如何培養出「動靜皆宜」的孩子:
一、睡眠規律、早睡早起
二、減少3C刺激
三、動靜交替,充足活動量
四、飲食限制,少吃加工食品(可多攝取蔬果中的維生素B群)
五、父親參與育兒,會更事半功倍
相關研究認為,過動兒主要是由於大腦控制的能力薄弱,因而造成在衝動控制、工作記憶、語言社交、專注力甚至是行為出現問題,讓孩子常常狀況外。因此教導這樣的孩子時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利用強勢的處理(如以暴制暴),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產生其他學習問題,相信這是大家都不希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