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袁泉在《朗讀者》節目中朗讀了一首《牡丹亭·驚夢》,又一次令觀眾驚豔。

節目中,已經41歲的袁泉一襲白裙,淺笑盈盈,詩詞在口,雙眸仍然靈動如少女,一顰一笑都讓人如沐春風。

時光似乎對袁泉格外照顧,在她的身上沒有一點時光的痕跡。原來,人活到極致,是沒有歲月感。

正如董卿在導演手記中說的:當袁泉站在舞台上,配合著背景《牡丹亭》裡杜麗娘的那場夢,袁泉無疑就是那畫中人了。

我們在豔羨袁泉的同時,也不禁會去想,袁泉是怎樣成為今天的她?這一切都是來自於袁泉父母帶給她的教育。

袁泉是湖北荊州人,父親是一名乒乓球教練,後來調到當地的體委部門工作,在袁泉讀小學的時候,她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老師選中,去北京學習京劇。

袁泉記得很清楚,當時她正在用一個陶瓷盆子在洗臉,她的父母問她:你要想想清楚,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去學習京劇?

小小年紀的她,沒有思索太多就對父母說:對啊,我真的想去。

就是因為這句“我真的想去”,於是,她的父親力排眾議,全力支持她去北京學習京劇。

一個女孩子還那麼小,去那麼遠的地方求學,舉目無親,而且還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的京劇,如果是別的父母早就放棄了,可是袁泉的父母並不是普通的父母。

出發的前一天晚上,袁泉的父親擺家宴為袁泉餞行,他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念了一首詩:

袁門一脈平中奇,

泉聲千裡情不離。

梨園七載苦學藝,

華夏百年頌美譽。

這樣一首看起來普通的詩,其實內藏乾坤,我們只要看每句詩第一個字就會看到:袁泉梨華,她父親對袁泉表達的厚望就是希望她成為一代梨園大師,美譽百年傳頌。

後來袁泉入選《中國話劇百年名人堂》,也總算是不負父親所託。

袁泉去到北京後,孤身一人在外,要獨自面對多少成長中的迷惘和困惑:獨立的生活、繁重的學業、青春朦朧期、同學的交往等等等等,而父母和她溝通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

在她成長的每一步,父母的家書總是如期抵達,袁泉說收到家裡的信是最開心的時候,簡直比過節還要開心。

這樣來來往往的家書,竟然有差不多300封,我們看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袁泉:

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真害怕。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老師說我還不夠刻苦,我聽了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我覺得已經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更加刻苦,告訴你們,我的腿離頭只有豎著的兩根手指那麼遠了,我爭取在11月20日貼上。

父母回信說:

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們絕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拚命。泉泉,切記住,在挫折面前不氣餒,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振作起來吧。

像這樣安慰孩子,答疑解惑的片段實在太多太多了。

而就是這一封封的家書,字裡行間,裝滿了愛與成長,支撐袁泉熬過那麼多艱難困阻,成為她力量的源泉,教會她用全新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塵土飛揚的日子。

都說,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都藏在你的氣質裡。在袁泉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他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信念與精神也給了袁泉前進的能量。

在袁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裡,我看到的是一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以及正確的引導。

當董卿問出“是誰做的決定”時,袁泉脫口而出“我自己”的時候,這是一位父母對孩子最好的尊重,現在很多家長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給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很多的特長班或者補習班,甚至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歡。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會尊重孩子的決定,孩子喜歡什麼就送去學什麼,但一旦孩子“三分鐘”熱度一過的時候,可能劈頭蓋臉的責罵就來了。

“這不是你自己選的嗎?”

“這就堅持不了了?”

“當時不讓你學,你哭著鬧著學,現在呢?”

再或者對孩子溺愛過度,

“行行行,太累就不學了”

“好好好,怎麼地都行”

但是袁泉父母在她疑惑時,困難時,遇到挫折時,給予了她正確的引導和積極的鼓勵,“我們不會在你竭盡全力扔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拚命。”

這不禁讓我想起上學的時候,媽媽總會在我考試的時候說,“不要緊張,你努力了就好。”但每次沒有考第一的時候,她總是會發脾氣,因為她永遠都覺得我努力就會考第一名,沒有考第一名完全是我努力不夠。

她永遠都不知道我每天上課時有多麼認真,不會的題目總是積極地跑去問老師,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是完成作業,然後復習當天學過的內容,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做完作業一起在小廣場玩,而我永遠是缺席的那個。

前一段時間湖南衛視的新節目《少年說》天台喊話頻頻刷屏,第一期的一個小姑娘簡直是我童年的翻版。

初一女孩袁璟頤最困擾的是媽媽總拿她和別人比,比較的對象還是全校第一的學霸閨蜜。

在女兒懇切的喊話之後,台下的媽媽不為所動,一套大人的雞湯脫口而出。這種打擊式教育已經讓孩子對自信產生了動搖。

而在學霸女同學的眼中,袁璟頤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她的勇敢和善良無可替代,讓她豔羨。

每一個孩子都是落入凡間的天使,只是有很多父母缺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

節目的最後,袁璟頤的母親雖然態度有所緩和,但是依然沒有放下“盛氣凌人”的姿態,還是將學習成績掛在口中。

很長一段時間,我跟袁璟頤一樣,也想跟媽媽大喊“為什麼我的努力你永遠看不到”,但後來我明白了媽媽從來沒有意識去感知我的努力,她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的我學習,只關心考試成績。

但值得慶幸的是,我並沒有因為這樣放棄自己,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成長,屏蔽掉媽媽每次的聲嘶力竭。

但又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打擊式教育中放棄自己,有的性格暴戾,有的不學無術,甚至有的與父母決裂。

很多父母會疑惑“我把我所有的愛都給ta了啊,為什麼會這樣”,但在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中,尊重與愛同樣重要啊。

沒有誰生來就會當父母,也沒有誰生來就會當孩子,彼此之間都需要成長,發現問題改變問題,才是一個家庭正向的成長。

在你希望你的孩子可以成為眾人口中“別人家孩子”的同時,也希望你可以成長為孩子們心中“別人家的父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