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東曾經在上海某知名幼兒園學習,幼兒園裡,老師們會提前教一些小學的知識,加減乘數、背誦唐詩,東東學得都很快,老師誇獎東東聰明,東東的媽媽也很高興。但是,自打孩子上了小學,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由於小學老師教的知識東東以前接觸過,上課的時候東東不專心聽講,喜歡和別的小朋友說話,注意力很難集中。會的知識沒有得到鞏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東東也沒有興趣,這讓東東媽媽非常著急。
東東的這種情況並不罕見,是幼兒園「小學化」的危害之一。那麼,幼兒園「小學化」到底危害有多大呢?
1
孩子變成「書獃子」
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感覺學傻了,越來越遲鈍,好像變成了「書獃子」,對什麼事情都缺乏興趣?事實上,0—7歲是幼兒大腦神經系統快速發育時期,比較脆弱。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複型教育,如果強行讓孩子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過早灌輸超綱的學習內容,對其身心發展有害無益。過早、過度教育,容易刺激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影響大腦平衡發育。
2
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沒有了
幼兒時期是個體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探索與發現的階段。天才畫家畢卡索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怎麼在他們成長的時候,讓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天賦。」孩子感興趣的不讓學,而一味強行灌輸算術、識字、外語、拼音等超出理解能力的知識,阻礙了孩子的獨立性、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在與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幼兒基於自己的豐富的體驗去判斷、感受,家長和幼師的引導教育實際上只是輔助。幼兒園「小學化」實際上是過早地向孩子輸出「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的觀念,有意識地使用既定的觀念框定幼兒思維,從而禁錮其想像力的發展。
3
才入學,就厭學
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剛進入小學不久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與幼兒園「搶跑」也有一定關係。強迫幼兒學習小學課程內容,使其對不易理解、內容繁雜的知識感到迷茫和困惑,對學習產生無能感和挫敗感,畏難情緒高漲從而喪失自信心。另外,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的孩子,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上課缺乏積極性並且容易走神,久而久之養成注意力不易集中、上課開小差的不良習慣。
另外德國的生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壓力大了,孩子會有緊張和不安全感,體內會釋放一種對人體不利的激素,尤其傷害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神經。孩子會產生消極的思維、行為、情感,並且影響會持續終身,表現為自閉症、抑鬱症、情緒困擾、行為問題、多動症、抽動症以及一些成癮行為。
4
一講就會,一考就錯
小學老師和幼師的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幼師注重教學整體認知,而小學教師不僅需要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前學習內容的孩子以為自己掌握了知識,上課不願跟隨老師思路。殊不知考試內容靈活多變,並不局限於單純的識字、簡單的乘除,提前學習過的孩子反倒不一定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而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內容的優勢實質上並不長久,被動吸收的知識往往使得幼兒的大腦成為存儲這些知識的容器,長時間的存儲卻不被吸收,加重了腦的負荷,反倒對日後的理解能力的提升造成負擔。
5
容易讓孩子失去童年快樂
「搶跑」讓孩子們提前學會了加減乘除,卻也讓他們丟失了不少童年該有的快樂。遊戲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童年應該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充滿了他們的歡聲笑語,遊戲中瀰漫著他們的成長足跡。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而奪走孩子的幸福。盲目跟風、教育的功利化是對天真爛漫的童年最大的褻瀆。
學齡前兒童,要學什麼?
1
習慣——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青少年研究專家孫雲曉說過:「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有不少家長對孩子0〜3歲這個年齡段不夠重視,認為這時候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有點小毛病不必苛求,長大了再糾正也不晚,所以,他們對孩子沒禮貌、任性行為等總是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習慣,自然受益終身;如果是壞習慣,那可能就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裡我們說的習慣側重於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更是為孩子日後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生活習慣主要就是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晚上最適合的睡覺時間為八點半到九點。在此期間,家長要為孩子創造睡覺的氛圍,比如關燈,一般堅持兩周左右的時間,孩子也就習慣了這樣的生物鐘,進而睡眠習慣就可以養成了。而與此同時父母也應儘量以身作則,在生活的許多細節之處,如合理飲食、健康用餐習慣、正常作息時間等親身示範,以達更好的培養成效。
2
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其實可以的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自理能力越強的人越能適應新環境,越敢於探索,也越自信。所以,父母可以依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教孩子自己整理床鋪,學會自己穿衣、進食、洗漱、如廁等。爸媽們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初入小學時面臨茫然無措的境地,反倒使寵愛成為甜蜜的負擔。
3
學習——孩子最應該擁有的超能力是「學習」
3-6歲,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間,學習習慣大致包括注意力的培養、禮儀習慣、閱讀和書寫習慣等。注意力的培養要從小開始的,尤其是在學習期間。但由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性,注意力不可能集中太長時間,這就要求家長儘量以短時間的注意力集中去引導孩子。另外,父母可以用孩子最感興趣的「遊戲模式」培養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習得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索的能力,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父母還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學習不只是吸收課本的知識,也可以是習得生活相關的技能,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孩子往後學習與生活中受益無窮的寶貴財富。
4
社交——社交能力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後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孩子們跟同齡小朋友交往過程中逐漸學會怎樣建立友情、怎樣保持友誼、出現矛盾時怎樣解決問題。保持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即使是在幼兒園學著請求老師的幫助,學著同初識的夥伴打個招呼,第一句「對不起」、第一句「沒關係」,都是孩子向社會勇敢地邁出的一小步。
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要注意孩子雖小,但其實內心敏感,要儘量多給予積極正面的回應。同樣幼兒時期也是孩子初步了解和熟悉社會規則的階段,父母正確且必要的引導有助於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培養孩子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責任感,為進入小學的學習與生活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