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魚爸

來源: 養育男孩(ID:peedboy)

1

前幾天,一位媽媽說3歲的兒子開始找幼兒園了。

沒想到小傢伙在家說的好好的,到了學校有媽媽陪著也沒事,但真正到了分開時,兒子就是不肯鬆手,最後她強行把孩子的手拉開。

老師也說你先走,哭哭沒關係的。可最後她還是不忍心,說過幾天再送,然後帶回家了。

結果變成提都不能提幼兒園,否則就是哭鬧發脾氣。

她說為什麼就兒子脾氣這麼大?有時我真的想暴打他一頓,可又知道這個沒有用。

到底該怎麼辦呢?

2

說起上學,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記憶——特別想家,哪怕是到了中學,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幫同學去隔壁縣城讀書,我一下車,腳一碰到地面,就開始覺得陌生,隨之而來的是一點點新鮮感加滿滿的想家了。

所以每次有媽媽說孩子為什麼害怕上學,不想去上學,我特別理解這個孩子的感覺。

特別是在嬰幼兒階段,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我分析自己出現那個感覺的原因是自小就在家附近上學,初中也是住家裡,高中那次才是真正的分離。而也是經歷那次之後,就不曾有過那樣的焦慮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焦慮,你可以先想想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往往就能理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會陷入暴躁的脾氣之中了。

因為我們曾經都是孩子。

《小王子》裡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3

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原因後,怎麼幫孩子去克服呢?

首先還是要給足孩子安全感,這是一種心理建設,在孩子還是嬰孩的時候就開始了。

因為感到了內心的惶恐不安,焦慮就會來敲門。於是就想著見到親人,希望得到保護和照料。

這也是為什麼嬰兒發現自己獨處在房間睡覺,醒來沒發現大人就會大哭大叫,因為他們在喚起親人的關注。

在遠古時代,人類的嬰孩在叢林中沒有大人的照料是非常危險的。這幾乎變成了一種本能。所以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要積極響應孩子的需求。

我發現有一些父母做法很奇怪:孩子哭著,不哄,讓孩子去哭,說這個叫哭聲免疫。我覺得這非常不人道。

孩子尋求父母親密的愛,是天性。所以,在早期就要保證孩子的安全感。合理的需求,馬上去滿足。

當孩子有了這樣的安全感,長大的時候,比如上學的時候,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父母。

記得那時候我跟小小魚說:「等你放學的時候,爸爸會來接你的,你先跟同學老師在一起。」

他非常肯定,因為我說到能做到。

4

在孩子正式分離之前,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當我們在決定改變一個環境前,一定要提前跟孩子說好,並且給他們一個過渡的時間。

比如孩子要去一所新的幼兒園了,可以跟孩子說:「假如你到了新幼兒園。你會怎麼做?如果你覺得老師不夠關心你,你要及時告訴媽媽,媽媽會和老師說。」

3歲開始到入學前正是孩子對家長產生依戀關係的最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如果爸媽對孩子的關注度少了,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

這個時期,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應該在孩子的世界裡經常的出現陪伴。

有一位媽媽說,孩子幼兒園親子活動很多,每次都要自己去參加,經常請假真的麻煩,但自己還是每次都會去。

因為她又一次看到一個孩子在活動的現場大哭,原因是孩子的爸媽因為工作太忙沒有參加活動,孩子覺得自己太委屈了,嚎啕大哭,讓現場的媽媽們為之動情。

5

記得多換換溝通方式,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模式。

幼兒期的孩子最需要家庭的關愛,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要關心,尤其在孩子有一些不尋常表現時,要及時轉換思路,不要死扛。

可以像水一樣,遇到大山繞著走,和孩子在一起,一定要那種「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態度。

比如孩子有一天說不想去上學,你要做的不是暴跳如雷,威逼恐嚇。而是建議你蹲下來,輕輕摟住他,問清楚原因。

找到了原因後才有對策,而且表達的方式有多種多樣。記得有一本繪本《魔法親親》,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那個輕輕印在掌心的親吻是愛的具體表現,也是愛的印記。雖然僅僅是種形式,卻深刻傳達了媽媽對他親密濃郁的愛。

這樣的愛帶給小浣熊十足的安全感和勇氣,能夠抖擻精神,挺胸面對原本令自己恐懼的事,甚至激發出愛的力量,從模仿中學習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付出愛的實際語言和行動。

另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是分離後能適應的基礎。

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去自己吃飯、穿衣、洗手、自己大小便等。這樣孩子也不會因為自己不會做而感到害怕。而且在集體中也不會變成一個「小包袱」。

你會發現,那些自理能力好的孩子,總是能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面對分離焦慮問題,關鍵還是前期的準備要做足。

而孩子真的不願意分離時,可以適當安撫,降低這種焦慮,切記不要懲罰或責罵。

當孩子準備好了,爸媽要堅定的回頭離去,不要自己兩步一回頭,搞得孩子更會難捨難分。

這一場分離,是爸媽和孩子的一次共同成長。

加油,相信你能做得很棒。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