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兒子用你的口紅在牆上畫了比武的小人兒;在你第5次重申「今天不許吃巧克力」之後,4歲的女兒依舊掀開了她的糖盒子;你在孩子5歲生日那天發現他學會了撒謊……「那一個瞬間,我覺得自己肺都快炸了!」我的朋友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感受。

和她一樣,很多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雷霆大怒,而發作之後的結果往往是媽媽筋疲力盡,孩子無比委屈,最後兩個人抱在一起,都哭得挺傷心。然後呢?然後就是你懊悔、道歉,第101次下決心—要鎮定,對孩子要有耐心。

所以你需要知道當孩子再次挑戰你的家規或者將自己的健康安全視作兒戲,你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所以,請仔細閱讀下面這個60秒紀律法則。

能夠做到下面的6個步驟並不簡單,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要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自製力。其實,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不是讓他不往地上扔蛋糕、不在牆上亂塗亂畫那麼簡單,而是在向他傳遞你的價值觀,並且讓孩子學會像你那樣自律。

0-10秒:快速反應

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趕快把口紅拿走…… 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進行干涉,而不是站在那裡大聲喊「停!」然後等待孩子服從你的命令。

「安全第一」是與孩子相處的首要原則,任何情況都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的違規行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應就至關重要。你要馬上將他帶離危險地帶,或者拿走他手中的危險物品。

快速反應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或者是你想要和他談論的問題上來。而他正打算一口吞掉的巧克力或者是在一旁糾纏不休的小朋友可能會分散他很多的注意力。

如果必要,你還可以先將孩子帶離「事件現場」,這樣做對你自己也有好處,在遠離灑滿餅乾的臥室或者被塗得一塌糊塗的牆壁之後,你就會比較容易做到不發脾氣,不說那些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話。

10-20秒:保持冷靜

乘坐過飛機嗎?還記得飛機上的安全手冊是怎麼說的嗎?「當需要使用氧氣面罩時,首先戴好自己的面具,然後再幫助你的孩子。」同樣的法則在處理情緒問題上也適用—— 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

心裡默念「我不生氣」往往只是給自己安排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心情更糟糕。孩子也會比你想像的更敏感,甚至能夠察覺你努力隱藏的怒火。所以我們希望你做到的只是學會處理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怒氣。發作沒有關係,但發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萬別喊:「你這個討厭鬼!」你可以喊:「啊—」或者是「天哪!」這樣你既發洩了自己的怒氣,又不會令孩子覺得受了傷害和侮辱。

冷靜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更容易讓孩子聽你的話。面對一個大喊大叫的媽媽,孩子更多注意的是媽媽怒氣沖天的狀態,而根本聽不到她到底喊了些什麼!

20-30秒:情勢評估

用幾秒鐘時間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對你非常重要。

我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她2歲的兒子有一次用紫色的水彩筆在客廳中間畫了一條粗粗的線。這條線穿過朋友心愛的地毯,爬過她剛剛洗乾淨的沙發罩。「我當時氣極了,盛怒之下甚至撅斷了兒子的筆。」朋友回憶說,「而孩子當時看我的眼神卻充滿了驚訝和無辜,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這樣生氣。」事情過後很久這位母親才發現,兒子當時之所以那樣做是在模仿他剛看完的圖畫書—《我有一支紫蠟筆》。在小男孩看來,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事。「我當時要能冷靜地想想就會早發現這個事實了。」朋友後悔無比。

早發現這個事實當然並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卻能完全改變你看問題的角度。可是怎麼才能讓自己的頭腦保持足夠清醒,對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呢?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場面:你無意中發現孩子在撒謊。那一刻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已經是他第4次撒謊了,隨後你想到他今後會成為一個不誠實的孩子,他會習慣於欺騙和編造,他長大了會因此遭人唾棄… …你越想越生氣,越生氣想得越多,終於你抬手給了孩子一巴掌。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過去做過些什麼或者將來會有什麼影響,這樣做只能讓怒火越燒越高。

除了冷靜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還要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開始蠻不講理地吵鬧,可能只是因為他覺得餓了,而6歲的孩子拒絕吃早餐,可能是因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應該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防止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比如嘗試調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對孩子嚴厲地訓斥——「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其實對小孩子來說,有的事情你說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複、再重複。

30-40秒:對孩子說什麼

「我數到3,你把手裡的東西放下!」「不許在牆上畫畫。」類似這樣的話,不管你說得多麼聲色俱厲,其作用也只是讓孩子覺得他被迫做了什麼,而無法讓他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訴孩子你為什麼不允許他那樣做以及他那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比如彩筆在牆上畫的道子就再也擦不掉了。

解釋緣由的時候,你的語言要盡量簡潔——孩子越小,你就要說得越簡單。你要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他還得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我們一般都不畫在牆上,而是畫在紙上。」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為你今天已經吃得太多了。不過你可以吃個蘋果。」說完這些,你應就此打住。讓這件事這樣過去吧。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簡單的話往往容易給他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而說得太多反而讓你想傳達的信息變得模糊和容易忘記。

「如果孩子拒絕聽話或者堅決反對怎麼辦?」——那就另找時間再跟他談,那時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會比較好。

40-50秒:是否要給孩子留個教訓

有的家長認為處罰對管孩子非常重要,但專家們卻不同意,認為處罰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釋和說服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才需要,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裡的巧克力拿走,同時告訴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達到目的了。如果孩子在客廳裡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處罰他。如果孩子觸犯的是一些你認為很重要的原則,那麼你可以換個大家都比較心平氣和的時間再跟孩子談。

只有某些特殊情況你才需要給孩子一點小小的處罰,比如孩子故意犯錯,並且對你明確的製止毫不理會。而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嚐到他這種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他打了小夥伴,那麼他就不能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50-60秒:強化效果

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們那裡流傳著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終如一,說到做到」。別看孩子小,他們的思維方式可是很有邏輯性的。他們會認為:「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說到做到,那他們的話也就可以不聽了。」所以,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你的規則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堅持貫徹到底。

記住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你根本不會做到的威脅的話,什麼「你從今以後再也不能吃巧克力了!」「你這一年都不能看動畫片了」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只可能是傷了孩子的心又降低了你自己的威信。

好了,60秒的滴答聲已經響過,您有收穫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