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和大家分享了兩個女兒在英國私校讀書的一些感悟(點擊查看)。這讓我的思緒回到過去這十幾年。當年我在國內做了11年的記者、編輯,後來到倫敦讀碩士、博士,在大學教書做研究,兼職做創意文化產業,至今已過去15年,然而,對我來說,最大的主業,還是陪伴兩個女兒成長。

剛到倫敦時,大女兒才1歲半,異國生活反而成了我,這個媽媽,一個蠻大的挑戰。我的教育觀念很中式,而倫敦是個國際都市,這裡有英式、歐式、韓式、印度式、美式教育,身在其中,我對女兒的培養目標和教養方法難免不斷動搖。但到最後,我明白了,特別是在孩子課業學習和興趣發展這件事上,有些道理是需要我們堅持的。

興趣多達22項

英國私立學校的“貴族”教育

我的兩個女兒興趣蠻廣,大女兒喜歡數學化學心理學、音樂、繪畫和設計、美食、動漫,樂器方面則拉中提琴,吹小號和低音號,體育愛好是擊劍,還喜歡羽毛球;小女兒則喜歡閱讀,喜歡的課程是英語歷史、數學和俄語,彈鋼琴、吹小號和拉小提琴,體育愛好擊劍、長曲棍球和跆拳道,玩橋牌、國際象棋和填字游戲,熱衷做甜點……

一次和朋友數了一下,22項。這和女兒所受的英國私立教育分不開。

在英國,能上私立學校的學生比例只有不到7%,11歲時有一次大規模的小升初統考,私立中學就從中選擇佼佼者——有人比喻說這是咖啡或者牛奶上的泡沫,真的很形象。國內一種習慣的說法是,英國的私立學校是貴族教育。我理解這裡的“貴族”不是指有錢的貴族,而是人格、人品的高貴,是培養一個品格全面的人才。

如果你看中英國的教育,我建議你讓孩子小學升初中這一年,就讓他們進入這個系統學習。因為在這裡,中學教育和小學教育有巨大的分工,小學是一個做准備的過程,在音樂、體育、美術、創造力、人文素質、基礎知識、社會知識等方面,為中學做好全面的基礎,然後到了上中學,11歲,進入純學術階段,這個學術沖刺也還是一個全面的學術沖刺,而不是將來你的專業。

舉一個例子,我大女兒到了上初中的時候,她的課一下子就變成15門,都有哪些?體育有兩門、音樂有一門、設計一門,數理化、英語、外語兩門,還有一門宗教研究,有了這麼課以後,到16歲以後,如果她決定學建築,她就只需要學4門課,分別是數學、物理、美術和設計,其他課她都不用學了。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在每一個年齡段完成她們要做的准備工作。

看起來,我兩個女兒有20多個興趣點,但我其實不需要做太多控制,現在的學校給她們太多選擇了。她們每個學期有兩門體育課,是三到四個不同的項目,比如體操,這是一直有的,有些學校是田徑項目,有一個是英式籃球,有些學校有棒球,還有網球、游泳等,還有課後的俱樂部,像我二女兒在學校參加了空手道,她們學校還提供擊劍、籃球俱樂部。

英國人有一個概念,就是你對一個項目不感興趣,你會對別的項目感興趣,你在一個項目上做不好,在另一個項目上就能做好,給孩子一個巨大的選擇范圍,讓孩子去發覺自己的潛力。

再比如音樂。私立學校雇傭了很多教樂器的老師,有弦樂、管樂、鋼琴等,很多種類,孩子可以盡情嘗試。美術也是一樣,私立學校有設備優勢,給孩子的美術訓練水平非常高,比如我女兒學校有自己的切割機,七年級的時候,老師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在計算機設置一個圖形,怎麼用計算機操縱一個塑料片,她們現在會自己用激光切割塑料板成行,自己貼馬賽克。

(李爽小女兒學校的音樂會)

教練鼓勵女兒沖刺國家隊?

平常心”說易行難

但因為選擇項實在太多,作為媽媽,我就需要一直提醒我自己:我當初讓他們學英語體育美術的初衷是什麼?因為當孩子做出一些成績,或者有一些進步的時候,作為家長真的很容易忘記當初為什麼讓孩子做這個事情。

比如我大女兒學擊劍,有段時間她成績不錯,她的擊劍教練就問她有沒有想過參加奧運會!多大的鼓勵,我也被這個想法擊中了,但是我很快穩定下來,問自己,當初為什麼讓她學擊劍?因為擊劍是體育運動裡對抗性非常強的項目,是一個動腦的項目,給孩子一定的技能訓練,這三個綜合起來,對大女兒的性格培養非常好。

如果那個時候,我忘了自己的初衷,深信她就是特別有潛力,有一天一定能進入英國國家隊,方向就偏了,首先,這非常不現實,我要是成了活在未來夢想中的父母,得給孩子、給我自己造成多大的壓力?其次,要是咬牙堅持下去了,最後孩子進不了國家隊,怎麼辦?再次,她那會兒的成績是很好,但以後退步了呢?

所以,我總是提醒自己,最初我就是希望她在運動中得到鍛煉,她現在達到這個目標了,我為什麼還要不斷敦促她呢?很多“虎媽狼爸”就是很悲觀,總是想像外面的世界多麼險惡,孩子必須多麼強大,才能生存下來,非把孩子養得特別“狂野”,當然,這也還是一種正確的選擇,但我不希望自己這樣,因為對孩子不公平。

(李爽大女兒組織帶隊,替學校拿到今年全英學校團體擊劍冠軍賽18歲組女子佩劍銀牌)

過度放養未免不負責任

適當的嚴厲必不可少

調整目標和父母心態,是我一直在做的。

興趣愛好的發展是很花錢的,一些朋友往往不能接受花了錢,但“孩子什麼也沒有學到”或者“什麼成績都沒有學出來”,然後選擇“果斷放棄”。但我對此的看法不太一樣。

首先,孩子真的沒有好好學嗎?我建議父母多觀察孩子上課的習慣,如果他們確實不上進、漫不經心,你要提醒他們說爸媽為了這個花了錢,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覺得這個可學可不學,那我們不要花這個錢,可以把這個錢花到別的地方,因為我不想在這裡浪費這個時間。

其次,如何衡量成績沒有學出來?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關鍵看家長怎麼衡量。比如說,叫孩子去游泳,成績怎麼來衡量?是要求孩子達到200米多長時間?還是要孩子游進區裡的游泳隊嗎?

所以,在“衡量”這個維度上,最大的問題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我們自己要搞清楚,我們花這個錢、時間、機會是為了什麼,我們怎麼來客觀衡量這個事情,然後去做效果的監控。

但給孩子適度的自由,並不等於放棄該有的嚴厲和指導。我對女兒就一直有比較明確的要求。大女兒上初二時,我就明確告訴她,成績這件事,我們得看結果,而且我只看期末的結果,平時考得怎麼樣,不會去管她。但是這個結果,不是盲目期待,比如數學要全班第一名,英語要全班前三名,這都是比她現有水平稍微高一點的目標,要她去努力。

包括像英國中學成績是不排名的,這個其實我反而不太喜歡。可能因為過度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因吧,英國的學術進度過於緩慢。每年學校會開一次家長會,不是所有的家長一起參會,而是家長和老師單獨約時間,每次也只有5分鐘,老師坐在那裡和你聊孩子的情況,還記得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她跟班上其他同學比怎麼樣?老師就會非常認真地告訴我說,“我們不看她跟別人的比較,我們只看她自己是不是進步。”

當然,這種做法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但也可能導致孩子就此止步。這個和孩子發展興趣時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不和別人比較,就難以認清自己的位置。

但我不能把我這個觀點強加給老師,我就自己權衡,讓孩子自己去權衡,我問她,你這個學得好,那你班上有沒有誰比你學得更好?你要是覺得誰比你學得更好,在考試的時候,你就稍微關注他的思考邏輯,回頭自己能有一個比較,但不是為了讓你跟他比,而是讓你自己明確知道,你在什麼樣的狀態,如果你得不了滿分,那你肯定要知道到底是這個卷子難,還是你學的知識有缺陷。

每天和女兒聊三個問題

我也遇到過不少孩子,因為平時課業忙,興趣班只能在周末進行,佔據了玩樂、旅遊的時間,但我個人一個堅持是,每年至少保證兩到三次全家一起旅遊,每天至少一起吃一頓飯。

還有一個小習慣,是每天和女兒聊三個問題,第一,今天最高興的事情,第二,今天最沒有意思的事情,第三,今天有沒有什麼事情想跟我說,然後再復述一下今天大概怎麼樣,這是我們的親子時間。以前,我陪大女兒坐地鐵,後來我開車載她,這些話題就構成了我們的親子時間。平時吃飯的時候,我會交換一些個人的想法以及聽到的故事,她們也會說一些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最後,聊一個幾乎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剛開始喜歡一樣東西,但很快就放棄,重新開始另一樣東西,我們該鼓勵堅持還是任由孩子自己選擇?

我覺得,認清孩子前,父母得認清自己——我們是什麼樣的父母。是放手型?覺得沒有關系,給孩子很大的自由度,還是控制型?要的是結果,不光提供給孩子一個機會,更要求他們有一定收獲。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我都覺得沒有好壞之分,完全是個人的生活方式,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必要太過勉強自己,但要注意和孩子溝通。

至於是不是由孩子自己選擇,這完全取決於孩子個人的成熟度和能力,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跟同齡的小朋友比起來,都比較成熟,所以我會放手,讓他們做一些更多自己的選擇。但是有一些朋友,我還是會提醒他,孩子玩心比較重,父母如果只是放任,其實有點不負責任。

總結來說,做父母真的很有挑戰性。我做記者、編輯、管理工作、學術研究、寫東西,所有的工作加起來,都沒有“母親”這個角色對我的挑戰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很得意於這些年做母親的時間,我基本都享受其中,因為在這個階段,我在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陷,在不斷觀察她們的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原來一個人就是有缺陷的,他不會完美,哪怕他是天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