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的做法,都自以為是對孩子的保護,避免孩子受傷,卻不知道,很多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已經造成了傷害。你費心勞神用條條框框將孩子調教成一個媽媽口裡的“乖孩子”,但卻不知道,你讓孩子的人生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怎麼教孩子,不重要,先做好自己才最重要。

今天小編給大家列舉出來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常犯的12個壞習慣,看看你有沒有這些問題!

給孩子花錢大手大腳

現在家庭的生活品質提升了,爸媽就會盡全力滿足孩子的需要,這就讓很多的小孩子們都養成不懂得節約、揮霍的壞習慣,養成攀比、講排場的心理。家長以為這是愛孩子,可這卻可能讓孩子學會奢侈、不懂回報和付出、沒有良好的理財意識。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養成勤儉節約拒絕浪費的習慣。

家長如何做:愛孩子不是給他昂貴的,而是給他合適的。從小教會孩子理財,懂得感恩和回報,明白節儉的道理,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己也要注意節約,該花錢的時候不含糊,但是遇到不該花錢的情況就要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該花錢,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讓孩子明白即使不缺錢,金錢也應該用之有道。

沒有禮貌

6歲的小侄子對別人惡言相向,說話難聽,有次他對鄰居家孩子也惡語相向,家長找上門了:“家長給我出來,不要孩子道歉,要你們做父母的道歉,誰教的孩子?為什麼沒有管好自己孩子的嘴?”

孩子對人沒禮貌的時候,看起來真的不討喜。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鏡,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准則。無論是在人際關繫上,還是在學業、事業上,沒有禮貌都會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家長如何做:審視自身言行,做一個講文明、講禮貌的人。言傳身教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

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潛移默化,雖然我們要求孩子出去要有禮貌,跟長輩說話要有從分寸,不打斷別人說話等等。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請字當頭……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懂禮用禮的環境:別人給予你東西的時候,要說一句“謝謝”。這種溫馨的話語和文明的習慣,會在家人營造出一份和諧的氣氛。孩子有了這樣的熏陶,自然就會懂禮貌。

只會讓寶寶玩電腦,看電視

朵朵從小是奶奶帶,奶奶經常把孩子往電視那一扔,就做自己的事,現在朵朵三歲了還不會說一句完整的句子,遇到事情表達不出來,別人理解不了,就開始躺地上撒潑打滾,沒有一個幼兒園願意接受。朵朵媽媽特別後悔,想改變孩子又很難,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錯過的始終就是錯過了。

很多成人節目並不適合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錯誤認知,且長期看電視對孩子的發育不利。與看電視相類似,電腦輻射、強烈視覺和聽覺剌激也都會傷害寶寶,也容易造成頸椎等骨骼發育問題。

家長如何做:給孩子看節目或者玩電腦一定要適合孩子的發展階段,內容健康,且小孩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也要嚴格規定。最好用親子游戲來代替。低齡的幼兒還是不要看電視了,如果你想讓孩子學習更多的東西,唯有更多的陪伴和互動。電視如此,ipad,手機也是如此,不要過早丟給孩子這些冰冷的科技化產品,他們更需要的是感受身體的溫度和情感的流動。

喜歡拿自己孩子和別人比較

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是源於一種盲從的心理,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選擇性記憶和評判:一些家長在這種心態下就會用“放大鏡”去看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用“顯微鏡”去看自己孩子的缺點。於是就產生了“別人家孩子”更優秀的想法,家長把這一思想不斷強加給孩子後,帶來的並不是激勵而是憤怒、委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我不夠優秀“的心理暗示,甚至沒有信心,自卑。

家長如何做:不要用別人孩子的標准衡量自己孩子,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只要沒出現滯後、遲緩的情形,就不要過於擔心。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都真心希望自己的成長是能被父母看見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是如鑽石一般的存在。父母需要放下對孩子的“苛求”,放下那些無謂的比較,沒有哪個生命比另一個生命更優秀。

過於爰護孩子

心疼孩子,什麼也不讓他做,但這樣實際是剝奪了孩子的動手機會,讓他沒有學習機會,得不到鍛煉,孩子就很難學會照顧自己的技能,同時出現依賴思想,變成一個“懶惰”的小孩,將來也很難適應集體生活。一個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是很難融入到現在的社會中去,他們無法處理好各類人際關系,從而會形成了孤僻,依賴的性格,甚至自私自利。

家長如何做: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機會,在他的能力范圍內,給他分配一些事情/讓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也讓他學會該有的能力。孩子動手是學習最有效的途徑。要想改掉過度保護,家長就得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對什麼都管著,怕孩子出“問題”,父母應該滿足孩子做事的要求,鼓勵孩子自已動手去做,並且相信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在孩子動手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因孩子動手太慢而剝奪孩子取而代之。

當著孩子,宣洩你的各種不滿

多年養成的習慣、工作生活的壓力、緊張的人際關系,都會讓家長變得焦慮,各種負面信息一摻雜,就很容易脫口而出,傳遞給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的負面情緒,也讓他慢慢學會挑別人的毛病,而不能審視自身錯誤,學會錯誤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孩子除了會更多模仿家長的語言,也變得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外。而且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更有可能變得逆反,從而走上人生不良性格形成的不歸路。

家長如何做:家長首先要用正面的思想填滿自己,不斷磨練意志力和耐心,冷靜看待孩子的問題,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再用積極的言語去做正面的建設,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努力,多思考。用公正的態度向孩子訴說,告訴他生活中有不美好的事情,盡量試著給孩子更積極的印象。

說謊

孩子會覺得說謊不是錯,他很可能也會學著說謊。同時,他可能也會對大人的做法感到奇怪和不解,而產生認識偏差。也許是家長意識到自己做錯事情,為了維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絕對權威”,家長有時候會選擇對孩子撒謊,隱瞞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因為父母的隱瞞,最後讓孩子知道真相,他們就會變得對父母更加不信任。

家長如何做:珍惜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孩子,承諾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無論孩子在不在場,都爭取做一個有誠信的人。

沒有時間觀念,辦事拖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一開始就沒有以身作則、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長大成人一次性得到糾正,談何容易。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每天都去的比較晚,或者掐著時間點到達,總是形色匆匆、步履急促,讓孩子快、快點。容易讓孩子沒有時間觀,對不守時、遲到之類的不良事件沒有正確認識,日後就很容易出現類似問題。

家長如何做:從小給孩子灌輸時間觀,讓他們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平時做事一定要按計劃進行,嚴格按規定時間完成,不要總是“來日方長” 。

不守交通規則

作為家長的我們,生活中是否經常有如下行為:

1.紅綠燈無影響,只要湊夠一撮人就可以大膽地走;2.紅綠燈沒關系,只要500米內無行駛車輛就可以放心地走;3.紅綠燈不存在,只要附近沒有人管就可以自由地走。也許,我們有很多趕時間的理由,但是否考慮過,這對我們身邊孩子的影響。沒有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無論出門在外或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險。

家長如何做:不論是否帶孩子出門,都要遵守交通規則。 平時也盡量告訴孩子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告訴他,這樣做實際上是在保護自己。

當眾批評孩子

責罵也好,嘮叨也好,最好就讓它們停留在家庭的圈子裡、母女之間、父子之間。但有的父母有時喜歡對鄰居和客人們也講:“唉,我這個孩子就是不讀書,功課總是不及格"或者:“我這個孩子就是喜歡說謊,真是氣死人!”父母這樣說,也可能出於無心,只是一時氣憤或心血來潮,或者說明自己責罵。孩子的原因。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這樣做都是不對的。這樣在外人面前張揚孩子的缺點,絲毫無助於對孩子的教育,而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無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頭來。

家長如何做:孩子犯錯要及時指出,但態度一定要溫和, 告訴他為什麼錯了,你的目的是讓寶寶改正,並不是打擊他。如果孩子有缺點,父母要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善意的批評,並指出改進的措施,父母這樣的批評,一般來說孩子都能容易接受。同時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要時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贊美自己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說:“是的,我的孩子最近進步很大!”這樣孩子覺得光彩,同時也會更加奮發向上。

脾氣大,隨時發

在某種程度上,父母就是孩子人生的一個模板,你是怎樣的人,孩子以後也會成為怎樣的人。毫無疑問,脾氣暴躁的家長通常養出的孩子是暴脾氣,他以後也會做事沖動、任性、喜歡亂發脾氣和打人,並且還會延續到他的下一代身上增加他的恐懼情緒,也不利於孩子心理建設,不能很好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的爭吵會給孩子提供一個壞榜樣,讓他學會攻擊性行為,如說髒話、粗話。

家長如何做: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實在沒辦法控制的時候,也不要當著孩子面隨時爆發,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當你要跟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一下:發脾氣永遠不解決問題的,是無效的,影響親子關系的。你的怒火會降低一半。

如果孩子對家長充滿著敬意和愛戴,那麼家長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成功的家庭教育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因此,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應該努力去學習、去探討教育孩子這門藝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