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日本有不少教育理念值得琢磨,如我們前陣子分享的《日本小學的“食育”》《日本小學的體育教育》等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本文講述了日本的“服育”,即從每天穿衣打扮開始,學習一種認真的生活態度;未必完全認同,但卻值得思考。

中國人向來是崇尚“樸素”的。在中國家庭(特別是長輩的嘴裡),我們常能聽見這樣的話:

“別給小孩子買太多衣服啦!長得很快的!”

“穿別人孩子的舊衣服,孩子才好養!”

我也是“剁手黨”。當孩子還是抱在懷裡的小嬰兒的時候,我也給他買了很多漂亮有趣的小衣物,享受為他搭配衣服的樂趣。長輩痛斥我浪費錢的時候,我就拿出我的萬能句式回應:“穿得整齊漂亮干淨,大家看著都有好感,小小的他雖什麼都不懂,但也能感受到來自大家的喜愛和誇獎。”

那時,幫孩子打扮、教孩子打扮自己還是出於我個人的喜好,直到後來,我聽到日本有“服育”一說,仔細研究之後才發現,這是門很深的學問。從孩子出生,裹上小包衣的那一刻,“服育”之路其實也就開啟了。

在仔細闡述之前,還是要先明確一點——本文並不是教唆大家“買買買”,事實上,只要了解了關於“服育”的種種,你也不會再認為“愛打扮=買買買”了。

穿衣打扮是一門需要

從小系統學習的學問

這幾年各大媒體總愛說“儀式感”,說來說去,就是對待生活的認真態度!可在穿衣打扮這件事情上,大部分家長還停留在教孩子“不要買貴而無用的東西,不要丟棄丑而無用的東西”的階段。

粗糙長大的我,並沒有人系統地教我如何穿衣,都是踽踽獨行摸索,在各個傳媒雜志的蠱惑裡摸爬滾打,經歷了漫長的剁手之旅,越過各個地攤貨打折貨的捶打,穿過厚厚淘寶荊棘的試煉到達V5關卡,明明衣服塞滿了衣櫃仍覺得沒有衣服可穿。最後從慘不忍睹的賬單總結裡,從每次搬家毫不留情的“斷舍離”丟棄裡,才懂得怎麼去買一件對的好衣服,然後珍視它。

這些試錯和彎路,便是代價。直接拋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衣服,這也是買衣穿衣的智慧。從小我們受到的大部分教育都是要節儉,不要鋪張浪費,我們的父母喜歡囤積所有舊物,以節儉的美德為名義一件都不許扔,這不見得讓生活變更好了,反而帶了一屋子的累贅。

而在日本,穿衣打扮卻是每個孩子從小就會接觸的一門系統的學問。他們了解衣服的製作流程、環保問題、制服的文化和由來,而不僅僅是穿著它。他們從家庭和學校出發,教會孩子認真對待每日穿著,體驗衣物背後的文化意蘊和更多功能。從這裡面,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對待文化的認真,也是對一衣一物的珍視,在這樣的教育裡,我們更容易成長成一個有尊嚴、有態度的人。

“服育”第一點

穿衣的“安全”指數 

學校是孩子們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加深“服育”的一個重要場所。日本的老師經常會引導小朋友們一起討論穿什麼樣的衣服才適合不同的場景,即了解校服制服的功效和穿法,也能學習休閒服不同的穿法。想一想,小時候都是爸媽奶奶直接給我准備好往上套,自己都是到了好大才會思考自己該穿什麼,汗顏。

他們還開設了具體的“服育”課程,第一部分,主要是講衣服的健康和安全問題。

(網上調侃“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每年入冬,氣溫驟降,都會有個流行的段子,說“所謂成長,就是不用你媽提醒,你也會自覺穿上秋褲”。在日本,這個段子估計火不起來,因為這裡的孩子從小就會學習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應該穿哪種材料的衣服:

了解哪些材料是冬日可以保暖的,哪些材料在夏日穿,能舒爽涼快;

了解經過科學研究後,哪些顏色和設計,能減少交通事故的風險;

哪些材料做成的衣物是最適合當日場合和運動狀態的;

預防災害時的穿著(風霜雨雪或其他更嚴重的災害)和受災害時的穿著;

健康材質的內衣、便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來穿衣服也有“安全”和“危險”的指數的,在課程裡,老師會教給學生,衣物的設計、顏色、質地,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哪些讓我們更安全,這其中包括規避交通危險、規避夜行危險、減少日光下吸熱、避免皮膚過敏等五花八門的實用知識,也告訴我們哪些穿衣的方法,會帶來和增加一些危險。正確理解這些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守護自己。

(日本小學縫紉課)

“服育”第二點

衣服是會替我們說話的

日本小夥伴的“服育”課堂裡,還會重點學習衣服的“社會性”,比如:

正裝和休閒服,有哪些差異;

不同的設計、素材、顏色,傳遞著什麼訊息,代表了什麼;

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場合,變換穿衣;

用無聲的色彩來交流、說話,打造第一印象。

隨著成長,孩子們的小社會也在逐步擴展,交際圈子在擴大,和人的交往也在增多。這時候,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跟他人進行溝通。溝通,有時通過語言,也有“非語言交流”,衣服就是日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自己代言”!

很多時候,衣服默默地告訴別人,你是什麼樣的處境、心情、態度、水平、能力,我們也會通過衣服,去理解一個人,就好像時尚女魔頭說的“告訴我你穿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通過衣服來展示自我,也是我們應當擁有的一個重要的能力。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劇照)

“服育”課程裡,還會談到服飾的國際文化意義。比如:

通過日文裡對衣服、布料、包袋等用品的用詞,了解日本的服飾文化;

了解各國傳統服裝的起始,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特點;

現代社會裡,不同的價值觀,不同文化,他們的日常服裝都有著不同的差異……

日本和服有著自己的歷史,現代社會裡,不同國家的服裝和穿著習慣,也有各自的差異。服育告訴小朋友們,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歷史背景的人,他們之間的穿戴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好希望我們也能對中國古代服裝多一些研究,多融入在教育裡面呢,咱們古代的衣服是那麼美!

“服育”第三點

了解環保從好好穿衣開始

“服育”還主張應該通過教育,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將環保意識帶入到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裡,通過正確科學的知識,採取合理的行動。這也是“服育”體系裡最打動我的一個地方呢!

先看看日本小夥伴的“服育”課堂裡講了啥:

環保、清爽、健康衛生的穿著方法;

衣服的保養方法和再利用,不同衣服給環境帶來的負荷有什麼差異;

LCA(生命周期評估):了解服裝的生命周期,感受衣服的一生(從原料~縫制~穿~再利用~廢棄),並了解這個循環周期會帶來多少的環境負荷;

纖維再利用的知識。

我們穿著的衣服,由各種各樣的材料製成。我們製造出來的這些各種各樣的衣物,有近8成最後會成為廢棄的垃圾。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無數衣服,那麼也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與我們的環境息息相關。

學校每年有“衣服育標語”大賽,提升孩子的制服意識:

(“穿對了衣服,能讓對方和自己都有一個好心情”)

(“衣為心聲”)

家庭也是“服育”的主戰場

家庭是孩子最早學習穿衣知識的地方,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地方。

從幼年時期開始,我們就在家庭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穿戴衣服的各種習慣,購買方式、保養方式,也在家庭習得。身邊的大人——父母的服裝,也會形成孩子對衣服的價值觀,比如父母在什麼場合怎麼穿衣,大人們又是如何珍惜衣服的。

家庭這個學習實踐場所,至少要教會孩子自己穿戴衣服這個基本的生存能力,對吧!

日本社會上和學校裡也常有和家庭鏈接的服育活動,如暑假“服育”體驗教室、“服育”故事會(有暖心的關於衣服的好故事分享)和消費者教育:衣服的節能、整理、洗護等。

在“服育”的影響下,很多孩子都發自內心地認為衣服是一種表達方式,包括我們每天穿的制服,同樣也很重要。《服裝心理學》一書也研究過,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對我們的心理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服育”能很有效地教會孩子們“自己穿衣服”,這個穿,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穿戴,而是能夠獨立思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