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奶嘴超過兩歲,青少年時期抽煙的比例較高

就是拗不過孩子的哭鬧,無法下定決心幫孩子戒奶嘴嗎?那麼幾個關於奶嘴的研究提醒爸爸媽媽。2015年Ferreira HR等人的研究發現,吸奶嘴超過兩歲到了青少年或成年時,比較容易有抽菸的習慣。2012年Nelson的實證文獻回顧結果也顯示,超過兩三歲還在吸奶嘴,容易有牙齒咬合不全的問題;有吸奶嘴在嬰幼兒時間發生中耳炎的比例也較高。

如何戒奶嘴、戒吃手又不傷心理?

這個問題似乎是每個新手父母都曾煩惱過的,甚至早在孩子才剛出生時,就在想……「要不要給孩子吃奶嘴?萬一以後奶嘴戒不掉怎麼辦?」「怎麼辦孩子開始吃手了?吸的這麼誇張手指會不會出問題呀?」「孩子都一歲多了,怎麼還老愛吃手吃奶嘴,不給又不睡覺,哇哇叫,唉!」

其實依據佛洛伊德的理論,一歲半前的孩子正處於口腔期,孩子需要藉由吃手、吸奶嘴來安撫自己,口腔期不滿足,未來出現問題情緒行為的機率會增加。另一方面對孩子而言,這也是一種遊戲,因為這年紀孩子是以感覺、探索遊戲為主,所以一歲前孩子的玩具都以聲光觸等感官刺激為主。到了一歲之後,孩子會漸漸對玩具的功能玩法有興趣,例如球可以滾、可以丟、可以踢,積木可以疊高、排隊,車子可以跑……等等,而逐漸減少對感覺刺激的尋求,所以到了一歲半之後,孩子吃手的行為就應該要明顯下降,但如果孩子還是老愛吃手、吸奶嘴怎麼辦?

1. 一歲前適度的滿足

.餵母奶的媽媽,親餵的時間要足夠(很多媽媽會限制孩子吸吮的時間,這應該由孩子決定)。

.喝配方奶的寶寶,奶嘴開口不要太大,讓寶寶可以慢慢吸吮。

.長牙時期,提供材質安全可咬的玩具或固齒器來滿足寶寶咬的需求。

.六、七個月之後,開始訓練孩子使用吸管,增加口腔運動的機會。

2. 適時地提供副食品

4~6個月開始提供副食品,除了營養上的考量,其實最重要的是提供和滿足寶寶口腔活動的經驗,減少口腔敏感或刺激不足問題。因此爸爸媽媽不要過晚才開始接觸副食品,因為這是面對口腔期寶寶最好的口腔觸覺刺激和經驗,同時也讓寶寶可以學習咀嚼和吞嚥,建立日後飲食好習慣。另外,隨著孩子年紀成長和長牙後,也不要一直只提供流質和泥狀副食品給寶寶,要試著提供半固態或固態食物讓寶寶練習咀嚼。

3. 適當地調整食物硬度、材質

.1歲以後的孩子,也要開始練習吃點硬的食物,來增加咀嚼的機會,如飯及一些水果切片。

.至少一歲半後的孩子,三餐就不用再特別煮,直接大人餐桌上的食物剪碎就能吃(視食物的硬度決定剪多碎)。

.2歲後的孩子,就應該能吃大人飯桌上的食物,而且大多不太需要特別剪囉!

.另外食物的口感(粗細)、味道(酸苦)、溫度、韌度也應該多變化,會用吸管就別再用奶瓶喝奶。大一點的孩子若是還是喜歡吃手和吸奶嘴,應提供孩子更多咀嚼的機會,如讓孩子常嚼饅頭、芭樂切片、豆乾、魷魚絲、海苔、啃硬的小米餅、堅果類等。

4. 陪伴孩子,教導功能性遊戲

爸爸媽媽應多利用玩玩具、說故事和遊戲方式來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有事情做,孩子才不會因無聊以吃手或奶嘴來達到感官的滿足。一歲半之後家中也應添購一些可組裝、操作等的教具,讓孩子的雙手有事做,大腦認知提升自然不會想要以感官刺激滿足自己。

5. 及早改變睡眠儀式

很多的孩子是需要靠吸奶嘴和吃手來入睡的,這個習慣其實是被養成的,所以baby時期,就應該要建立不依賴奶嘴睡覺的睡眠儀式。如果已經建立了,那麼現在改變睡眠儀式也不嫌晚,例如按摩、說故事、聽音樂……等,最重要的是爸媽要有心理準備,剛剝奪奶嘴時,孩子一定會有情緒反應,別因為忍受不住了就再給予,這樣只會讓你下次下定決心時,會面對孩子更慘烈的情緒反應唷!

6. 滿足感覺需求

有些一直吃手的孩子其實是在滿足自己手部觸覺、本體感覺的需求,所以應該給予孩子多一些這樣的刺激,例如使用觸覺刷,甚至針對每根手指頭刷,平時多玩沙、安全無毒黏土、水、組裝積木等等活動,當然口腔按摩也不能少。另外從生活中也能執行,例如擰抹布擦桌子、吃些手抓食物(如飯糰、水果等)……等。

7. 提升孩子的情緒處理能力

人在有負向情緒時,例如焦慮、緊張、不安時,會更容易依賴感官的滿足來安撫自己,所以減少孩子有負向情緒出現的機會是重要的,增加孩子正向情緒的方法很多,例如運動、曬太陽、均衡飲食、多攝取堅果類、減少吃進人工添加物、油炸食物、父母的陪伴……等。

8. 讓孩子好好跟奶嘴說掰掰

很多長輩會用一些比較特別的手法來戒奶嘴、吃手,例如塗辣椒,雖然他可能立即有效,但這往往也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信任,過了一歲半,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灌輸孩子長大了,要準備和自己的嘴嘴說掰掰囉!甚至編個故事,讓孩子好好跟它掰掰,顯示自己長大。至於吃手,利用生病的相關故事告誡孩子也是有用的唷!

看到這裡,爸爸媽要互相提醒,吃奶嘴到太大,醫學已發現對孩子的發展及健康都不好,也要跟長輩多溝通,大家一起學方法、一起分享新知,讓孩子安心的戒奶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