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可是孩子還是難免會受委屈,那麼,當孩子受委屈時,你會怎麼做呢?但願你我在遇到問題時,不總是那個只把孩子護在身後的英雄父母,而更是正確引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教育者。當孩子受委屈了,兩位媽媽的不同反應,造就了孩子的不同人生,你是那種家長?

當孩子委屈了,父母說的第一句話不僅會決定孩子的心情,甚至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五一小長假來了,於是,許多家庭選擇了短途遊。

正是春暖花開時,朵朵白雲飄飛如蝶,微風徐來,令人心情舒暢。

這一天,幾個家庭十分盡興地組團出遊,爸爸們在一旁“安營紮寨”,媽媽們則在樹蔭下閒聊,童童和亮亮在一旁吹著泡泡水,彩色泡泡慢慢兒飛向天際,孩子們高興得咯咯直笑。

正當兩個孩子玩得正起勁兒時,由於童童行走不穩,身不由己的摔了跟頭,亮亮被絆了一腳,也摔在了地上,泡泡水灑了,兩個娃不約而同的哭了起來。見到此番情景,兩位媽媽連忙跑了過來。

亮亮媽迅速把孩子拉起來,拍了拍其身上的土,就訓斥道,“哭什麼哭,多大點事! 人家童童是不小心,委屈什麼! 再說,你都多大了,那麼多阿姨、小朋友看著呢。害不害臊啊你。”

亮亮哭聲並沒有因為媽媽的“疏導”而暫停,轉而不再理睬媽媽。亮亮媽便又說:“哭吧,媽媽以後只喜歡弟弟,不喜歡你了。”

媽媽露出了一臉恐嚇的表情,怕在媽媽面前失寵,於是,亮亮不敢哭了。亮亮媽似對自己的育兒小心機頗有驕傲之意,將亮亮安置進孩子堆兒裡,自顧自地去找其他人聊天了。而亮亮待在那裡,許久都沒有融入到孩子堆地笑聲中……

反觀童童媽,只是輕輕抱起了童童沒再說話。童童仍止不住地大哭,而童童媽只是輕輕拍著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沒多久童童自己停止了哭泣,童媽順勢親暱了孩子一口~然後雲淡風輕地問童童:童童害亮亮摔倒了,要不要說點什麼呢?

就這樣,童童很快忘記了剛才的不快,並采了幾朵小花送於了媽媽,並去送亮亮,可亮亮的情緒一直不高,捏著小花不說話,童童媽媽問:“亮亮怎麼不去給媽媽戴花呢?”亮亮低著頭不說話,好久才說:“我怕媽媽不喜歡……”

小 編 想 說 的 是

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往往會發展地比較平和、與父母的關係也比較親近;而經常被阻止宣洩情緒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有什麼話也不會對父母開口,親子關係也往往不是那麼的親密。

而孩子委屈了,家長問的第一句話,事實上反映著大人的生活態度,貌似只決定著孩子的心情,實際上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能將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

再來看一則正面例子:

媽媽是職場大忙人,所以剛上幼稚園的森森很少能有媽媽來接放學,這天媽媽明明答應來接的,可是因為公務煩忙偏偏又遲到了……小傢伙眼巴巴地等著媽媽來,心裡諸多不快。

終於看到媽媽來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樣子。想不到,見面後媽媽竟故意忽視孩子的表情,先是一個擁抱,然後微笑著問:“媽媽今天好累,你有沒有遇到了什麼特別好玩兒的事兒,給媽媽講講?”

於是,森森滔滔不絕地跟媽媽描述她跟一個小同學如何將積木堆成了一個小山……過程中,媽媽為自己的遲到充滿誠意地道了歉。

森森其實本來打算抱著媽媽大哭一場,還要跟媽媽說永遠也“不要再見她”之類的決絕的話。只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情緒就發生了180度轉變。

所以,家長不要強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孩子受委屈時,父母要做到3點: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們身邊,輕擁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哭泣,不要急於發表意見,你只需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媽媽始終關心你的感受。待孩子發洩完就自動會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別人的呵斥或中斷。

(2)調整好自己情緒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於一種特別狀態,若心理不經調整,父母自主意識往往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

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然後才能找到孩子哭的原因,引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3)理解的角度與孩子對話

等孩子哭夠了,說夠了,再從理解的角度跟孩子進行對話,孩子的情緒天平就會逐漸達到平衡,家長也更容易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然後,不妨試試以這類正面的問話,讓孩子走出不快的狀態?

如: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麼好玩的遊戲?

剛剛玩得開不開心?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點?

給媽媽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

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力。

反之,若只是盲目制止,情緒壓抑久了,漸漸地孩子只會在父母面前戴起“假面具”,那麼,孩子在哪裡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

對了,最後,千萬別忘了來個擁抱,媽媽的擁抱不僅會加速化解孩子所有不愉快,還能讓孩子知道,這世上縱有千般委屈,但是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延伸閱讀】 

寶寶有以下4種「壞習慣」家長不要制止,只是因為他變聰明了,不用過分擔心

媽媽越說這倆字, 孩子越不聽話! 你也常說嗎?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美國心理學家:孩子安全依戀期別錯過,再想親近,就為時已晚了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