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孩子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講究。我朋友家的小孩,才不到2歲,家裡的衣服鞋子已經快趕上他爸媽了。可是,孩子會因為擁有這麼多的東西,而感到幸福快樂嗎?其實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孩子在選擇前面亂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得到之後也更不懂得珍惜。
1、【選擇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樂】
萌萌小的時候,我們沒有給他買過很多玩具,但他沒有因為玩具不多就不開心,反而會很珍惜我們買給他的每一樣玩具,他最喜歡的是生日時我送他的小汽車。
有一次我帶他去我同事家玩,同事家的小孩在家裡就是個小王子,一家人寵著。玩具自然更不用多說,比萌萌多了太多了。不僅有小汽車,還有卡車,消防車,警車等等.....萌萌看到這麼多玩具,都開心壞了。
我以為他會玩的非常開心,可實際情況不是的!
萌萌在玩卡車的時候,一開始玩的很開心。後來就把興趣轉移到了消防車上面。這時同事家的小孩拿起那輛卡車津津有味的玩起來,可萌萌也不玩手裡的消防車了,兩個人為了一輛卡車而爭執起來。
我對萌萌說:“你看,除了卡車以外,他們家還有警車,救護車,你為什麼非要這個呢?而且你剛剛還在玩消防車,為什麼要這麼貪心呢?”萌萌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
其實後來我想明白了,萌萌這不是貪心,而當選擇比較多的時候,他就難以從這些玩具中得到100%的快樂。
比如,玩卡車的時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消防車”。玩消防車的時候看到警車了,又打起了警車的主意。最後,看到有人來玩卡車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卡車的好:“我不玩消防車了,我要玩卡車!”
眾多的選擇,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於他的快樂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選擇的東西沒有那麼多,他只能玩鞦韆或者玩滑梯,那麼不管是玩什麼,他都能盡情地享受其中的快樂。
2、【選擇越多,孩子的專注力可能越低】
心理學家巴裡·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
隨後,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父母總是覺得,給孩子提供足夠好和足夠多的物質條件,孩子會更加快樂。其實恰恰相反!
如果孩子的面前有太多選擇,他反而不能更專注於他自己的目標上,更可能會亂了分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得到了也不會那麼珍惜。
3、【避免過度選擇,爹地媽咪應該怎麼做?】
玩具不多不少,剛剛好
過多的玩具,不僅容易讓孩子分心,而且對孩子的智力發育也不利。
那麼,到底應該給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國維吉尼亞學者認為應該是5個。
原因是,當玩具少於5個,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心理;但如果數量超過5個,孩子就容易出現分心,而且還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選擇的範圍內,專注於自己喜歡的玩具,反復研究、琢磨、思考,創造出多種新的玩法,這時玩具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媽媽可能要糾結了,到底給孩子留哪5樣玩具好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幾類玩具堪稱經典,對孩子的成長最有意義——
1、拼裝類玩具(積木、雪花片):樣式簡單、玩法多變,小寶寶大寶寶都能玩;
2、運動型玩具(小球、推車):除了好玩,還能促進孩子動作發育;
3、塗鴉類玩具(畫筆、彩紙):每個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畫家,能發揮孩子無限的想像力;
4、毛絨類玩具(布娃娃、玩具熊):會被孩子賦予生命,童年最初的玩伴;
5、音樂玩具(玩具小鼓、玩具鋼琴):讓孩子細心聆聽不一樣的聲音。
4、【衣服也別貪多,少而精才是最佳選擇】
日本曾有心理學者建議:
4歲以上的孩子,每個季節的衣服無需超過5套,甚至更少,這完全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時,給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過3雙(含家居拖鞋),帽子別超1頂。
當然,如果年齡較小的孩子,換洗的頻率很高。可以多備著幾套,但是記住一個原則,儘量少而精,在適用的範圍內最少就可以了。
少即是多
4
日本有位女作家曾經寫過一本書,紅極一時,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斷舍離》。
這本書的主要思想就是告訴我們說:少即是多。不管是孩子的生活,還是成年人的生活。
所以舉一反三,各位寶爸寶媽在生活中,我們在給孩子提供的其他物質時,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則。
每一樣物品都物盡其用,發揮它最大的用處,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才會更多。
我們常常以為,給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質,孩子就會越幸福,實際往往相反!太多選擇,反而會讓孩子在選擇前面亂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麼,得到之後也更不懂得珍惜。不僅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其實父母給孩子的愛,在於品質,而不在於數量,大家共勉。
【延伸閱讀】
寶寶有以下4種「壞習慣」家長不要制止,只是因為他變聰明了,不用過分擔心
媽媽越說這倆字, 孩子越不聽話! 你也常說嗎?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