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君說:

“湘潭28歲媽媽抱兩年幼孩子跳樓自殺”的消息,這幾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個媽媽,自殺前留下了長達15頁的遺書,細數自己3年前,因懷孕倉促,和只相處3個月的丈夫閃婚,婚後相處不善(丈夫家暴、多次在外約嫖),與公婆關系十分惡劣的痛苦經歷。最後“實在忍受不了”,她選擇帶上一雙兒女結束生命,因為在她看來,“在一個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也不會健康成長。

這個極端的選擇讓人心酸,但背後的價值觀其實很可怕——她已然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夫妻相處不善,分開各尋幸福無可厚非,不必“為了孩子”勉強維持,讓家庭越來越支離破碎,但也不必用這種方式“帶走”孩子,直接毀滅整個家庭——說白了,孩子為什麼要背這個鍋?

其後,還有一句潛台詞——父母一旦離婚,就不能給孩子完整的愛。但也未必。下文就借日本兒童文學經典,解析所謂“破碎”家庭中孩子的成長心理,以及父母就算離婚,如何給孩子完整的愛。個中觀點,值得每一位“正常”家庭中的父母品讀。

從爸爸“綁架”親身女兒去旅行說起

“暑假的第一天,我被綁架了。”

這是《我被爸爸綁架了》一書的開始,它以離異家庭小孩——小春的視角展開,“綁架犯”是她的爸爸,她已經很久沒見過爸爸了——媽媽用各種謊言掩飾夫妻已經分開的現實。

“只有每天見面的人才談得上‘喜歡’還是‘不喜歡’。我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喜不喜歡爸爸。”在這個破裂家庭裡,小春在人生的開端,就抓了一手爛牌——爸爸沒錢,沒耐心,還特別靠不住,但這次“綁架”旅行,她對爸爸的看法卻漸漸改變,並在最後理解、原諒了自己的爸爸——“爸爸在我眼裡卻不可思議地散發出光芒,彷彿被金色膠囊包裹著。”

這是一個關乎成長和親子關系的獨特而又普遍的故事。成長是寫不完的話題,每一個人,都要經歷慢動作的蛻變,脫離上一輩的影響,成為獨立的人。不管我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成長都會發生。

其過程並不全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麼簡單,幸福的家庭會產生不幸的孩子,不幸的家庭也會育成快樂而成功的孩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大多數人最常忽略的,而又至關重要的,其實是孩子的聲音。

(本書作者為日本當代著名作家角田光代)

溝通為王,愛孩子沒有高低貴賤

破裂的家庭裡,親子關系更為微妙。家庭破裂,會讓所有人成為受害者,孩子所受傷害通常最大。父母親也都是有局限的人,在對峙中,有時候會忘掉孩子是二人愛的結晶,是共同培育與關愛的對象,不是一方的財物。

分手後,孩子或許由一方撫養。這種情形下,若處理不善——如夫妻溝通不流暢,拿孩子當信使探聽消息,或是教唆孩子仇恨對方——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更大的傷害。

孩子懵懵懂懂,慢慢去悟出成人世界的醜陋,尚留幾分幻想,或許還好一些。如果懂事太早,擔負與其童年所需不相稱的情感和心理負擔,雖是迫不得已的後果,不是任何人故意為之,但對孩子很不公平。

孩子在父母之間的為難,通常是父母雙方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差異太大。綁架之後,爸爸第一個想到的是問:“小春想去哪裡?山上?海邊?溫泉?牧場?”而小春長時間和媽媽、兩個姨媽和外婆等女性在一起,想到的是去大型商場。但爸爸很窮,能住到有露天浴室的旅館都能“興奮得像個孩子”。

可面對這樣的現實,他並沒有自慚形穢,而是關注如何讓小孩學習面對。 “你們總以為到處都有出租車,到處都有餐廳,相信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馬上會有人出手相救,餓了總會有飯吃,喉嚨渴了就去找自動售貨機,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從自己的背景出發,給了女兒新鮮而有益的啟迪:“你要記住,也會有這樣的事。沒有出租車,不能坐在有空調的餐廳裡等上菜,也不能想回頭就回頭,只能一直向前走。”

在外人的眼裡,這樣一個落魄的父親或許不負責任,但他帶給女兒的人生財富,或許比其他“拼爹”家庭中孩子的所得更多:“但凡有什麼沒有順從你的心意,你就怪別人,小春你的一切都可能會變得不如意。

他也充滿想像力。他的想像力,以及背後的創意,讓生活出現新的排列組合,現實因此容易承受,甚至值得享受。父女兩人躺在“果凍般柔軟”的溫暖海水裡,在無邊的幽暗之中,看著天上的星星。他們跑到廟宇裡去住宿,聽駝背老奶奶講鬼故事。這樣的經歷,對於未來就是說不盡的回憶。

沒有一個家庭是“正常”的

說到這裡,或許我應該自我糾正一下:沒有一個家庭是“正常”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

一些相對“正常”的家庭,對孩子有時是披著糖衣的詛咒。比如小春 “外婆家完全沒有這樣悲慘的情況,所以我樂意去那裡。大人們常常聚在客廳裡專注於自己的閒談,我被扔在一旁,可是我並不為此苦惱。”但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媽媽,雖沒有經過摔打,但對孩子只知說教,不懂去主動理解。

至少我希望媽媽這樣問我,小春,現在開心嗎?在哪裡?過得好嗎?不要緊吧?每個問題後都加一句‘開心嗎?’”這位母親愛孩子,但跨不出自己的局限,無法“穿越”到孩子的視角,按照孩子的方式去關心他們。從前她的父母也只是發自本能地去愛,沒去培育愛的能力。

反過來,書中的爸爸老家很復雜很亂,親戚很多,爸爸“經常和他的爸爸吵架,嗓門很大,還相互扔東西…總之,爸爸的老家是個地獄。我從心底裡恨自己是個孩子,因為我不得不待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有趣的是,在這樣環境裡長大的爸爸心地善良,更有同理心。在這樣一個復雜大家庭成長大的人,往往心智更成熟,更能成熟地應對世事。

你有多久沒附身聽孩子說話了

破裂的家庭,不應成為一個人自暴自棄的理由。沒有人希望體驗這痛苦的過程,但“心想事成”的生活終究是郵件裡的祝福。環境順風順水,也不值得一個人去誇口。人生有無光榮,在於我們從各自的起點上,向前邁進了多少。這涉及到我們各自經營生活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這樣的成長,是個人的事,但也離不開大人的幫助和引領。大人自己有時候糾結在自己的矛盾裡,忘了孩子的需要,如對愛和關注的渴求。

和其他孩子一樣,小春不惜代價地追求愛和關注,爬山的時候她耍小脾氣,故意拉在後面不走:“如果在這裡遭遇不幸被毒蟲和蛇咬了,被熊和狼吃了而丟了小命,爸爸一定會深刻反省吧。反省口不擇言激怒我又扔下我,反省綁架了我。這樣一來,爸爸這一輩子就算愛上了媽媽以外的人,就算有了很多比我可愛的孩子,也不會忘記我吧。”這樣童真的敘述,讓人讀之動容。

這本書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啟迪我們思考家庭關系這個永恆話題。不過在所謂“破碎”家庭,還是“正常”家庭,人和人的溝通和理解都是困難的,都是需要一輩子去琢磨的事。

同樣環境下長大的兄妹,也會沖突不斷,何況陌生人結成的夫妻。即便親如父女者,如果不去經營好關系,也只能產生深深的隔閡。如何帶著差異相處,如何讓孩子合理應對,這是一門技藝,需要花心思長期打磨。

“綁架”一書選擇從“小春”所代表的孩子視角出發敘述,是非常必要的,想一想,有多少時候,我們真的能停下來,俯下身子,去聽聽孩子們在說什麼,去問問他們想什麼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