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我最先回憶起的是考試、興趣班

一次,我給父親打國際長途,談到孩子的教育,不覺討論得很深,掛了電話後還是若有所思,丈夫看我一臉嚴肅,就過來和我打趣:“不管是岳父大人來英國,還是你和他通話,怎麼感覺總有那麼一點兒嚴肅?放鬆一下,想想你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可以說出一兩件讓你難忘的,很開心的事兒嗎?”

這是個很難的問題嗎?不難,但第一個躍入我腦海中的記憶,難忘,但算不上開心——我考完試,父母在校門外的焦急等待;上興趣班參加各種活動,父母對我接來送去;早晨起來牙膏給我擠好,早飯給我做好……

他們真的很愛我,但如果說“快樂時光”,印象最深的,還屬小時候奶奶帶著我和堂弟玩耍,還有和學校死黨好朋友撒歡兒。那個年代,一周只休息一天,又沒有年假,絕大多數家庭父母都是雙職工,所以我們都是和祖父母長大的,父母給予我最大的快樂,就是對我想做的所有事的成全,這已經讓我感到非常滿足了。

於是我又問丈夫:“那你能說說你小時候與父母的快樂時光嗎?”

丈夫開始滔滔不絕起來:“那個時候,幾乎每個雙休日,爸爸媽媽都帶我和妹妹去房車露營,他們還在房車裡給我們定製了上下鋪,我們在野外步行、騎車,走得好遠!至今我還記得在房車上,媽媽告訴我和妹妹,我們快有一個小弟弟了。”

這算是傳承嗎?難怪房車露營遊走英國成了我們現在的生活。

丈夫又說:“你知道我和爸爸都愛車,從小我就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在一起研究、實踐怎麼把各種零件組裝到一起,現在每年我都和父親去參加創意車展。”

有共同愛好的家庭,關系更緊密

丈夫說的這番話,讓我想起一個老同事,每年他都會帶著兩個兒子去愛爾蘭打高爾夫,他的兩個兒子8、9歲的時候,就和他打高爾夫,現在都20出頭了,這項父子運動仍在繼續,想必會一直繼續下去吧!

音樂才子周傑倫初次來到《中國好聲音》當導師時,他的妻子正懷孕,被問及快要做爸爸是什麼感受時,他說:“我很喜歡小朋友啊!而且希望能有很多孩子,將來一家人一起玩音樂。”

(周傑倫寫給女兒的歌《前世情人》MV截圖)

那檔節目裡,有一個香港學員叫陳樂基,說到自己的音樂家庭時,他臉上的幸福感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每次聽到喜歡的音樂,媽媽就彈起鋼琴,爸爸彈吉他,弟弟打鼓,我唱歌。”是音樂讓他的家庭更緊密地連接。

貝克漢姆作為一個足球明星,當然也有子承父業的想法,可是當他聽到兒子說:“爸爸,我不想當一個專業足球運動員,因為別人總拿我和你比較,我感到透不過氣。”雖然小貝感到心碎,但是他還是改變了態度,他告訴兒子拋開一切雜念,把精力放在足球上,踢足球是因為愛這項運動。

現在連他最小的女兒,也受了三個哥哥的影響,喜歡上了足球,當足球成為父親與孩子們共同的興趣愛好時,父子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而精彩了。

帶孩子就得犧牲個人時間?

其實可以完美結合

現在我們越來越注重親子關系,但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一定是雙方都覺得非常有意思和開心的。所以,不要總是想著送孩子去這個那個興趣班,如果自己什麼都不懂,孩子學了,和你說了也得不到共鳴,久而久之就和孩子疏遠了。

與孩子共同發展一個興趣愛好吧!這個興趣愛好也許需要一些技能,例如足球,音樂,繪畫,組裝汽車等;也許就是一項愛好,例如露營、時尚、收藏、看F1(方程式賽車比賽)、車展等,既然有興趣就一定會了解很多信息。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親子生活就會變得非常生動有趣,親子關系自然就變得親密了。

當時購置可折疊式房車,帶著雙胞胎遊走英國,我並不知道這也是丈夫兒時的生活,是兒時美好的回憶,讓他想把這種生活方式帶給下一代。孩子還不到兩歲的時候,就登上了平衡車,很快融入了爸爸媽媽的自然徒步行走生活,很快就掌握了騎自行車的能力,我們的家庭騎車生活也開始了。

起初出去騎車,我必須要丈夫一起,孩子畢竟還小,騎起來速度又快,盯兩個孩子難度真是很大。不過在今年的暑假,我還是嘗試了自己帶孩子騎車的挑戰。雖然開始有些心驚膽戰,但是我們娘仨互相適應,“晨騎”成了我們娘仨一天的打開方式。慢慢地,我們又開始“晨拍”,不用老公給拍照,兒子一樣頂用……

都說帶孩子難,沒時間鍛煉身體,可是與孩子在早期發展了戶外運動的習慣,就創造出很多美好的親子時光,也鍛煉了身體。就音樂而言,沒有孩子之前,我在英國樂隊中,與另外一個中音女生擔任過主唱,可是玩音樂太需要時間,我和老公獨立帶孩子真是沒辦法,孩子慢慢長大,我會鼓勵他們其中至少一個學音樂,這樣我自然就有了合作夥伴。

“常回家看看”的呼籲太心酸

我們需要的是高水準的親子關系

血緣至親有什麼樣的情感可以與骨肉相連比擬?可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微妙的,即便是血脈相連的關系,也需要用心經營。

當今我們這一代,有多少人與父母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又有多少人在反思與質疑自己的原生家庭,只把盡孝當成責任,近期甚至爆出“美國亞特蘭大華人朋友圈都在瘋轉81歲中國老人被女兒和孫女遺棄”的消息。

1999年的春晚上,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傳遍大江南北,歌詞大意是這樣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這首歌的含義是積極的,“常回家看看”聽上去也非常暖心,可是現在看來,我卻感到一絲酸楚。

為什麼我們要被呼籲常回家看看?如果我們是在戀愛期,對於自己的戀人,要人催著去見面嗎?如果我們要去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歡做的事情,要人催著快去做這件事嗎?不用,因為這些都是使我們身心感到舒適快樂的事情。所以,有魅力和吸引力的父母,不需要社會呼籲孩子們“常回家看看”,而是孩子們趕著要回家。

我們的父母經歷了太多歷史滄桑,生兒育女也經歷了太多不易,但現在不同了,物質文明迅猛發展,是時候靜下心來,發展一份“高水準”的親子關系。

讓這份共同的興趣愛好充滿“儀式感”。例如每年,在一個固有的時間,進行一項固有的活動。充滿儀式感的東西,總能夠讓人記憶猶新,回味無窮,而且,無論是孩子在父母身邊時,還是長大成人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時,這份有儀式感的親子時光都能繼續,並傳承給下一代。

利用最好的機會和孩子交流。我們總是把家庭教育放在嘴上,可是每次嚴肅的說教有用嗎?孩子願意把心裡想的都告訴我們嗎?良好的溝通,總是建立在雙方比較放鬆的基礎上的,每年和孩子安排打高爾夫等度假活動,既切磋了球藝,還能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下探討生活乃至人生,說不定,孩子還會無意中告訴你很多秘密呢!

不要讓孩子長大後,卻想不起來與我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不要讓自己年老時,總是以“負擔”的形象呈現在孩子面前。讓一份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聯系親子關系的美麗橋梁!愛,除了責任,還有更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