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曾討論過,「孩子犯錯不能只教孩子說對不起」

結果不少爸爸媽媽問我,他的孩子是連「對不起」都不肯說怎麼辦?

都知道錯了,也知道對方會痛,但就是難開金口,這麼倔強以後怎麼辦

更好玩的是,有些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但卻願意說「sorry」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中間最大的祕密就在於語言的習得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說「謝謝」很快(雖然越大越不愛說)

這是因為從聽到「謝謝」這個詞開始,情境都是開心的

回想一下七八個月的小baby,開始會給人東西時

大人是否都會很開心地回應「謝謝」

到後來一兩歲時,說了「謝謝」可能代表著我得到了東

,結果通常是正向的,所以「謝謝」這個詞衍生出來的情緒都是正面

孩子當然很容易成為自動化的語言。但反觀「對不起

,不論孩子是不小心的或故意的,我們都會要求道歉,故意事件的道歉

「對不起」代表著事情糟糕了,闖禍了,要被責備了

不小心事件的道歉,「對不起」代表著冤枉,我沒有做錯呀!也要道歉?

不論何者,皆是意味著「我傷害了他人」,這個情境一點都不好

我不願意接受。所以孩子自然會認為,我不開啟「對不起」這句話

我就不會陷入「我有罪」的情境。

天啊!這是鴕鳥心態吧!正是,勇於誠心誠意地「對不起」

相當於是一種負責任態度的建立,要如何從「對不起」這樣的一句話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以下幾點是關鍵:

一、身教(exemple)大人間或大人對孩子也要常說「對不起」

不論事情輕重,讓「對不起」成為家庭中常聽到的自動化語言。

二、強調(emphasize),「對不起」不像「謝謝」

有個明顯的情緒(開心)或結果(得到)強化這個詞彙

「對不起」的情境往往讓人想趕快結束,所以容易被遺忘

這時候好隊友就要派上用場,「哇!媽媽好棒

媽媽不小心碰到凱凱也都會說對不起,還會注意凱凱有沒有痛痛……」。

讓「對不起」與被稱讚、引起關注畫上等號。

三、早期教導(early teach),不論孩子是否有意地衝撞

如突然跳到你的背上、弄倒你疊好的衣服,或沒禮貌的言語

如爸爸好討厭,我要爸爸丟掉…。

不論孩子是否懂得這些行為會令人不舒服,都該教導要道歉

越早期教導,孩子越能夠養成習慣,這樣到了三四歲後

開始了解他人感受時,也就能轉化成是一種負責任行為的表現之一。

四、同理心教育(empathy),儘管四五歲發展同理心

但也絕不是四五歲才開始教同理心

從小就要開始教孩子了解自己以及他人感受的能力

別讓孩子養成自我中心,我要甚麼就是甚麼

例如總是可以隨意拿去爸爸媽媽的東西

總是可以直接衝撞到爸爸身上討抱…。了解自身行為與他人感受的關聯

就是責任感養成的第一步。

五、解釋(explain),讓孩子充分了解為何他應該說對不起

比他真的將「對不起」說出口來的更重要

最常見的情境就是孩子不小心碰到他人或弄掉他人的物品

孩子不肯說「對不起」,因為我又不是故意的

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碰到(特別是感覺統合較頓感的孩子

常不自知)。利用繪本、生活情境讓孩子了解「不小心的也要說對不起」!

六、輕鬆(easy),當孩子不肯說對不起是因為整個情境壓力大時

就該先將「對不起」簡單化、輕鬆化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爸媽會發現孩子「sorry」就肯說

因為覺得沒那麼沉重,可以變化語調、表情或語言

讓對不起也是好玩的,例如「啊!我怎麼會撞到桌子呀!對不起對不起……」

像遊戲一般,平時多練習

孩子自然會發現「對不起」原來是沒有那麼沉重到說不出口的。

如果是大小孩依然不說「對不起」,那麼除了上述

利用同儕去引導也很重要,孩子到了五六歲之後就開始重視自己有沒有朋友

讓孩子了解大家都喜歡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會勇於認錯的人

別以為這道理很簡單,很多的孩子是不知道的!

最後就是教養態度要一致,老生常談了

古代孟母都知道要為了養成孩子的好行為改變環境

隊友間的通力合作,好行為的養成豈不是更快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