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炮戰,又稱第二次台海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共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共軍首先發起,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砲戰初期,共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砲反擊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
金門砲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後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至今逐漸停止。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共軍福州軍區副參謀長石一宸下達命令,砲兵開始砲擊金門,落彈近31,757發。集中重型大砲600多門,以密集猛烈砲火,對金門大肆轟擊。「八二三」砲戰開始於下午6時30分,在2個小時內,投落下5.7萬餘發砲彈,都是152、172口徑以上之加農和榴彈。2小時內落彈達4萬餘發,是日落彈數更達5.7萬餘發,造成國軍官兵傷亡2百餘人,房屋毀損65棟。重點集中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砲兵陣地。由於當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砲火造成國軍死傷440餘人,甚至連在太武山背後的水上餐廳也被砲彈集中。在水上餐廳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趙家驤、章傑當場身亡;另一副司令官吉星文被彈片重創,三天後腹膜炎終告不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參謀長劉明奎與在金門視察的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俞大維均負傷。美國震怒,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警告,如圖謀奪取金門、馬祖,美將視為威脅和平。第二天,解放軍持續對國軍在金門灘頭陣地、料羅灣碼頭、金門尚義軍機場及砲兵陣地集中火力攻擊。國軍則針對攻擊機場與碼頭的解放軍砲兵陣地展開反擊。而後解放軍砲火稍有減少,直至9月7日至9月18日再恢復攻勢。解放軍主要目標指向水頭碼頭,阻止中華民國海空運補工作,以達到封鎖金門的目的。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