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過要放棄!」61歲的洪女士,三年前在一次B肝超音波定期追蹤時,意外發現肋膜積水,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她不僅罹患肺癌、而且已經是第三期下的晚期肺癌。在抗癌期間,她仍持續當志工、學作手工皂、手沖咖啡,就是不想讓自己因病困在家、「越來越像病人」。

▲40年來洪女士的丈夫首次對妻子表達愛意。(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雖然在服用標靶藥物兩年多後出現抗藥性、一度惡化,洪女士開始接受組合式化療,期間「為了好好保護自己,三個多月幾乎只往來病房跟住家間」,終於讓病況再度穩定下來,接下來只需要定期在門診接受單一化療藥物的維持療法就可以!覺得自己「關到快生鏽」的洪女士又開始計畫,「出關」後要繼續一邊作治療、一邊作志工。

大林慈濟醫院近日舉行肺癌病友會上,洪女士現身分享她的抗癌心得,呼籲其他病友信任醫師,不要害怕化療。她的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醫師也特別頒發獎狀給她,更讚許她是個「模範病人」。他同時也呼籲患者,「不要放棄任何一種機會!」他說,就像都不吃菜只吃肉對身體不會太好。同樣的,「每一種藥物能用就用」,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近年因為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問世,不少患者聽到化療,就認為副作用很大、聞之卻步,甚至拒絕治療。賴俊良醫師表示「想要用標靶藥物,也要找到致癌基因,有標靶可射擊才行!」找不到變異基因就無法使用標靶治療,就算再加上近年開始的免疫療法,仍有人無法適用這兩種治療,這些患者就是化療的對象。

 

▲40年來洪女士的丈夫首次對妻子表達愛意。(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對於化療仍存在傳統刻板印象。賴俊良醫師指出,其實這些年化療也一樣在進步,不僅有組合療法可提高治療效果,也有副作用相對低的藥物可以長期使用,只要定期在門診施打,就有助維持病情穩定,「有些病患甚至因為打很久、打到都煩了!」化療也可以是標靶藥物與標靶藥物之間的接續藥物,甚至為患者爭取到本來沒有的治療機會。賴俊良醫師表示,先前有一名肺癌患者,剛開始找不到治療標靶,因此接受化療。光是單一化療藥物就用了三年,後來次世代基因定序篩檢技術問世,經由這種檢查發現他有相對少見的基因變異,就這樣獲得了另一個治療機會。如果這位病人當初放棄化療,現在也許就不在了。

他也強調,醫師會建議的標準化療藥物,不但都是經證實對腫瘤控制有效、能延長壽命,並對生活品質有所改善。「不治療,疾病本身帶來的副作用甚至更大!」他說,先前有患者一聽到化療就拒絕,還堅持說回家沒關係,就是不化療,但經過一番說服,病人開始從小劑量、溫和的藥物開始化療,一段時間後就看到成效,也不用再依賴氧氣罩,該病人後來就能接受化療了。

另一名病友陳女士也在病友會現身說法。76歲的陳女士喉嚨癢癢的感覺持續一年,卻從不以為意,照樣做環保志工、煮飯,直到有一次做志工回家路上發生車禍送醫,才意外發現有肺癌,且已到第四期。即便是被確診為第四期肺癌,陳女士還是很樂觀的說「我都當作沒有這個(癌症),有病就給醫師看,給醫師去處理,我每件事都聽醫師,他要處理就給他處理,」「我都聽醫師的話,配合醫師、這樣吃、配合他,這樣我就可以做志工。」

▲賴俊良醫師頒獎鼓勵病友積極治療癌症(左起)病友洪女士、病友陳女士。(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賴俊良醫師指出,大林慈濟醫院所收治的肺癌患者,逾半年齡超過七十歲,相對沒有健檢觀念,很多都是有症狀才來醫院,確診不少是晚期。除了陳女士之外,還有其他兩、三個患者也是車禍意外才發現罹患肺癌。「患者本來想要告對方,後來被勸說也是因為對方才發現癌症,也就算了」

賴俊良醫師說,十幾年前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平均大概只剩四到六個月,「根本辦不成病友會」,現在因為肺癌治療成果提升,慢慢才能成立病友會。以大林慈濟醫院的肺癌病友會為例,一年通常舉辦兩次聚會,跟病友分享開刀診斷的進步,以及晚期肺癌新藥物有哪些新選項。

「只要是拿得到的資源,不管是新的藥物、新的檢查、新的知識,都希望能趕快提供給病患,他們就不用大老遠跑到台北等地就醫了」賴俊良醫師說,現在在大林慈濟不管是癌症影像的發現、病理的確診、基因的檢測,從發現有癌症到報告出來,一週內就可以完成。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都能完整提供,放射治療也有非常先進的儀器。甚至有專門的心理師協助輔導病患。治療團隊每一到兩週就會開團隊會議,針對比較困難棘手的狀況也會一起討論,病患也因為這樣可以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