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專家說,小寶貝的叛逆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到了兩歲,小屁孩們開始有了意識,有了自己的主見,凡事不再喜歡聽從安排。同時他們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想去大膽的觸摸新事物,這個時候,通常會遇到父母激烈的阻止,小屁孩兒會用動作或大哭表示強烈的反抗。
最近越發覺得自己養了一個「假兒子」。
昨天,我翻曬冬天的衣服,2歲的兒子看到自己那件有賽車圖案的羽絨服,非要穿,無論我說什麼,都只有一個「不」字。
像這樣不靠譜的事,簡直不勝枚舉,比如,
從外面回家,他必須第一個到家;
到了家門口,必須得他拿鑰匙開門,打不開門還哭;
睡前故事讀得正好,突然非說我翻書用錯了手,必須重來一次;
......
溝通基本靠猜,猜錯了就完蛋了,小傢伙會一邊哭一邊指著我說:「不要你了。」
看著他那個模樣,我真想跺腳大吼:
可事後,看著他睡去的模樣,低垂的睫毛,時不時蠕動一下的嘴巴,所有的氣又都煙消雲散了。
為什麼娃不能只有一個模式?為什麼他總是要在惡魔和天使之間來回切換呢?
頗有經驗的寶媽說,可怕的2歲,慢慢熬吧!
關於2歲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AAP)總結如下:
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開始出現挑釁行為;
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
只想豎起大拇指,說得太對了,真的是: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2歲的娃。
2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分水嶺。
之前,他們是聽話的小綿羊,2歲之後,他們會變成一個充滿自己想法的小刺蝟。
順我者,你好我好,逆我者,我哭我鬧。
從兒童心理發展學角度來說,孩子到了2歲之後的「轉變」—— 不聽話、喜歡說不、造反,其實都是他們成長的一種表現。
2歲之前,孩子沒有獨立意識,對父母「唯命是從」,但是,一旦到了2歲,他們開始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明白了「我」是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做很多的事。
他們會通過行動來體驗,並向父母證明自己的獨立。這一階段,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2歲的孩子,他們到底會做什麼呢?
迷一樣的喜歡說「不」
在2歲孩子的世界裡,所有的事情沒有對或者錯,只有別人說的和我說的。為了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我就要否認其它所有的話。
說「不」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威力,他們會頻繁對身邊的人使用這個「武器」。
在《媽媽是超人》裡,咘咘對媽媽各種嫌棄,說媽媽給綁的頭髮難看;答應音樂老師唱一首自我介紹的歌,後來又說「不唱」;說媽媽在黑板上寫的字很「獃獃」。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可處在「可怕2歲」的女兒卻是綿裡藏針。
我的事情我做主
家有2歲的娃,可以讓你體驗360度無si角一地雞毛的生活。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沒有發育成熟,大腦功能的不完善,讓孩子很多時候完全hold不住自己,想法千千萬,無奈執行力卻不夠。
他們什麼事情都想身體力行自己去做,以此來證明自我能力的強大,可又做不好。他們無法接受這種挫敗感,就會發脾氣、哭鬧,在家長看來,就變成了「作」「無理取鬧」。
有天晚上,親兒子跟一件T恤足足抗爭了半個多小時。
他拒絕我給他穿T恤,可是,一個領口,加上兩個袖口,他怎麼都沒有辦法把頭套進正確的口子裡。
看著他那般執著,真是皇上不急,急si太監啊。
最後,在N次把頭套進了袖口後,兒子終於放棄了。對著一件T恤又撕又扯,把它扔在地上踩。
想做又做不好,這是2歲孩子特有的無奈。
一言不合就哭鬧
進入2歲後,孩子搖身一變成為「哭神」,一言不合就開始哭鬧,這是因為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你會發現孩子開始口是心非,他說想喝水,如果你把水杯遞給他,他卻鬧了,因為他們內心是想喝飲料。
他們希望自己的心思被猜中,因為覺得這樣自己才是被關注的。
雖然2歲在西方被稱為「可怕」的2歲,但是,它也是孩子塑造的一個黃金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階段,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家長合理的引導,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度過這個困難時期,還可以讓孩子有所收穫。
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呢?
接納理解孩子
2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小刺蝟,誰說他,他和誰「掐」,槓精一個。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任何的安慰、安撫和告誡,都是蒼白無力的,那麼,索性就讓孩子去鬧吧。
對於孩子的各種「作」,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行為,盡力製造一個美好的畫面—— 你在鬧,我在笑。
等到孩子安靜下來,再去給他一個擁抱。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關注了,所有的情緒都被父母get到了,那麼,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
2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孩子很多時候,哭鬧、暴躁就是因為自己詞不達意,無法表達自己的內心。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不必太在意,給予他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先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等到平靜的時候,再蹲下去,問他剛才是不是因為某件事沒有滿足?
在得到孩子的認可後,我們可以問問他,是不是「生氣、難過」。再之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這種情緒就是不開心,難過,下次你可以用語言告訴別人「我很生氣」。
當孩子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也就可以用語言和他們進行溝通,以達到引導和教育的目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無關乎原則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當家作主」。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一個孩子精神獨立,首先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2歲孩子的探索欲很強烈,家長可以給予他們最大限度的自由,這樣不會破壞孩子的好奇心。
不管父母有多愛孩子,終究有一天,他們要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的紛擾和精彩,所以獨立是一項必要的技能。
允許孩子自主選擇,把握底線
有個父母總結了自己2歲女兒的「四不」—— 不起床,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
如何融化孩子的「不」呢?
父母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多一些選擇,你可以問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當孩子自己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當然, 對於原則性的事情,家長還是要堅守底線。
比如,在社區看見一個孩子拿著爸爸的手機玩遊戲,動作很是熟練,孩子爸爸解釋說,孩子就喜歡玩手機,不給就哭。
這件事上,我想說的是,孩子哭就哭吧,哭完再告訴他,手機不能給你玩。
給孩子一個底線,讓孩子懂得規則的重要性,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2歲是孩子的叛逆期,也是成長的黃金期。
雖然生活被孩子「可怕的2歲」攪和得一地雞毛,父母卻可以用愛把雞毛紮成一個漂亮的雞毛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