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後,你是否感到皮膚中的水分好像被「吸走」了似的,變得乾燥粗糙;
甚至情緒也會「坐上過山車」,波動很大?
天氣逐漸轉涼,此時你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秋燥。何謂秋燥?
秋季是燥氣主令,常易發生燥邪,表現為口唇乾燥、舌干少津、皮膚乾燥、乾咳少痰等。
防秋燥從5個方面著手
秋燥可導致皮膚乾燥皸裂、毛髮脫落、唇乾舌燥等。緩解秋燥,可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1
皮膚乾燥要保濕
皮膚在乾燥環境下易瘙癢甚至皸裂,這時首要的是補水,每天多喝水。
手提包里建議帶上一瓶保濕噴霧,時常噴一噴皮膚,保持濕潤。
沐浴後,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濕乳液,減少水分丟失。
2
調暢情志防抑鬱
悲秋會損傷肺氣,對機體免疫功能造成損害。多曬太陽,注重精神調攝至關重要。
3
滋陰潤肺調飲食
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可多吃梨、蘋果、葡萄、香蕉、蘿卜、百合及綠葉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
此外,鴨肉、海參等為潤燥佳品,雞肉、豬肉、牛肉、鴿肉等較為平性之品也可適當食用。但羊肉等溫熱食物,除非陽虛體質者,應盡量少吃。
4
勞逸適度解秋乏
民間有句老話,「夏過無病三分虛」,這句話在老人身上尤其明顯。
夏秋交接之後,人極易倦怠、乏力等,導致脾虛、胃虛、氣虛,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消耗的保護性反應,此時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
5
秋凍也要避風寒
從防病保健的角度出發,循序漸進、適度的「秋凍」,可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寒能力。
但如果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已經明顯下降,仍穿著薄衣單褲,就極易受到寒冷刺激,引發感冒等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時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4個食療方調秋燥
秋天空氣中濕度低,讓人的呼吸道、皮膚,甚至腸胃都變得乾燥,出現一系列癥狀。
百合洋參銀耳羹養陰補氣
食材:
取百合30克、西洋參片 3~5克、天冬10克、銀耳20克。
做法:
先將百合、銀耳洗凈以溫水浸泡30分鐘,加適量清水,慢熬至銀耳爛熟時,加西洋參片、天冬再煮10分鐘,放白糖,用蓮藕粉勾芡即成。分2~3次吃完,每日一劑,連吃7~10天。
功效:
適用於急慢性支氣管炎、神經官能症、失眠等,對久咳痰少、痰中帶血、舌燥咽干、手足心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癥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但感冒、痰涎過多及水腫病人不宜食用。
白果荸薺湯可潤肺止咳
食材:
白果8克、銀耳15克、荸薺8個、冰糖適量。
做法:
將白果去殼,銀耳泡發洗凈,一同放入砂鍋,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小火慢煮。待銀耳、白果爛熟時加荸薺、冰糖,再煮3分鐘即可食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服5~7天。
功效:
有溫肺益氣、清熱化痰、生津潤燥的功效,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咳喘、肺心病、肺結核病人及癌症患者康復期食用。另外,陰虛發熱、陰虛火旺、乾咳少痰者,也可選用本方治療。
蘆根麥冬飲清熱生津
食材:
鮮蘆根30克(或干品15克)、麥冬15克。
做法:
切碎,加水煎服,每日3次。也可直接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後代茶飲。
功效:
適用於秋季燥熱上火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不眠、尿黃便秘、胃熱嘔吐、咽喉干痛、牙齦出血等症。糖尿病咽干煩渴,慢性支氣管炎出現乾咳無痰時,選服本方也有一定效果。虛寒腹瀉及風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太子參百合煲肉潤肺養胃
食材:
太子參60克、百合30克、羅漢果半個、瘦豬肉500克。
做法:
上藥洗凈後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煲約2小時,肉熟爛後適量加鹽,喝湯吃肉。
功效:
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急慢性咽喉炎、貧血、失眠、乾眼症、便秘等患者服用本方,可收穫一定效果。
對氣虛肺燥引起的咳喘氣短、口乾渴飲等症也有一定療效。要注意的是,感冒、痰多或體質偏寒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