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台《目送》
暑期即將結束,一年一度各式各樣的夏令營也都將或正在結束。當回想夏令營到底帶著孩子什麼的時候,為人父母的我們,不要忘記思考一番:我們接送孩子參加夏令營之後,自己得到了怎樣的成長或啟發?
▋11歲兒子制定的“父母行為法典”
兒子Ben11歲時專門制定了一套明確的父母行為法典,供我們在他參加夏令營期間遵循。
比如,我們可以在家向他道別,但只要我們去了營地,那麼,嚴格禁止對他表現出關心、幫他整理床鋪、替他收拾東西或者提前跟他的夥伴們混臉熟;我們可以在登記處附近晃晃、可以看他們檢查他身上有沒有蝨子、可以幫他把行李搬進房子去,還可以跟他的指導老師握握手,但我們的監護權也就僅止於此了。
他希望我們說再見,然後離開。
美國學校從6月中旬開始要放將近三個月的暑假,這讓各種形式和規模的野外觀察營非常流行,從三月份入春開始,各種夏令營的廣告就鋪天蓋地地送出來,隨便走到哪兒,圖書館、超市外的免費雜志欄、學校……到處都是。
家長們一直非常支持讓孩子走進大自然,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對自然界的親密感,嬌氣、浮躁,其中也包括我和我丈夫。
我丈夫為Ben的要求吃了一驚,不過我沒有。我完全理解他對獨立的渴望。我小時候也去露營,當時我雖然十分崇拜自己的父母,卻也同樣期待在離家那段燦爛的夏日時光裡尋獲獨立自主。當時我自然也想念父母,但沒有他們陪伴的時候,我通過了游泳測試、學會了潛水、第一次步行了 5 公裡、在黑漆漆的森林裡獨自度過了三個晚上。
Ben渴望看見我們從他身邊離開,這標志著“強大”——我們之間的紐帶增強了,他的自我意識也增強了。
▋8件父母再急也不能代勞的事
據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童年需要一個終點,而培養孩子獨立、培養孩子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讓他們離開家長安全的懷抱,自主追求高一級的冒險和挑戰,則是家長的職責。
在《思鄉與快樂:離開父母的時日如何幫助兒童成長》一書中,湯普森寫道:歸根到底,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替孩子去做,無論我們多麼想幫他們。為了圓滿地完成任務,為了健全地成長,孩子們必須靠自己去做,並且通常要離開父母身邊,有時候是離開一夜,有時候則是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緊接著他列舉了八件家長再怎麼心急如焚都不能幫孩子做的事情:
1、我們無法讓孩子開心起來;
2、我們無法給予孩子高度的自尊心;
3、我們無法替孩子建立友誼,也無法對他們的交際進行微觀管理;
4、我們無法成功地兼任孩子的代理人、經理人和教練員;
5、我們無法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而依照他們的意願創造出“第二家庭”。
6、我們做父母的無法與孩子對網路、數碼產品以及社交媒體領域的痴迷匹敵,也無法對這份痴迷加以限制,這點越來越明顯了。
7、我們無法保證孩子絕對安全,但我們可以竭盡全力讓他們自己注意。
8、我們無法替孩子完成獨立。
湯普森的發展裡程碑列表——每一個孩子成長路上都會有的決定性的、必不可少的裡程碑——列出了我們的孩子必須獨自走過的道路。家長們相信自己可以用有機纖維、無過敏的麻繩和滿腔愛意搭起橋梁,橫跨那些讓人難受的溝壑,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拋開我們做家長的一切的擔心,這些溝壑並不幽深,不會潛伏著惡龍和怪物,而只是一塊充滿冒險和刺激的奇域,註定帶給你難以言說的成就。倘若我們允許孩子憑一己之力向那些未知的領域進發,他們一定會到達那裡並且返回,等他們回到我們身邊、准備給我們講述冒險故事的時候,他們就成為了更加完滿、更具才幹的人。
▋父母的職責是,目送孩子遠去
所以,在我送兒子去參加露營的時候,我們不必再復習他定下的守則。他知道,我會記住並且尊重他的意願。我們停了車,他們檢查他身上有沒有蝨子,我見了他的指導老師。別的家長們走向營地去為孩子鋪床,指點孩子把手電和額外的防曬霜放在哪裡;而我揮揮手道了聲再見,安靜地離開。
歸根到底,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替孩子去做,無論我們多麼想幫他們。為了圓滿地完成任務,為了健全地成長,孩子們必須靠自己去做,並且通常要離開父母身邊,有時候是離開一夜,有時候則是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
走回車子的路上,我的小兒子把手放在我手心裡。
“我明年也想去露營。”他說。
“真的?”我腦海中浮現出他在這些人高馬大的少年中間跑來跑去的畫面。
“真的呀,”他點點頭,“我覺得明年我就夠大了。”
這樣說著,他放開了我的手,跑去路邊撿他看中的一堆松針葉。我看著他試圖將兩大把松針塞進口袋,就意識到,等到明年,他也差不多跟他哥哥第一次去露營的時候一樣大了。
所以呢,要是我做得好,明年他沒准兒就夠大了,然後我會再經歷一遍:和孩子說再見,然後離開。聽起來有些傷感,但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