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間,不要光忙著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和孩子聊聊天,關注其當下階段心理的成長,是非常有必要——雖然“收藏”暫時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參加的比賽太多了,贏了還好,輸了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每個孩子都會有自信心受挫甚至崩塌的時候,怎麼幫孩子重建自信呢?這是每個父母都得解決的大命題,實際上是有章可循,或者說是一門“技術活”。
▋“沒關系”,是一句沒營養的安慰
兒子剛上學的時候,被老師評價為“自信心爆棚”的孩子。不管別人比他強多少,他總能想盡各種辦法,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把別人給比下去,為此,他沒少受老師打壓。可是他依然沒心沒肺,贏了輸了、考得好與不好,從來不往心裡去,轉眼就忘了。
但一次運動會之後,我發現,不知不覺中,他學會在乎了。
那是一次接力賽,因為比他跑得快的同學太多,他很快就被淘汰了,當時他還報了另外兩個項目,但報名時沒和老師溝通好,導致老師沒注意到,最後也沒參加成。
照他以前的作風,這種事他肯定第二天就拋到腦後了,根本沒工夫傷心難受。可是這一次,運動會當天我跟他一起在看台上當觀眾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出他心情非常糟糕。
後來,我給他買了個小日記本,讓他把自己的不開心寫下來,也算幫他找了個發洩的出口。還記得他憤憤不平地在本子上寫了大半頁,還配了個火山爆發的圖。
我想,這個挫折或多或少對他產生了一些影響。放假前,兒子有一次放學回家和我說,他們班那天評選各種“先進”稱號,但是在評選之前,發生了一件“小事”——
老師問了個問題:有沒有誰覺得自己什麼也評不上的?
他舉手了。但他不知道,自己舉手到底對不對。
其實,除了像分豬肉一樣分到的“閱讀之星”的稱號以外,他從來也沒評上過什麼獎,我們也從來沒有談論過評優這種事,更不用說評不上就會挨批評了。“舉手到底對不對”——根本不是在揣摩我會不會批評他,而是,他對自己突然失去了把握,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無是處。
我知道,簡單說一句“沒關系”已經安慰不了他了,甚至可能讓他覺得,我不了解他的處境才會如此輕描淡寫。他希望我給他一個評價,他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的。
▋“你覺得你自己是怎樣的人呢?”
於是我問他,“為什麼覺得自己那麼差呢?是因為這學期被老師批評太多了,還是自己真的覺得自己很差?”
聽到這個問題,他皺了皺眉,目光轉向別處,支支吾吾半天也說不清楚。
我接著跟他說,“老師批評你,那是老師對你做出的評價,你對自己有沒有做出評價呢?還是說老師認為你不好,你就覺得自己不好,老師覺得你好,你就覺得自己好呢?”
他扭頭看著我,一副為難的表情。我明白這個繞口令一樣的問題又顯深奧了,可是也必須要硬著頭皮解釋到底才行。
我說,“數學老師可能不怎麼喜歡你,可是英語老師很喜歡你,不是嗎?”
他點點頭。
“那麼兩個老師對你的評價不一樣,你到底覺得哪個老師對呢?”我再問。
他又蒙了。
我繼續說教,“一個人除了被別人評價,最重要是自己要給自己一個評價,別人說什麼,都不如自己的自我認識重要。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以後,就不會太被別人的評價干擾動搖了。”
他懵懵懂懂地點點頭。
“你能不能說說你覺得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呢?”我問他。
這個問題聽起來簡單多了,他放鬆下來,說了一些自己的優點,比如樂於助人之類的,然後又說了一些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比如覺得自己脾氣有時候不好,成績也不夠理想……關於成績,我們從來沒有強調過什麼,只是說只要努力了,考多少分都行。沒想到他的“上進心”終於在此刻覺醒了,讓我有些小意外。
我接著問他,“既然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有沒有想著去做出改變,比如有沒有找到自己可以學習的榜樣?”
他想了想說,“XXX同學挺好的,脾氣又好,學習又好。”
我說,“這不就簡單了,你就以他為榜樣,提高自己,把自己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就行了!”
說到這裡,好像並沒有直接回答他一開始想知道的自己舉手那件事到底是對是錯的問題,可是那都不重要了。
▋探尋“我是誰”的過程太痛苦了,但必要
我只想讓他明白,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每天都會面臨來自別人的評價,我們既不能完全視而不見,又不能被此控制,所以最重要的是自省,自己對自己做出合理正確的評價。
然而,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人,這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回答,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找到答案,就只能一直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中,被別人的一句兩句話而左右而牽制。
探尋“我是誰”的過程肯定不是輕松愉悅的,因為自省本身就是會帶來壓力的一件事情,它讓人少了任性的借口,它也會促使一個人不斷地做出改變,而任何改變都是多多少少會帶來痛苦的。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願意跟他探討這個自我評價的問題。看到他開始介意別人的看法,我感到欣喜,因為這說明他在成長;但是,不管這個過程有多辛苦,我還是更希望他自己能夠找到“我是誰”的答案,一個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的答案,因為,那才是真正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