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寫的《優秀的綿羊》,大意是反思常春藤精英教育下,孩子們有自卑、沮喪、焦慮、自殘、甚至自殺傾向等等“富貴病”,說了很多,其中,他給年輕人提了一個建議——多讀 “文學與藝術”方面的書籍,可以幫助自己思考與反省,了解人生意義。
我非常贊同。因為職業關系,我接觸到不少出版社,也經常給小學和中學的孩子推薦書,即便其中有不少科學類的書籍,我也多會選擇帶有人文色彩的。今天,再為這個暑假,想要靜下心讀讀好書的孩子,分年齡段詳細推薦14本。
▋一、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的:
1、《院子裡的怪蛋》:每個人童年心中的那個夢
小時候,我有幾本十分珍愛的少年小說,《恐龍蛋》是其中一本。
記得童年時閱讀這本書,我一度以為書中所寫的是真實故事,因為無論是人物的設定、說話的語氣、還有恐龍生長的過程……樣樣都唯妙唯肖,栩栩如生!我無數次幻想自己是書中的譚啾啾,假想著自己要是可以豢養一隻龐然大物,牽著牠去散步,不知道是什麼情景?
每次閱讀時,我都會跟著書中主人翁的心情時而開心、時而焦急,時而期待、時而緊張。後來,劇情急轉直下、鬧上新聞,更加高潮迭起。這本書在六十年後的今天看來,仍是一樣的精采、一樣的吸引人心!如果說,每個人童年心中都有一個夢,無疑的,我的夢就是《院子裡的怪蛋》。
2、《我是一隻狐狸狗》:另類視角看生活
林良的《小太陽》是我小時候最珍愛的一本書,因為看得太入迷的緣故,連寫功課時也不停地偷看,以至於曾經換得老爸一頓“撕書訓誡”!而這本《我是一隻狐狸狗》,就是林良爺爺寫給小朋友看的兒童版《小太陽》喔!
這個敘述者“狐狸狗”,如果是林良迷,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他們家的“斯諾”!從狐狸狗的眼中看到的小太陽一家人,到底有些什麼好玩的事呢?透過林良爺爺的生花妙筆,保證精彩可期!
3、《詩魂》:東方奇幻小說
以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唐詩”為題材,這是一本融合古典與現代,集冒險、武俠、神怪於一身的東方奇幻小說!
以豐富的想像力,將一首首的唐詩,像電影畫面一樣的描述出來,並安排了奇幻故事,讓主角穿梭其中。透過小說情節,《江雪》、《楓橋夜泊》等耳熟能詳的唐詩,不但容易記誦,而且還有謎題隱藏在詩作之中, 讓小讀者能夠跟著主角,一同推理、解謎。難怪女兒說:“看《詩魂》,順便可以復習一下以前背過的詩!”
4、《媽媽使用說明書》:要對媽媽有同理心
書中主人翁寫的一篇作文“我的媽媽”,大受老師贊美。但作文裡寫的都是媽媽的缺點、以及對媽媽的抱怨,所以主人翁不敢把這篇文章拿給媽媽看,只好請爸爸幫忙簽名寫感言。結果,爸爸卻說:“你明知道媽媽是這種個性, 怎麼還天天挨罵!”這讓主人翁有了一個好主意,不管是計算機還是電視,一旦使用方法錯誤,就開不了機, 媽媽也是一樣啊!他要寫一本《媽媽使用說明書》!
他一邊觀察媽媽,一邊偷偷寫這本《媽媽使用說明書》,越來越發現,媽媽不只是那個每天嘮叨、脾氣很壞、動不動就罵人的媽媽,也是一個工作認真、聰明體貼、關心家人的媽媽……這本可愛的童書得到日本多項獎座,孩子看了這本書之後,或多或少會對媽媽有“同理心”!
▋二、適合小學高年級、初中生閱讀的:
5、《口琴使者》:看得到的奇妙聽覺
三段故事、三位主角,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最艱難的時刻,都是靠著一把因緣際會得來的口琴,得到勇氣; 在最緊張的時刻,振作起來、堅持到底,因而讓事情有了轉機。口琴悠揚的樂聲,不但傳遞了希望,也傳遞了愛;更感動了周遭的人,讓一切變得順利起來。
聽覺,是很不容易用文字描繪的一種感官。然而,閱讀這本《口琴使者》,卻彷佛親耳聽到口琴聲在耳邊飛舞。而且它的翻譯優美、文字洗煉,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甚至大人,都適合欣賞,我們家女兒、先生,都很快地就看完了,並且都覺得很精彩。
再加上三段故事都發生在國際重大歷史事件時刻,閱讀之後,彷佛也體驗到當時的國際情勢,對於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好的課外讀本!
6、《印地安人的麂皮靴》:適合有細膩情感的女生讀
這本書是我在醫院陪病的時候看完的。說實話,它並不是一本一開始就引人入勝的小說。因為“布線”太多,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故事從13歲的女主角莎拉曼嘉的母親莫名離家,她跟著爺爺奶奶踏上尋母旅程開始,中間穿插她的好友菲比家中開始收到奇怪的信件、附近出現奇怪的男孩,接著,菲比的母親也失蹤了……結局實在太出人意料,不但充滿驚奇,而且令人深深的感動,蕩氣回腸。
這是一本紐伯瑞金獎的好書,很適合有細膩情感的女生閱讀。當母親的看了,一定也會深深動容的!
7、《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深入淺出的歷史講述手法
最近我遇到好幾位家長不約而同地問我:“我的孩子很喜歡看歷史,有沒有適合孩子看的歷史書 ?沒錯,現在市面上的歷史書籍,有的太淺太搞笑或是太零碎,有的又太深。”
所以我跟大家推薦“小樹文化”的這一系列:《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史》、《給中小學生讀的世界地理》、《給中小學生讀的藝術史》。希利爾校長的寫作手法深入淺出,既按照了大綱脈絡,又鋪陳了重要歷史觀點,並以故事的方式生動呈現。我兒子看了之後很喜歡,因此我把它拿來當作給就讀體制外中學的兒女們的歷史讀本之一,也在此推薦給大家!
8、《吹口哨的孩子王》:剖開成長的系列煩惱
這是一本文字淺顯的日本翻譯小說,作者重松清是日本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他藉由敘述者小剛,回憶起小學四年級所經歷的學校生活。主角真琴一出場,便以不凡的身手見義勇為,打跑欺負低年級同學的壞蛋。
特立獨行的她,不但打扮特別,性格也非常直率,甫轉學便公開宣布:“我的夢想是成為這所學校的孩子王。”接下來她果然改變了這個班級的陳痾:霸凌、小圈圈、膽怯與謊言……並且展現了她樂於助人的領導風范。
作者很擅長揣摩少年的心性,將初戀的羞怯、分離的傷感、人前好強人後脆弱的性格……以及許多說不出口的復雜情緒,都刻畫得真實自然。
▋三、適合初中、高中生閱讀的:
9、《致命廚娘》:一場不公平的人權審判
念過初中生物、健康教育的人,大概都聽過“傷寒瑪麗”——一個廚藝精湛的外籍移民,她的身體很健康,卻一直攜帶傷寒病菌,是第一位被發現的“健康帶原者”,雖然對人類傳染病學做出了莫大貢獻,卻遭遇終身監禁,因為當時的媒體普遍認為她有非常可怕的傳染性……
這本書非常有意思!除了讓我們知道流行病學的演進之外,更探討了我們一向掛在嘴中,卻在危機降臨時就極容易忘記的”人權”。
我跟兒子看完這本書之後,有一場討論:
“傷寒瑪麗好可憐……你覺得她該被終身監禁嗎?”我問。
“那當然啊!不然很多人會被她傳染致死!”兒子一副理所當然地回答。
“那麼,如果今天倒黴的帶原人是你呢?如果你只能靠煮飯謀生,而且你根本沒生過病呢?”
“………..”
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好好的想一想。
10、《奧黛莉的青春狂喜劇》:沉迷游戲、校園霸凌的那些事兒
我選這本書的原因不是因為裡面甜蜜的愛情故事(雖然它確實很“少女情懷”),而是因為裡面探討了兩個青少年常見的問題:沉迷游戲和校園欺凌。我們可以很完整地看到霸凌後受創的心靈、以及緩慢重建的過程,這是一般書籍比較少去著墨的。作者很擅長細膩描繪隱藏在言語與表情之下的心靈,幽默又令人感同身受。
另一個議題則是“沉迷游戲”。奧黛莉的媽媽與哥哥為了這個相互對抗,簡直就像是每個現代家庭的翻版!氣壞了的媽媽把計算機從窗外丟下去的那一幕,真是太深獲我心了!——哈哈,這幕經典畫面我家也曾發生過!只是我想很多媽媽不敢這樣管兒子,深怕破壞親子關系吧!?
最後當奧黛莉逐漸痊癒、褪去眼鏡,我們才終於由她眼中看到那“瘋狂恐怖的媽媽”,其實是多麼深愛的她的孩子!她的付出、她的一片苦心,盡在不言中。
11、《嗩吶煙塵三部曲》:彷彿一部中國現代史
上個月我去墾丁時,即將升高一的女兒將書拿去看,書頁一翻開便欲罷不能,在接下來的四天三夜旅行途中,她一口氣將之讀完,並且不停地說:“媽媽,這是個大時代的故事,真的非常好看!”於是,回家之後,便換我廢寢忘食地閱讀。
沈寧這三本厚厚的《嗩吶煙塵三部曲》,讓我想起了我初中時讀的《寒夜三部曲》。同樣是大時代的故事,雖然一在中國大陸,一在台灣,不過同樣氣勢滂礴、同樣讓人身歷其境,同樣寫盡時代兒女的悲苦與成長。
小說中的很多角色都是我們歷史課本中的重量級人物:王雲五、胡適、陳獨秀、汪精衛、杜月笙、周恩來………陶琴熏的一生與命運搏鬥,1949年因一念之差留在大陸,與親人分隔兩地。全書讀來彷佛一部中國現代史,不勝唏噓!
12、《梅岡城故事》+《守望者》:美國高中必讀書
還記得我國中讀《梅岡城故事》時,是偷拿了當時正在念大學的阿姨的床頭書。老實說,因為年代太過久遠,我其實記不太得全書的劇情細節了,但是我永遠記得這本書引人入勝,我不但熬夜一口氣讀完,之後那種深深的、心靈的震撼,至今難以忘懷。
《梅岡城故事》是美國高中指定必讀的經典作品。這部探討種族歧見、人性晦暗的懸疑小說,獲獎無數,知名度極;然而其作者哈波·李深藏保險箱內的手稿《守望者》完成於《梅岡城故事》之前,卻在《梅岡城故事》問世後五十年才獲出版。
▋四、適合親子共讀
13、《我不想坐在椅子上》:理解與眾不同的“怪人”
看到這本繪本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啊!可以拿來跟作文班的孩子們討論”。對於一個看到椅子,卻不想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大人有什麼看法?對於一個被大家嘲笑,坐不住的孩子,同學有什麼看法?
常常,我的班上會有幾個活潑可愛、天馬行空、坐不住的孩子成為“全民公敵”,這總是讓我覺得很難過。這世界上需要不同的人,尤其是需要一些不同想法、不同做法、堅持與眾不同的“怪人”。為什麼?
這本書,就是討論一個在椅子上表演特技的“怪人”。他為什麼不要坐在椅子上?他為什麼要到處去旅行?為什麼他最後終於坐下來了?不妨好好想一想喔!
14、《孩子說,來對了非洲》:一個真實的家庭教育故事
兩個小孩都一起轉到非洲的學校去讀書!哇,這真的是太酷了!這個超級酷媽是個韓國人,在廣播節目擔任製作人,先生是導演,兩個兒子一個12歲,一個7歲。
在升學主義至上的韓國,她也是(和我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媽媽,沒讓孩子補習、不想依照別人追求的目標來養育孩子。她說:“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身的珍貴,並且搞清楚要在社上要當個什麼樣的人。” “真正明白如何愛自己,比得到好成績更重要。”
因此,她帶著孩子每周去老人院當義工,帶孩子露營、爬山。甚至曾帶著孩子一起在土耳其、敘利亞旅行一個月;為了能讓兒子在上中學前,能有一個不同的體驗,於是,她決定,帶著孩子去非洲。
對一般人“生活在非洲”的疑問:治安、衛生條件、生活水平好嗎?有學校可以念嗎?要准備些什麼?吃飯習慣嗎?…….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然而,我認為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對生命的體悟。
讀到後面,作者有一段輕描淡寫的話,讓我很感動:“我告訴自己,至少在非洲的時候不要過得太奢侈,這麼做的原因,與其說是省錢,不如應該說是因為愧疚——毫不多想就爽快的花這筆錢,令我覺得很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