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小朋友,不遵守幼兒園的規則,怎麼辦才好?

上廁所時,老師讓每個小朋友扶著前面小朋友的肩膀,排成長龍,排隊去廁所,他不扶,脫隊。吃飯時,老師給每人發了杯子和碗,杯子裝牛奶,碗裝麵包,他非要在碗裡裝牛奶,勸了不聽。還有很多類似的不配合老師的行為,不勝枚舉。他3歲,我是他爸,我現在的想法是:是否遵守規則不能恆量一個兒童是好是壞,我兒子就是喜歡不喜歡排長龍去廁所(事實上,每個人有自己尿尿的時間,誰想尿了去廁所就行了,為什麼要有個統一時間排隊去廁所這事本身就不一定對?),我兒子就是喜歡用碗喝牛奶,這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你用杯喝奶,我用碗喝奶,各有各的活法,但問題就在於是在公眾場合,打破規則的人肯定是不被老師接受的,他們喜歡規規則距距的學生,便於統一管理。我能明顯的感受到,幼兒園老師並不喜歡我兒子這樣的學生。他們喜歡那種乖乖的。這個學校是我們當地(縣級市)最貴的幼兒園,我暫時不考慮其它幼兒園。但是我兒子才3歲,怎樣才能教會他融入群體遵守規則?

自由和紀律的分界線,平衡點。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對此有過思考。讀書時,讀者各式各樣的教育理論,看著瑞吉歐蒙台梭利的教育案例,憧憬著愛與自由巴學園的美好場景,心裡特別美,覺得自己一定會是個好老師。然而剛工作時,現實了我當頭一棒,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當時思考的首要問題就是:自由和紀律的分界線在哪裡。

經過一年多的思考,有這麼一個思考結果讓我釋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1,成人幼兒比例不同。家長一對一,最多一對三,而普通幼兒園老師一對二十幾,甚至三十幾。一個人帶兩個小朋友和一個人帶二十個小朋友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我帶一兩個孩子,我可以做到和孩子百分百的共鳴,完全能夠理解孩子獨特的思維,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鼓勵和拓展,保證孩子的自由,而帶二十個孩子,那就要用到“班級管理”,才能保證整個班級日常活動的順利展開,照顧絕大多數孩子的發展。如何管理,就要看老師的水平,但是無論如何,管理即意味著壓制一部分自由的天性。

2.家長與老師角色不同。如果家長帶過別人家的孩子,那家長應該有體會,面對別人家孩子時,說輕了沒用,說重了怕別人家長有意見,萬一有個磕碰無法像別人家長交代。。幼兒園老師帶的可都是別人家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但是孩子必須教育好,。家長自己帶孩子,孩子磕碰了,家長心疼孩子,惱怒自己;老師帶孩子,磕碰了,家長的反應可就五花八門了,有的家長體諒老師,有的家長質問老師,有的家長要求賠償,,,,,幼兒園老師有一個共識:幼兒安全大於一切,孩子安全出問題,其他工作再出色,老師成績都為負。所以,孩子在幼兒園要守紀律遵秩序。

3.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職責不同。兩者可以互為補充。傳統上,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將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的過程。說人話就是,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就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這是學校教育自身性質決定的,學校教育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您想要自己的孩子追求自我,展示個性,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那家庭教育的重要就出來了,家長高度在哪裡,就能為孩子提供怎樣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為真實的自己。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這是我們的希望。

老婆幼教的,這種事情聽了很多。

簡單的說,題主,錯的不是你,更不是孩子,而是世界。現在的幼教行業充斥著大量不合格的老師,不尊重幼兒發展規律的活動設計。問題是,該怎麼辦。

有一個答主說讓你孩子怕老師,千萬不要怎麼做,方便的麻煩點反對。因為小孩在幼兒園的體驗,起最重要影響的是師生關系:孩子信任老師,老師關心孩子。有了這個前提,老師說的話,孩子聽得進去;孩子有需求,老師願意想辦法去解決。

給題主的建議也是一樣,可以圍繞著這個大前提去解決。

1. 幼兒園的有些操作是合理的,有助於3歲的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不妨將一部分行為也在家裡採用。比如說,杯子當然是拿來喝牛奶的,那就給孩子准備一個專用的小杯子(他喜歡的的造型風格那種),告訴他以後只要是水一樣的東西(果汁、牛奶等),都用杯子。採用正向激勵的方式去鼓勵孩子形成習慣。

2.關於如廁訓練,幼兒園的做法絕對有問題。幼兒是無法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膀胱肌肉的(起碼3歲兒童裡,會有一部分是無法完美做到的)。這點,可以查找資料,跟園長反應,增加如廁時間段。同時也體諒老師,給小孩換尿布這種事,沒有經驗,確實會很煩躁。答主可以想像一下你處理十幾個孩子的把屎把尿,時不時來一個拉褲子上的……

3. 2中,臨時可以嘗試處理的方式是做一下軟性的如廁訓練。去學校前、睡前等有規律的時間,鼓勵孩子如廁。做不到的話,也不要勉強,個人會說“不做的話,待會沒那麼方便啦”,提前打預防針。

4. 舉個反例2中,如果孩子怕老師。真的有如廁需求了,就不會找老師。最後拉褲子上,結果更麻煩。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和老師存在信任關系。

5. 私下聯系老師。提前到學校跟老師閒聊,請吃飯(我不排斥送紅包,會考慮夾在過節小禮物裡面),寫賀卡等方式,及時跟老師溝通。老師也是人,體驗到被家長尊重,在職業中獲得幸福感,是保障孩子校園體驗的前提。

6. 繪本教育。不妨定時給小孩讀故事,有很多涉及集體規則、沖突處理、情緒管理的故事。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不一定是純粹為了作惡,而是不知道如何處理。通過繪本或者游戲等方式建立模範行為准則,有助於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

7. 樹立規則:家長需要擺明自己的立場。最忌諱的是讓孩子夾在兩套規則之下,同樣的事情,在家裡可以做,在學校卻不行。這種情況下,孩子只會不停的犯錯、試探身邊人的底線,從而合理化解釋並理解世界的規則。同樣的也發生在父親、母親兩個人身上,在媽媽面前可以做,爸爸面前不能做,爸媽同時在場,小孩就暈了。題主不妨羅列一下幼兒園的規則,看哪些可以接受的,家裡不妨配合;無法接受的,跟小孩說清楚,家裡這樣沒問題,但是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卻不行。後者肯定需要時間。

8. 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孩子的行為大部分都是模仿成人習得的。從字裡行間來看,題主對老師有些不屑,不知這種不屑是否也傳遞給了孩子。也可以大膽猜測,題主本身就是一個不墨守成規的人。說實話,我也是。但是如果孩子因為模仿我而在學校有了不好的體驗,我作為家長又沒有能力為他提供更好的選擇,我會願意改變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只是家長輸出孩子接受,家長也是不停學習改變的。

非常抱歉不能給出更具體的建議如何讓孩子融入集體。不同的孩子肯定不一樣。但大前提必須是孩子能在學校和信任身邊的同學和老師。

未來社會,孩子最重要的一種心理品質就是「相處」。跟這個不可控的世界相處。對孩子來說,他需要接受這個世界根本沒有統一的規則來支配。不論跟別人相處,跟技術相處,跟風險相處,跟不確定性相處,但本質上是都是跟我無法掌控的世界相處。

在一個集體主義的文化下,強調規則,而不是個體化的差異。「你」喜歡用杯子還是用碗喝牛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呢?是大家都用杯子。——不管你是小明還是小紅,喝牛奶就用杯子。但是,在未來社會,這樣普適性的規則將越來越少,大多事情都不具備唯一確定性,擺脫自戀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一個孩子盡早接受這種觀念,他才能更容易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我們不太重視個體的感受。你對餅干有感覺,that means nothing,不重要,反正我告訴你餅干不好,這就是規則!你喜不喜歡,都要遵守這個規則。在一個集體主義的文化下,這種思維方式尤其盛行。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這樣教孩子的?爸爸我不想起床。不行寶貝兒,你必須起床。我不想上學。你必須上學。為什麼必須上學?因為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上學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

這種方法很管用。但是越往以後,「必須」這個詞對人的震懾力就會越小。孩子會問:為什麼必須?那我不上學,你能拿我怎麼樣?在座有朋友當老師的話就會知道,現在有種心理問題叫「厭學」,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了。孩子就是不來學校了。二十年前也有這種情況,但是第一比較少,第二,基本還鎮得住。那個時候叫「逃學」,逃學是要處分的,處分還是可以嚇到學生。老師去游戲廳抓那些逃學的學生,學生嚇得抱頭鼠竄,他很皮,但他知道自己錯了。今天的話他不來就不來了,你問他為什麼不上學,他說我不想上了,我覺得上學沒意思。你處分我?來吧,處分吧,我學都不上了,還在乎處分?

——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那些結論性的東西,規則性的東西,在未來社會,越來越沒什麼用了。你說現在還有什麼東西是普適性的,人人都必須遵守?越來越少,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如果不能接受這一點,這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就會遭受很大的挫敗。表現出來就是他沒法應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他會抱怨:「怎麼會有這種人啊?怎麼可以那樣做?」在這些抱怨的背後,他的焦點是那個規則,而不是對方這個人。只能通過規則去要求這個人,一旦這個規則被打破了,他就只能一直抱怨,但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在以前,你用規則要求別人就夠了,「你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呢」這句話是很有份量的。可是現在已經變了。

一個東西好吃,是這個東西好吃嗎?不是的。是「我」覺得它好吃。你呢,你覺得它好吃嗎?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你和我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是你和我的差異,是我們的關系。一個孩子盡早接受這種教育,他就會更容易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可是這不容易,一旦承認了我們不一樣,就沒有什麼東西是唯一確定的了,我就是可以有我自己的想法,跟爸爸你的想法不一樣。這要求我們父母有很好的靈活性,你首先要學會怎麼跟不一樣的想法打交道,而不是靠你身為父母的權威性,去簡單鎮壓他。

用一句話概括:別人跟我想的不一樣。我認為是這樣,別人認為不是這樣。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它就是不一樣。這句話,很簡單,但是真正接受這句話,很難。

這個事情,我可以說,今天百分之八十的人還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這個問題會在十年以後,甚至可能五年以後浮現出來,會越來越凸顯。

當然了,在今天,有人仍然可以說:「費那個事幹嘛?哪有那麼多不一樣?你一巴掌打過去他不就一樣了嗎!」這是最簡單的方法,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都沒必要放棄這種最簡單的方法。問題是時代在發展,你不變,世界在變。就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會遇到「怎麼可以有這樣的人呢」那種難題。你如果想讓孩子早一點面對這一點,你就要早一點改變你跟他相處的方式。

如果再說深一點,這其實是一個放棄自戀的過程。我不再具有掌控感了,在我們的世界裡,甚至是我們的家庭裡,我不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我的感受很重要,但它替代不了你的感受。誰願意打破這樣的自戀呢?

但是未來的孩子必然要打破這種自戀,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為什麼?因為世界很大,而個人的力量會越來越渺小。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失控。你掌控不了世界啊,你甚至都掌控不了自己。堂吉訶德沒有辦法跟風車對抗,你的規則也限制不了整個世界。你認為對的東西,必然不是唯一的。

但這是對的。失去控制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不斷失控。這方面有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比如皮亞傑的認識發生論,它研究我們把腦子裡主觀的概念轉變為客體存在的過程,也就是失控的過程。小嬰兒覺得我只要一哭,全世界都要來滿足我。我只要閉上眼睛,全世界就不存在了。但是他長大幾歲就會發現,世界有世界的規律,我腦子裡的東西只是在我腦子裡而已。這方面要講起來,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簡單說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變得越來越失控的過程,有越來越多的東西獨立於「我」之外,不以「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越來越渺小了

但這個渺小不是壞事。因為你先承認了客觀上的渺小,才可以發展出跟更大世界相處的辦法。就像一個人騎在大象的背上,他可以跟大象和諧相處,帶自己去想去的地方。但他不會認為自己可以「掌控」這頭大象。他的力量跟大象相比太懸殊,如果他們較勁,他一點勝算都沒有。那他靠的是什麼呢?是發展跟這頭大象的「關系」,是跟一個不在控制范圍內的野獸如何「相處」。

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可以靠蠻力控制什麼東西的話,他是在自戀的幻想當中自嗨,在今天這個時代是這樣,更不用說在未來。你早一點打破這個自戀,承認失控,承認我們跟世界的關系,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點,這樣有助於我們早一點學會跟那些控制不了的東西相處。就像一個在海上沖浪的人,他不能靠蠻力搞定風浪,但可以學會享受風浪。他知道,風浪是必然存在的。

未來社會,最重要的一種心理品質就是「相處」。跟別人相處,跟技術相處,跟風險相處,跟不確定性相處,但本質上是跟我所無法控制的世界相處。對孩子來說,他需要接受這個世界根本沒有統一的規則來支配,對爸爸來說更慘,他要接受這個家庭也沒有統一的規則支配了。

其實,我覺得你們上的幼兒園還不夠貴。

真貴的幼兒園,上廁所不用排隊,隨時舉手,老師會停下手中的事馬上帶去廁所,實在走不開的,由另一個老師帶。真貴的幼兒園,用碗喝牛奶不會被視為逆反,只當做正常,和上課時在教室裡散步比起來不算事。真貴的幼兒園能做到這些,是因為它真貴。因為貴,它請得起高學歷高素質的幼師,懂幼兒心理,對孩子的生理需要有求必應;因為貴,一個班才十幾二十個孩子,配三個老師,還常有巡查老師;因為貴,教室裡有專設的公共廁所和寢室,專設的兒童餐廳,孩子們只需要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不用排長隊由老師集中帶領。

雖然給孩子報了當地最貴的幼兒園,但是沒享受到你心目中的優質教育,那不是你的錯,更不是孩子的錯。在不守規則方面,受過良好專業訓練的老師都知道,3歲幼兒處在建立規則的初期。初期什麼意思?就是不知道、聽不懂、不理解的階段。先是不知道,然後知道但聽不懂,再是聽懂了不理解,這是嬰兒時期向幼兒時期轉變的特殊階段。別的孩子懂,不能證明每個3歲幼兒都懂,甚至全班其他孩子都懂,也不能證明你家孩子懂。沒有哪個好的幼教會一刀切要求所有孩子做到同樣的事,凡是一刀切要求所有孩子做到的老師都不是好老師。

題主,你孩子很正常,孩子的行為是你家的教育在幼兒園的延續。我假設一下:因為天性自由,在家裡也沒有過多約束孩子,你們家長的教育觀念決定了孩子在集體遵守規則方面表現一般。從你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你對統一有抵觸,你的態度作用到孩子身上,會正確化他對自己的認知,加劇與集體的不容。

問題是你又不能給孩子換真正優質的教育資源,只能在相對優質的資源裡尋找解決方案。建議直接約談老師,溝通幾點,一是你們不會縱容孩子和老師對著干;二是孩子才3歲,對集體沒有概念,相信再長大點兒會改進;三是希望家園配合,老師多幫幫孩子。注意,約談不要送禮,工作內容通過工作關系解決,雙方都清爽。另外還有一點和老師搞好關系的個人經驗,就是時不時晚點兒去接孩子,能和老師多聊幾句。從來不打交道和見不到面的家長,是很難讓人產生好感的。

再回到孩子的教育。關於集體、他人、規則的繪本給孩子讀讀,繪本 @王謙悅 她是這方面的專業書評人,也是一位男孩的媽媽,很有經驗。

每天放學回家後除了問孩子今天過得開不開心外,還要問他做了哪些聽指令的事。注意,是聽指令,不是聽話,指令是中性詞,以後上學、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聽指令的時候。聽老師的指令,而不是聽老師的話。如果之前將其他孩子服從要求視為乖乖仔沒個性的,家長先刷新下觀念。孩子做到了當天聽指令就獎勵,也可以設成積累制,每天得一顆,攢多少顆換玩具。

剛上幼兒園是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轉變的開始,每個集體的要求不同,在沒得選的時候,除了自己改變適應集體外,也不要放棄和老師交涉。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堅持認為自己一定對的本身就是錯的。

一線幼師一枚,北京某市級示範園。

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用不用“掰”?我也很迷惑,說幾個我自己班上的例子,歡迎討論。

小班初期,班裡有ABCD四個小孩,稜角分明,非常個性。

A,每天中午不睡覺,哭喊著說:想爸爸,想媽媽,想姥姥,想姥爺......家裡的人輪番想,n多遍.....每天下午精神萎靡,雙眼紅腫,嘴唇血紅。

班長是個年輕小姑娘,迫於種種壓力,採用強制手段(沒體罰,只是整個午睡時間坐他旁邊,不讓起身),兩天把A搞定(之前哭了一周,安慰、勸告不管用)。我當時非常反感,覺得太冷酷。但是,結果讓我意外。

因為此後,A每天中午都安靜睡覺,入睡速度極快。下午精神也挺好,很快跟小朋友玩到一起。

B,拒絕任何蔬菜。剛開始我們引導、勸他吃菜(沒喂),他姥姥找我們:“孩子不願意來幼兒園,說老師讓吃菜。以後他不願意吃就算了。”

我本來也覺得吃飯是本能,孩子願意吃多少吃多少,不強迫。家長又明確提出了,就隨孩子自己的意願。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一個月前,領導嫌我班上孩子吃飯少,時不時盯梢。

無奈之下,班長強制要求所有孩子必須吃完碗裡的飯菜。剛開始孩子們還反抗,但很快都妥協了。(並沒有強喂,只是不吃完飯不讓玩)

B知道無法反抗,終於開始吃菜,每次都吃完。幾天以後,他姥姥找我們:“孩子說他今天吃菜了,老師表揚他了,特別高興,謝謝老師!”

C,剛入園挺活潑的小女孩,就是不聽老師指令,老師說什麼,就像沒聽見一樣。

我一貫主張尊重孩子個性,包容孩子的小倔強。只要不危及安全,我基本不要求她跟別人一樣,但是仍然免不了提醒、批評(努力的不批評,做不到)。

現在,入園六個多月,她已經:每天中午不睡覺,嘴裡念念有詞;喜歡撿地上的東西,不論是什麼,塞到嘴裡;只要閒著,就把手放在褲子裡(想像下這場面),或者挖鼻孔;集體活動,游離在群體之外……

D,與C類似,畸形的自由主義教育。完全我行我素,你說吃飯不能叼勺子玩,不能翹椅子,人家兩事一起干,才不在乎危險不危險。不睡覺踹別人床,下樓推人......

班上另外兩個老師感慨:“這兩孩子,就差下狠手治!”

“這樣的孩子,分不清是非對錯,總拿犯規當好玩,不教育永遠改不了!”

我不確定她們說的是否對,但就“掰”孩子行為習慣一事,引發了思考。

對於AB,老師強“掰”,確實有些冷酷無情,但結果對孩子自身成長發育非常有好處。而且,也因為他們改掉不良行為習慣,被集體接受,更快的找到幼兒園生活的樂趣,發展的更好。

而C和D剛入園時,並沒有現在這麼多陋習,是什麼讓這兩個孩子變成這樣?

我認為,小班孩子還不能准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他們的評價更多服從於權威。而老師,是他們已知世界裡最大的權威。老師喜歡、表揚的行為都是好的,老師批評的孩子,都是不對的。

這兩個孩子總是被老師批評,孩子們自然也不喜歡。

一個被群體拒絕的孩子,無法從集體生活中找到樂趣,就只能用“搗亂”“陋習”這種方式來求關注。越批評越被排斥,越排斥越求關注,惡性循環。

如果嚴格要求,CD會不會不一樣?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行為應該“掰”?

我認為,不應該簡單的考慮孩子難受不難受,班級好不好管理。而是長遠的去看:這些行為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有益的嗎?改正這些習慣孩子要付出什麼代價?比如AB的吃飯睡覺問題,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和營養,缺乏這些會直接影響孩子發育,就應該去改正,哪怕孩子不願意。而且,孩子付出的代價跟收益相比,九牛一毛。而部分規則,比如規定孩子必須站點做操,走路不能東張西望,既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也不是很大,應該放寬要求。

高需求寶寶育兒

我女兒跟你兒子差不多,在家裡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與原則問題,我們基本都不限制她。所以上幼兒園也有一個比較艱難的適應期。出了這種問題的時候我會告訴她,學校和家裡不一樣。家裡媽媽一個人看你一個人,學校老師一個人要看那麼多人,如果你不聽老師的偏要按自己想的來,老師就看不過來那麼多孩子,如果大家都亂走,就會有危險。如果是一些她特別喜歡做的事情,我會告訴她我們在家裡可以做,在學校不做,這樣她也有空間釋放她的需求。

二胖子

吃睡人生大事,不可馬虎。

哇,超級開心,很多人喜歡我的回答老實說,我非常熱愛我的職業,除了工資有點點養不起自己之外,其他都是完美,比起成人我更喜歡幼兒,直接單純陽光,所有美好的詞我都想放在孩子身上。在我眼裡孩子就像個會發光的小天使一樣。如果說愛的話,家長對孩子是100%那麼我對你的孩子只有3%,為什麼只有3%,因為我的眼裡還有其他孩子。我愛你的孩子同時我也愛其他孩子。在中國說實話你想要孩子追求個性,個人覺得中國這個大環境還沒有包容到這個地步,一個按著自己想法生活的人,誰不想我也想,我搞不懂為什麼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為什麼不可以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為什麼女生上廁所要去女生,其實我更想去男生那邊試試?為什麼談戀愛一定要男女,如果我喜歡女生有的人會覺得我有問題,為什麼中國社會會幫兒子買房子,女兒卻不買很多類似,你看其實我們什麼都不做,周圍都有很對隱形的規則。(ps覺得一個什麼都不遵守規則的人,你們不覺得可怕吧)有點跑題,個人覺得幼兒是個體,不是家長的所有物,他是單獨會思考的,不要覺得幼兒小,他什麼都不懂,幼兒現在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肯定不完善,有時候你會覺得有點可笑,但不可以忽視,每個年級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要讓幼兒學會獨立的思考,獨立的人格比什麼都重要。當他會獨立思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在大環境下其他人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幼師一枚,簡單回復下我現在所帶的班級是小班(3至4歲):每班人數為20-25名。班級老師是標配二個老師一個保育員。看這麼多的孩子,什麼最重要?幼兒的安全,什麼尊重幼兒啥的,在安全面前都要退一步。當幼兒安全和遵守紀律是否有關,肯定是息息相關的。我不認為排隊上廁所,和不許用碗喝牛奶,就是不尊重幼兒。為什麼要排隊廁所,是為了孩子不擁擠,因為孩子非常喜歡推擠,覺得非常開心,有秩序的上廁所就是不尊重幼兒了?覺得很無奈,一個家庭面對孩子時,家長本身是否做到任何時候都尊重幼兒想法了,我想很大多數都是無視的,排隊是為了更好更有效率把人側解決好,有的家長問:為什麼不給幼兒自己人側,為什麼要統一?有的小朋友你讓他自己上廁所,他可以一天都不去,或者就是尿褲子,他想不起來,老師提醒,玩的時候,可能有的幼兒會去,但是有的還是不會去。第二個是想用碗放牛奶,說實話樓主你是認真的嗎?這就不尊重幼兒,抹殺幼兒天性?個人覺得老師沒有引導好,多小的一件事情,如果是我,我會告訴你兒子,你們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如果爸爸媽媽接錯小朋友了,把它接回家你會不會傷心,其實牛奶和點心其實也是有自己的家的,每次都把它送錯家,他們很傷心的,(我就意思這個意思)集體生活本來就是要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個道理在幼兒園還是行的通的。集體生活,是集體,不是個體。我一直不認為不守規矩就是個性的表現。還有前面一個回答說三歲幼兒沒有辦法守規矩的那個回答,你是認真的嗎?我可以很認真的告訴你,不守規則的是成人,很多時候我都覺得無所謂,但是小朋友一定要按規則辦,超級較真。

作者:聖范錦意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903356/answer/369083411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主,回答我三個問題。

第一,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以後,你是否告訴過孩子要遵守集體的規則?

第二,你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分不分的清楚自由散漫和天才之間的區別?

第三,你有沒有想過用你的邏輯好好的教育一下這些所謂的老師?還是只是在這裡打嘴炮?

這三個問題,我真的是想好好的聽聽你是怎麼回答我的。

你看看你舉的兩個例子。

老師安排大家一起排隊上廁所,這個叫扼殺天性嗎?

老師讓每個學生用杯子喝牛奶,這個叫扼殺天性嗎?

那請問,難道不用杯子喝奶,隨時隨地,想站起來尿尿就站起來尿尿的孩子,就更優越嗎?

還是作為父親的你,覺得孩子優越。

本來小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班上有一半的孩子,比你孩子年紀大呢。

這麼小的孩子,大個半年,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能翻番。

你的字裡行間,充斥著歧視。

你歧視那些好好排隊的孩子,歧視他們是沒有思想的破娃娃。

你歧視那些用杯子喝水的孩子,歧視他們是奴性的思維。

你用你兒子做一個標准,去衡量一切與你兒子不同的人,怎麼看怎麼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

題主,老師有規定,你的兒子進門必須是左腳了嗎?

老師有規定,你兒子喝牛奶必須用紅色的杯子,牛奶只能倒到黃金分割線嗎?

老師有規定,不排隊尿尿的孩子,就要吃棒子嗎?

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是安排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上廁所,只是告訴孩子,用杯子喝牛奶。

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循循善誘,你看到的是老師對你家孩子的不喜歡,你看到的是所謂狗屁的規矩。

沒有懲罰的規矩,就不叫規矩。現在,現在你的孩子,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

我不知道你這麼神秘的優越感和反壓迫的慾望是從哪裡長出來的。

如果這個社會把你壓迫的不開心,那你自己反抗。不要把你對社會的那一套邏輯,套在一個三歲孩子的身上。

如果你覺得你牛逼,那就帶回家自己教育,法律沒有規定孩子必須要上幼兒園。

什麼叫有創意,什麼叫有想法?用個碗喝牛奶就叫高智商了?

我兒子也是小班,在幼兒園中畫畫。

畫蘋果樹。

我問他,你畫的好不好?他和我說,畫的好。我看了一下畫,確實畫的像顆蘋果樹。

我發現,我兒子畫的蘋果樹上,有紅蘋果,也有綠蘋果,還有藍蘋果。

我就問我兒子,紅蘋果,青蘋果爸爸見過,為什麼會有藍蘋果?

我兒子和我說,這是給白雪公主准備的毒蘋果,馬上皇後就要來采了。

我這才恍然大悟,前兩天給他看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圖畫書中,皇後送給白雪公主的蘋果,圖畫冊上就是畫的藍色的。

我心裡特別開心,我覺得,這才是我聰明的兒子。

而不是老師要畫蘋果樹,你兒子把紙頭撕成條,就叫聰明。

按照你的說法,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喜歡撕紙,在你的眼中,這些都是你兒子不拘一格的表現。

自家的筐子中永遠不會有壞杏。

也許題主你,才是你兒子生長路上,最大的孽障。

作者:知乎用戶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903356/answer/376930725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不遵守就不遵守唄。

您自己不也覺得這種規則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嗎,不合理的規則幹嘛要去遵守?

把您在知乎上說的話一字不差重復給老師聽就好了。

此外,拋開規則本身的合理性不談,老師是干什麼的啊?孩子小,不遵守規則,可是正因為不遵守規則所以才要老師來管來教啊。要是每個小孩子都乖乖的,還要你這個老師干什麼?

你希望我家小孩子乖乖的,我還希望我家孩子的老師都是學前教育的海歸博士呢,老師你是博士嗎?

不是的話大家就互相理解理解吧。老師不容易,但孩子我想也不是故意來搗亂的。

……

可能您擔心孩子這樣老師會不喜歡,可是不喜歡又能怎樣呢?

打孩子罵孩子?——那是違法的,告她。

不讓孩子得小紅花?——小紅花是啥,可以吃麼?

不讓孩子上小學?——可能嗎?

批評孩子?——這個可能,但是本來就做錯了批評兩句也是應該的,難不成還表揚啊?

……

說到底,對於不聽話的孩子老師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至於那些乖孩子表現再好,又不可能在幼兒園裡待一輩子,老師再喜歡他也沒有用,長大了該上不了清華北大還是上不了。

可能這話不好聽,但是某些的幼兒園的某些老師定的某些規矩,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好處,就是用來欺負老實聽話的孩子用的,明白了這一點又何必那麼較真呢?

或者往好處想想,老師未必就像你想的那麼封建,聽了合理化建議以後或許會改變做法也說不定。所謂教學相長,教育本身就需要家長跟老師互相交流互相進步,啥事都憋著不說怎麼進步嘛。

教育理論我不懂,但我知道凡事只要看透了就好了。

3歲左右的孩子需要去幼兒園,和更多的同齡人在一起,學會在一個比家庭更加廣闊的集體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學會和其他人交往並且逐漸習慣其他人對待他,不會像家人那樣事事以他為中心,一切都稱心如意。

他也需要學會遵守一些集體的規則,盡管在一開始,這些規則會給他帶來一些煩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