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媽媽地位高,說明爸爸愛媽媽,爸爸對媽媽的愛孩子都看在眼裡,也能感受得到,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溫馨的家庭環境和氛圍,孩子很有安全感,對孩子人格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以後孩子走向社會也是積極的向上的,陽光的、樂觀的。
我是一個爸爸,家有4歲男孩。
有小朋友的家庭,教育問題一定是第一位的。
可是幾個教育者,面對一個被教育者,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上,產生分歧那是必然。
在我們家,解決這類矛盾的方法是: 溝通討論,一般來講,孩兒他媽說的算。
每當我跟人聊到這點,總會被誇讚思想先進,其實,我也是踩過坑之後做出了改變,嘗到甜頭了才篤定了這樣的想法。
以前的我:
孩子要看電視,老婆說不行,我一邊說著看一會咋了,一邊拿起遙控器打開了電視。老婆氣鼓鼓的說我就會破壞她的教育,我心想偶爾慣一下孩子又怎麼了嘛。
現在的我:
孩子要看電視,老婆說不行,我也會說不行。老婆跟孩子解釋著為什麼不讓看電視的原因,我心想在孩子面前就是要保持教育的統一啊,一會等孩子走了我再跟老婆溝通下看會電視咋了嘛。
要問我是如何變得這麼優秀的? (臉紅)
那還得從兒子的那一次闖禍講起。
有一次在超市裡買東西,兒子在踮起腳想去摸貨架上的東西。
老婆說危險不要亂動就制止他,兒子不願意有點鬧,但是老婆依舊堅持,蹲下來跟兒子講道理。也在一起的奶奶看到了心疼孩子,把兒子拉到她那邊去,嘴裡說:“多大點事啊,說他幹什麼,把孩子都弄哭了,幹嘛呀。”
看著老婆一臉忍耐的表情,我打著太極哄她:“咱們去買東西,讓媽帶著孩子吧。”
說真的,這個時候我心裡還是有些不以為意的,摸就摸一下唄。
奶奶拉著孩子往前走了,嘴裡還補一句:“沒事沒事,別聽你媽的,奶奶帶你玩。”
我心裡咯噔一下,看了看老婆的臉色,看她板著臉,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就沒吭聲。
這時候奶奶帶著孩子在前邊貨架停住了,孩子看到賣綠豆的。大家在超市可能常看到,一般這種旁邊都是用袋裝綠豆圍起來,中間一大堆綠豆。兒子好奇的又要玩,奶奶沒管,還扶著孩子讓他夠著摸,結果兒子玩著玩著把圍在綠豆旁邊的袋子給弄倒了,中間的綠豆譁啦啦的從缺口處下來撒了一地。
那場面,簡直了。
超市的人都看過來,我們都傻眼了。。。。。。
後來怎麼處理的也就不提了,又尷尬又花錢的。
當時我心裡就在後悔:“早知道聽老婆的話不讓他亂摸就好了。”
這事之後,我就在思考平日裡我們對家庭教育的這種不統一所存在的問題。兒子闖的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的確看到了他身上的負面影響。
我們的態度不統一,孩子也明顯的會看人辦事。 比如在我老婆面前表現就好些,在我和奶奶面前就會比較任性。但是我們都在場的時候,他就會仗著有人幫他,也越來越不服管了。
後來,我看到了一段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學家洪蘭的節目採訪視頻,深覺有理。
洪蘭博士在採訪中說:
我們現在看到,因為時代不一樣,他的觀念不太一樣。
最大的問題是,家裡比方說是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父母親,是六個人養一個孩子。這六個人的教養觀念不同。
爺爺奶奶苦過了,所以孩子要什麼就給他吃。
可是這樣會寵壞孩子對不對?
我們家庭需要的是一個溝通,就是 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的方式,當然這決定權是在母親身上。
因為將來這孩子長大好不好,是母親的責任。
她有這個責任,她就有這個權利。
這孩子我希望怎麼教,大家同在一個家庭裡面,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這個母親的規矩。
我們看到很多的媽媽不喜歡孩子在吃飯之前吃零食,可是你也看到很多的公公婆婆就這樣塞。
塞的時候多半還講一句話:
不要給你媽知道
這就是欺騙。
簡要來說就是: 全家只能有一套教養的方式,決定權應當在母親身上。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大多“隔代親”,又沒有年輕父母那麼認同科學育兒,還有心裡那種“我曾帶大你們”的優越感。
於是他們有時很固執,有時很強勢,不願聽從年輕媽媽的教育理念。
但是,這很不好 。
就像我家兒子,已經呈現出負面影響,若不及時調整教育模式,之後的發展只會更差。
之前我也想過,反正大家都是愛孩子的,怎麼教育都無所謂。
可真的當我靜下心來客觀的思考,才發現這樣確實對孩子非常不好。
1
不利於身體健康
很多老人非常操心於孩子的照料,卻與年輕爸媽有著不同的觀念。
我們說,孩子餓了自然會吃飯,完全不需要也不應該追著去喂;
而老人卻說,孩子不追著餵飯怎麼會好好吃呢,不吃到大人心裡的“飽”,那他一定還是餓著的。
我們說,紙尿褲除了燒錢之外全是好處,萬萬不能讓孩子穿著開襠褲,露出屁股隱私全無。
而老人卻說,那紅屁股都是紙尿褲捂出來的,小小孩子露個屁股又有啥關係。
我們說,孩子的用品要選有品質保證的,安全永遠是考慮的第一要素。
而老人卻說,那些洋品牌都是騙錢的傻子才買,幾塊錢的東西一樣用的蠻好。
科學餵養與老式觀念常有碰撞,若是老人固執的按照不科學的理念教養孩子,顯然並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
2
學會欺騙
“你媽不讓吃零食?咱們偷偷吃不讓她知道!”
“你媽不讓玩充氣城堡?現在我帶你去你別告訴她!”
孩子在愉快接受提議的同時,還接受了“背著媽媽做”,“不對媽媽說實話”這種欺騙的性質。
仔細想想,確實,一面口中教育孩子做人要誠實,一面行為上展現給孩子對待欺騙輕描淡寫的態度。
孩子會更容易趨向哪種發展?
毫無疑問是學會欺騙。
因為欺騙本身就由於可以帶來利益而具有巨大誘惑。
加之對於孩子來講,教育者行為比語言上的展現,更具有模仿力和說服力 。
3
不利於是非觀的建立
在孩子媽教育他時,當面提出不同意見,指出她說的不對,這是我曾犯過的錯誤。
這樣有很大的問題:影響孩子建立明確的是非觀。
對於年幼的孩子,心智尚不夠成熟,是非觀的建立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也就是說,需要從大人的言行中,明確的接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一個2歲的孩子,倘若對顏色還沒有概念,那麼如果媽媽告訴他蘋果是紅色,他就會相信這種顏色是紅色。
這時如果爸爸出來,告訴他媽媽說的不對,蘋果的顏色是黑色,那麼他就又會相信這種顏色是黑色。
或者孩子乾脆就很迷茫,分不清這種蘋果的顏色到底叫做紅色還是黑色,產生顏色概念的混淆。
年齡大些的孩子,對於是非的分辨也是如此。
同樣是家裡至親的人,卻表達出截然相反的觀點,媽媽說好吃的東西可以和好朋友分享,奶奶說全都是你一個人的你別給別人吃,讓一個孩子憑自己的理解去分辨對錯,太難了。
在規則感及是非觀建立期,家庭教育者明確而一致的觀念輸出,更加有益於孩子直接的認知和接受。
發現問題是為瞭解決問題。那麼,如何做到家庭教育方式一致呢?
1
有效溝通
如果家裡的教育者很多,那麼溝通物件必須從我們強有力的“爸爸後援隊”開始,再延伸到更高的層級——老人。
夫妻倆什麼話都好說,媽媽們有理有據的去說服,溝通的難度不大。
並且爸爸們也應該明白,媽媽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媽媽的建議非常值得傾聽、思考,和接受。
另外,本著誰的爸媽誰去說的原則,姥姥姥爺的溝通工作由媽媽來做,爺爺奶奶的溝通工作由爸爸來做。
在我們家,當我明確意識到家庭教育要“孩兒他媽說的算”之後,就是如此和老婆分工去說服家裡老人的。
方式為:轉發育兒文章到家庭群,灌輸育兒知識,把老婆的教育觀念說成是某某專家說的;另外,多說些別人家的事例給老人聽。
“某某專家說了啊,得從小就給孩子培養隱私意識!”
“啊!新聞裡有個小孩因為穿開襠褲屁股被小蟲子咬了!”
跟老人這樣溝通,比說一萬次“不能穿開襠褲”都還要管用的多。
2
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真的是無法和家裡老人達到教育觀念的統一,那就著力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有次同學聚會上,一個女同學帶了她孩子來,她孩子很鬧,於是她吃飯時一直在抱怨,她們家孩子被奶奶慣壞了,一點規矩都沒有 。
當時我就很奇怪,女同學一邊抱怨一邊默許孩子在飯店的沙發上蹦來蹦去,碗筷敲的叮噹響,那時奶奶也不在場啊。
這又怪誰呢?
她明明可以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會打擾到別人的,怎樣做是有規矩的。
她明明可以讓孩子在一次次的正確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沖淡和奶奶在一起時的沒規矩。
採訪中洪蘭博士提到“將來孩子長大好不好,是母親的責任”。
是的,我認為,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大可不必也不應推責於老人。
強化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教育,就一定會看到,孩子成長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
當然,作為爸爸,我也會想:
家庭教育都“孩兒他媽說的算”,媽媽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不會全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就我所看到的大多數情況來看,媽媽永遠是對孩子教育最上心的一個。
也許她的一些觀點不是那麼正確,但是我們需要給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一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絕不是什麼都聽媽媽的,一旦出了點啥事就全都指責媽媽:“你看,都是按你說的做,結果出錯了吧。”
在育兒這條路上,沒有人是一直正確,我們都有試錯和磨合的過程,即便是媽媽也一樣。
養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只是我們應該更尊重孩子媽媽的意見。這種尊重,不是甩鍋讓媽媽承擔所有的責任和義務。而是聽孩子媽媽的意見,貫徹執行她的理念,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也不是出了問題就讓老婆背鍋,有不對的地方我們一起承擔責任,有問題可以再商量,然後再統一執行。
當媽的不容易,日夜操勞,但她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
聽媽媽的話,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