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會自己安靜看書,好乖哦~」「哇,寶貝你看,那個小哥哥已經會騎腳踏車了耶~」…我們都知道不要給孩子做比較,但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因為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了擔心的比較。擔心自己的小孩是不是發展出問題?他是不是哪裡跟別人不一樣。
其實每個小孩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根本就沒什麼好比的,每個人又不一樣。比較有什麼意義?
關心卻變成了比較,你知道比較的五大殺傷力嗎?
1.比較,讓孩子容易自我懷疑、缺乏信心
「倫倫,你畫的人怎麼都沒有手腳呢?像你們班那個玲玲,他畫的小朋友不只有畫手和腳,而且連手指頭、鞋子都有畫出來,好厲害!」
很多爸媽都說過類似的話,原本只想是提醒孩子,能更畫得更好,卻總愛在後面再加上誰誰誰表現得很好,這樣的語言會漸漸地在孩子心中產生自我懷疑—我不夠好。
記住,爸媽的角色是鼓勵孩子一步一步向前進,而不是提醒孩子誰已經在他前面了!
2.比較,讓孩子容易善妒
如果你經常把孩子跟另一個你心中的模範孩子比較,例如「你看你表哥,跟你一樣小班,他昨天畢業典禮當小班在校生代表用英文致詞耶!」這樣的話語在孩子聽來可能都是一陣刺痛,嫉妒油然而生。
嫉妒其實不是一種很健康的感覺,當孩子飽受嫉妒情緒的折磨後,就會轉為敵意,甚至可能變成侵犯攻擊。
3.比較,讓孩子容易變的消極
當別人總是被”捧的高高”的,而孩子總是”被打臉”,孩子的心裡會更多負面思考,「就算我努力了,你也一定不會看到」。
你原本期待的是「激勵」,孩子會因為「不好意思」而更加努力,勇於挑戰,可惜,孩子只會更負面、消極。
消極會讓孩子不幸福、不快樂,這和我們希望把孩子教養成正向、快樂的人格,是背道而馳的。
4.比較,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你總是一再的跟孩子說,那個誰誰誰比你厲害,例如「你看芳芳這首曲子彈的好好聽唷!你回去要再多練習啦!」孩子就會漸漸藐視你、對你有情緒。
因為他們是沒有辦法看到”你為他”好件事,他們只會覺得你不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5.比較,容易變成緊張不安、神經敏感的大人
教養,要減少不必要的比較!
某天到學校接孩子,看到一個阿嬤跟小朋友說:「老師教了這麼久的歌,你怎麼都還不會唱?為甚麼其他的孩子都會唱?」聽完,孩子就開始生氣,耍賴不想走,反而又被罵得更慘。
我急忙幫這個小朋友圓場,跟他的阿嬤說:「我們在家也練習很多遍才會,不是一次就學會的啦!」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看起來才3、4歲的孩子,心裡就很討厭被比較,對他們來說無可耐何,也真的不是滋味。這有時候是情緒爆發的原因之一。
現在很多孩子的挫折忍受度非常的差,爸媽常發現孩子一直要搶第一,不能輸!你覺得是學齡兒才會這樣嗎?其實,2-3歲開始,就開始有這些行為了。
因為孩子開始聽得懂我們一直要他們表現好,一直在說誰家的孩子表現得比較好,他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氣質,符合家長的過度期待,當達不到的時候,後果可想而知。下面7種正確的教養提醒所有家長!
1.尊重孩子的選擇
別嚴格規範孩子的學習目標,適當的給孩子有選擇的權利。例如,不喜歡學琴沒有這麼嚴重,搞不好他喜歡玩打擊樂或唱歌,一樣透過其他方法開啟音樂智能!
2.讓孩子嘗試錯誤
在孩子遭遇挫折跌倒時,別急著去扶他一把,這樣孩子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弱奌及缺點!
例如,孩子剛學寫ㄅㄆㄇ時,你嫌孩子寫的醜直接擦了他的字,他將無從比較,就沒有學到字體工整的概念!
3.允許小小出錯
別一碰到孩子犯錯就不斷嘮叨責備,孩子會變的容易緊張,擔心自己達不到大人的目標。
例如,「我不是早就叫你喝湯要小心別灑,你看你弄成什麼樣子?」,能力的培養,有時要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孩子會更願意跨出去!
4.別常用激將法
別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激將法要看個性而用,要看個性而用,太常使用這個大絕招,可能造成幼兒「我就是很差很爛!」的偏差心理!
5.別比孩子還在意輸贏
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
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6.學習沒喘息,很容易逃避
很多學齡的孩子(甚至學齡前),每天都在趕場學才藝,沒有時間適應新學習,更沒有時間消化學習的內容,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一聽到喘息時間又被排了新事物,往往反彈很大,或直接逃避!
7.減少比較,尤其別在孩子面前
教養中要減少比較及懷疑的態度!當孩子很高興的來跟你分享那個他一直突破不了的學習,終於有了進步,爸媽千萬不要「真的嗎?你有可能整天都沒被老師記點?」,「你考90分,那你們班應該都沒人考80幾分吧!」。
時時刻刻比較,會讓孩子不想跟你分享他的進步,並破壞學習的動機;而懷疑孩子的努力,則會減少他對父母的信任及對自己的自信,當孩子面臨新的學習時,家人應該要當他們最重要的後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