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廠》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紐約有一戶窮人。父親是牙膏廠工人,收入微薄。

媽媽沒有工作。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加起來381歲了,全部癱瘓,擠在一張小床上度過餘生。

屋頂漏雨,牆壁漏風。

桌上無菜,碗中無食。

他們的晚餐,是7個人一起喝一鍋清水煮甘藍菜湯。

父親失業後,連甘藍菜湯也喝不起了。

查理就是這戶人家的孩子。

他不帥,不壯,也不是很聰明。

他普通得像一顆草,少有人注意得到。

但是,在故事的末尾,他成為全世界最幸運的孩子。

他擁有了龐大的事業,驚人的財富,為全世界孩子製造夢想和甜。

你大概也想問:為什麼出身寒門,查理卻最終逆襲?

其實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一個是,就是他有一個超級好的家。

這個家一貧如洗,但又富可敵國。

這個家一無所有,但又應有盡有。

當然,他們富有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 他們面對困苦,從不抱怨。

當父親苦喪著臉,從風雪飄零的門外走進來。

母親一看,就猜到了發生了什麼。

但她一句喪氣話都沒說,甚至沒有皺眉,也沒有嘆息,而是輕快地一轉身,拿著菜刀,剁下半截捲心菜,揚著聲音安慰丈夫:“沒事,我把湯再做稀一點。”

  • 他們面對貧瘠,一直樂觀。

查理沒有玩具,沒錢去游樂場。

但他一點都不自卑。

他用爸爸從牙膏廠帶來的廢棄蓋子,一天天地攢著,一個個地積著,最終做了一艘漂亮的大航模。

  • 他們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當威利•旺卡先生發出告示,有5個孩子可以進入巧克力工廠參觀,其中有一個還將繼承他的巧克力工廠時。

查理家人聽到消息,沒有一個人說:“我們家的人就別想了,我們沒那個命。”

所有人都在支持孩子。

他們鼓勵查理,如果喜歡,就去試試吧。

  • 他們身處絕境,但彼此相愛。

查理沒錢買巧克力,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提前給查理過生日,把巧克力當成生日禮物送給他。

第一次,他沒有中獎。

第二次,爺爺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枚硬幣給他,讓他去買巧克力,結果也沒中。

但沒有任何人怪罪。

大家互相鼓勵,在貧困的日子裡互相扶持。

  • 他們尊重孩子,不掠奪孩子的所得,不要求孩子為家庭犧牲。

後來,查理在雪地裡走著,忽然發現下水道口,有一張紙幣。

他走過去一看,發現是10美元。

他用這10美元,去商店裡買了巧克力。

這一次,他看到了金獎券。

旁邊一群男人女人撲過來,要和他換。

一個阿姨說,可以給他500美元,買他的金獎券。

查理沒有答應。

他拿著金獎券跑回家。

大家興奮不已,爺爺甚至當場從床上跳下來跳舞。癱瘓的雙腿居然好了。

查理提到了有人要買獎券的事。

大家都拒絕了。

沒有一個大人說:“孩子,家裡太窮了,去巧克力工廠也就是去玩玩,還是換成500美元,讓這個家度過難關吧。”

沒有。

沒有一個人要掠守他的希望。

也沒有一個人暗示孩子要為家庭犧牲。

他們明白: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

孩子的願望自己去實現,大人的困境我們自己來處理。

在這種尊重之中,查理從不覺得自己卑微,也不覺得自己匱乏。

他成為所有孩子中最真誠、最善良、最積極、最勇敢也最懂得負責的一個,最終,他贏到了最後。

你可能會說,這是走了狗屎運。

不是的。

查理這樣的孩子,即使沒有巧克力工廠的金獎券,生命的金獎券也一定會到來。

因為他有一顆富足的心。

他雖然外表寒酸,但內心溫暖又豐盈。

雖然沒有零食、玩具、華服與豪宅,但他有一個愛意滿滿的家。

在這個家裡,他被所有人愛著。

他不自卑,不焦慮,不暴躁,也不短視。

由此,他的精神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曾有一個科學實驗,專門研究寒門與豪門對孩子的影響。

實驗人員找到500多個孩子,觀察他們的大腦發育。

這些孩子,有一半來自貧窮家庭,一半來自富有家庭。

結果經過反復觀察,發現孩子的智商,與家境並沒有太大關系。

與什麼有關呢?

與他在這個家庭裡獲得的尊重、愛、自由有關。

也就是說,出生在高自尊的家庭裡,哪怕貧窮,哪怕生活捉襟見肘,孩子也能聰明、自律又樂觀。

看到這裡,大概又有不少朋友說,父母一定要讀了很多書,才懂得科學的教育方法吧。

也不見得。

泰國有一個由真人真事改編的廣告片,叫《菠蘿冰棒》,講一對貧困的母女,在底層生活的故事。

女兒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長大。

母親沒有念過書,是一個文盲。

沒見識,沒遠見,更沒大視野。

工作也卑微至極,靠賣水果為生。

但因為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女孩的成長非常好。

有一回,小女孩想切菠蘿,但不知如何下手。

媽媽沒有撲過去教,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自己拿了一個,慢慢切給孩子看。

小女孩就懂了。

她學著媽媽的樣子,順利切開人生中的第一個菠蘿。

媽媽不懂得什麼叫言傳身教,也不懂得什麼叫讓孩子成為她自己。她只是樸素地覺得,不要綁著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學,去做,去試驗。

夏天來了,孩子們開始吃起了冰棒。

她們沒有錢。吃不起。小女孩看著別人偷偷咽口水。

母親看見了,把菠蘿切塊,插上一根竹簽,凍在冰塊裡,次日拿給女兒吃。

她說:“這是菠蘿冰棒。”

小女孩覺得美味至極。

說:“太好吃了,媽媽,我們應該把它賣出去。”

媽媽沒有反對。

她任由女兒,背著冰棒箱,去叫賣,也去試錯。

沒有一個人買小女孩的菠蘿冰棒。

她沮喪地走回來,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沒有買呢?”

媽媽沒有直接說答案。

她說:“那你該自己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麼賣東西的。”

小女孩去了菜市場,細心觀察其他小販。

她聽見了吆喝,看見了廣告牌,知道了如何宣傳自己的優勢。

她回到家,拿起一個紙板,畫上菠蘿冰棒的圖,寫著:雪糕菠蘿冰激凌,每口好滋味。

然後一路吆喝:5塊一根,10塊三根。

她的菠蘿冰棒被一搶而光。

母親看見此情此景,欣慰地說:“未來無論發生什麼,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

為什麼她這樣自信?

因為孩子在她的教育下,懂得了人生得由自己去探索,去試錯,去糾正和負責。

這個道理許多家長都明白。

但是少有家長能像她一樣,給孩子充沛的自由,無所保留的愛和尊重。

當一對父母能對孩子不控制,不放棄,用成人的資源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那麼,這樣的孩子不說成才,也一定成人。

這個短片的原型Achara poonsawat在長大之後,獲得Sarnrak項目獎學金,完成本科學習,過上了更理想的生活。

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短片末尾,導演放上了一句話: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

這一句話,每一個家長都要反復誦讀。

現在,我的許多讀者朋友也已經有了兒女,成為一個父親,或一個母親。

在教育上,大家都會說很難。

確實,它不容易。

但也不難。

你只要記得,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對待,而不是一個小東西,或者小棉襖小可愛小萌寵,他們是人,一個有記憶有思考有情緒的人。

你希望孩子以後被他人如何對待,你就如何對待他。

你希望他以後成為什麼人,你就先成為那種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怪獸實驗。

這是一個很不人道的實驗。

但也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本質問題。

愛荷華大學的溫德爾·約翰遜博士選了22名孤兒。其中有幾個孩子,是有口吃的。

在實驗中,約翰遜對口吃的孩子採用了積極療法。

當他們發音流暢時,實驗人員會表揚他們。

當他們做事出色時,也會贊許他們。

同樣給予了充分的愛和尊重,並讓他們有自由,去做想做的事情。

而那些不口吃的孩子們就沒那麼幸運了。

他們被迫接受了消極療法。

約束重重,規則繁多,言行舉止被苛責,被挑剔,甚至被侮辱,出現細小錯誤,實驗人員會一直責備。

實驗過後,被控制、被挑剔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惡化為一生的問題。

而被鼓勵與愛的孩子,口吃全部好轉,甚至不再口吃,而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出現了明顯的進步。

也就是說,前者是治癒,後者是致郁。

看到這裡,想必你也覺得,這個實驗非常殘酷。

但它也說明了,一個孩子最終走上什麼路,擁有什麼榮耀與磨難,遇見什麼樣的成就與低谷,與家庭教育關系極大。

你種植什麼,就收獲什麼。

你怎麼和他相處,他就怎麼和別人相處。

所以啊,如果你想看見一個明亮的少年,現在就給予愛;

如果想看見一個獨立的孩子,現在就給予尊重與支持;

如果你想在十幾年後,遇見一個健全的大人,現在就像《查理與他的巧克力工廠》中的家人們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樂觀待人,不氣餒,愛生活,永懷希望。

 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我家已經不知道做工幾代了,歷代都不太重視教育,我爸也沒有特別重視。升上國中那年,我想說若是唸書唸不來,就彷效我堂兄弟姊妹一樣,早一點去唸職校,畢業就出去幫家裡賺錢。

  後來我考上家鄉縣市的第二省中,妹妹考上北一女。接著我又考上師院,妹妹也考上公職。但是家族其他的堂兄弟姊妹共十三人,只有二位男丁,家族只能勉強供給長孫唸私立大學,唸不上去的男丁就唸職校,女生一律唸職校,大家都早早出社會工作。

  我很感謝爸媽那時候身兼兩職,讓我們姊妹在國中時無後顧之憂地唸書和補習。我和妹妹是爸爸這一房中唯一不是是做工的,後來還換得鐵飯碗。反觀我的堂兄弟姊妹,女的早早嫁人,男的工作也很辛苦,念私立大學的長孫最近還因為公司倒閉失業好幾個月。

  還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國中時期,我人格發展還不算成熟,但是當時的老師教學要求嚴格,少一分打一下,整個心力都放在唸書上,也沒有時間和別人學壞。後來考上了省中、師院之後,雖然功課也沒有很好,但是同儕之間互相影響,同學有時候會給我很正向的鼓勵和很好的思想觀念,我也在同學身上學到很多做事的邏輯方法,讓我深刻體認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有師兄姐是老師,大家心裡都很清楚,一個班即使只有五位以下較調皮的學生,就會讓老師在一節課中的一半時間都在管秩序,而且學生的學習情緒會互相影響,只要有同學在玩,那跟著玩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最近我一個同事也很頭痛,他的兒子之前都很優秀,但五年級分班時,班上剛好有幾位比較好動、愛玩的同學,所以他兒子的學習情緒漸漸被影響,上課變得很愛講話,整個人都浮動起來,品行變得偏差,還會用嘲笑的方式霸凌同學,同事糾正兒子後還影響了彼此的親子關係。

  所以只要帶到三、四年級的學生,我在考科上一定要求得很嚴格,想盡辦法把平均拉到93分至95分上下。我心裡很清楚,要是學生沒有基礎,就算到了六年級或國中想唸書,也很難再追回來。因為沒有基本功,學習過程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如果學生習慣自己的學科成績好一點,將來就算分到秩序比較偏差的班級,他們還是會認為自己是會唸書的小孩,會自己顧好讀書這一塊。

  心理學有一句話說:「比起不被關注,孩子寧願要壞的關注,總比沒有被關注來得強。」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心地不壞,但是一定要惹事生非引起關注的原因。

  我最近在跟我一個同事討論一個問題,這位同事是很認真的老師,以下是我們的討論內容:

  同事:「我認為花時間在拉後面百分之二十五的學生,是不符合效益的。」

  我:「如果不拉,他們到國中可能會被宮廟、黑社會、毒品拉走,到時候就很難挽回了。」

  同事:「被黑社會拉走,那要孩子本身很敢沖才會去惹是生非,但是多數的孩子都是怕事的。」

  我:「但是毒品是不看孩子個性的,無論膽大、膽小,只要一碰觸到,就是一條不歸路。」

  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念,沒有什麼對錯,但無論如何,要把握時機,在還能拉孩子步上正軌的時候就要努力矯正,若到了真的走偏才想讓他們回頭,師長和父母都要耗費極大的心力,效果也不一定顯著,這點真的要非常小心。

  我從小也是看著堂兄弟姊妹這樣一路走來,非常能感同身受親人受到的痛苦。往往當他們自己想唸書時,書已經唸不起來,受到很多挫折,卻又沒有資源。自己任教學校的高年級學生所有考試都不及格,老師想教,但是因為完全沒有基本功,所以學習起來特別困難。人都有懶散心,還是上課睡覺、搗蛋比較容易。我曾經聽過任教學校畢業的學生說:「上了國中之後,在教室聽課,因為聽不懂感到很痛苦,所以才翻牆出去。」一旦學生翻牆出去,外面世界的危險就不是大人可以預料和掌握的。

  我們以前的時代,大家生得多但是不會教養,教養孩子的責任就交給學校老師。在學校被老師打,家長還要感謝老師,然後自己回家再打一遍。我們這一輩的人比較不知道怎樣正確教養小孩,因為以前我們的父母都沒有重視教養,只負責確認孩子是否吃飽穿暖。我們這一輩的人,還真的有很多人也認為「教養是老師的責任」,不要說別人,至少我曾經這樣認為。

  身為老師,我倒不認為成績是最重要的,我反而覺得國小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格。所以在要求成績之餘,我還是會督促、培養學生的品格。曾聽過一位心理師說:「自我效能高的孩子,他遭遇失敗時,會覺得是他的方法錯了,而不是自己很差,他會換其他方法,畢竟他以前有成功的經驗;但是,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若遭遇失敗,往往覺得是自己很笨的關係,久而久之,他就會落到一個陷阱迴圈裡頭。他常常假設自己會失敗,後來面臨失敗了,就證明自己真的很差。」

  我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方法是透過製造機會讓他們變成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我把他們的成績平均抓得很緊,讓他們明白成績好是自己能做到的事。若是到了五、六年級真的唸不起來,就要反過來找這個孩子的優點,肯定他的優點,利用優勢能力來提升他的弱勢能力。總之,不能讓這個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樣孩子真的很容易自我放棄,行為走偏。大家一起加油,為自己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多付出一些心力,相信好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分享完畢)

  一個人的品格是從小開始養成。尚未定性的孩童時期,性格最容易塑造,因此,正確人生觀念和品格的教育培養,越早開始越有效果。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古代聖賢故事就有記載,例如「孟母三遷」就是闡述生活環境對一個孩童人格培養與習慣教育養成的重要性。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誘惑,尤其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普及,只要一連上網,什麼資訊都可以搜尋到,孩子們暴露在色情、暴力、錯誤資訊……等等各種誤導之下,真是令人防不勝防。

  上述分享文提到:「後來考上了省中、師院之後,雖然功課也沒有很好,但是同儕之間互相影響,同學有時候會給我很正向的鼓勵和很好的思想觀念,我也在同學身上學到很多做事的邏輯方法,讓我深刻體認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修行社團裡也有師兄姐是老師,大家心裡都很清楚,一個班即使只有五位以下較調皮的學生,就會讓老師在一節課中的一半時間都在管秩序,而且學生的學習情緒會互相影響,只要有同學在玩,那跟著玩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由此可知,同儕之間的互動、學習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養成,為人父母或老師在營造正向的學習環境,就要多費心力,讓孩子都能在好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茁壯。

  分享者在教育學生上花了很多心力,她深明學習的基本功和品格教育同等重要,除了要求學生的學習成績之外,也藉由各種機會教育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從小培養正向的品德,讓孩子除了學習成績優秀之外,也能有正面的態度面對未來的人生,才能達到真正的品學兼優。

  環境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有多重要?以下引用佛化家庭修行社團的一位師兄:「家庭氛圍真的很重要,人格養成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影響小孩的心態、觀念以及他的潛意識及行為。

  以前台灣有一陣子很流行打保齡球,許多朋友或家庭約一約就去打,在這樣開放的場所,孩子很容易被影響。父母在打球的時候,小孩在球館裡跑來跑去游戲,您們知道小孩在這幾個小時中看到什麼嗎?例如:大人抽菸、講髒話、情侶當眾磨蹭、親吻……等等,無形中都會影響小孩的心性,就像一池乾淨的水滴入一小滴墨汁,一開始只有一點黑,隨著時間發酵就會漸漸擴散,污染整池子的水。學校的師長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有些家長卻把小孩安置在一個不良示範的環境,日後子女走偏掉,家長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

  教育孩子可以用潛移默化的引導方式,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我們一直鼓勵老二除了讀《金剛經》之外,也能讀其他經書。《地藏經》篇幅較長,老二要我陪他讀,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於是對他說:『好啊!爸爸陪你讀,一邊讀一邊說故事。』一部《地藏經》前前後後花了五個多小時,從上午邊唸邊解釋到下午才完成,雖然花費的時間較長,但可能因為新奇的緣故,他看起來對《地藏經》顯得很感興趣。隔天他只上半天課,從下午到晚上在阿嬤陪同下自己唸《地藏經》,我媽則唸《藥師經》,唸到一半睡著了還被阿嬤叫起來繼續唸。這是他第一次唸完一整部《地藏經》,他自己也很開心。下班後我得知這件事,便讚美他:「你真的很棒、很棒哦!能自己讀完《地藏經》,真的好棒!」如同蔡師兄說的:「萬事起頭難,再做就不難」,我跟他說:「再讀個幾百次,你一定就很熟了!」他笑著跟我說:「要暈倒了」,哈哈!

  分享老二讀《地藏經》的故事是想告訴各位環境的重要性,我跟他哥哥都有在唸《地藏經》,常常跟他說:「你也要唸《地藏經》啦!別怕多,唸熟了其實真的不多。等你以後再來學就越難學,趁現在趕緊熟悉,唸起來就會很快。」一開始,他雖然嘴裡說不要唸,但是他的耳朵已經有聽到了我們讀誦的經文,靈識也記下來了,即使聽不清楚經文的內容或意思,至少也聽見許多菩薩名號、很多的鬼王、很多的天、讀誦《地藏經》的二十八種利益、七種利益……等等。小孩的聽力好,一入耳根,永為道種。所以,種下引導他讀經的因,何時成熟就看機緣了,但前提是一定要先有讀經的前因,孩子才會有後來誦經的果。」(引用完畢)

  小孩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能有所啟發。陪伴、教育孩子長大,就像重溫孩童時光一樣,為人父母自己也重新再學習、再成長一次。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經由正確的教育,孩子養成好的人格品德,父母也能從孩子的成長中得到正向的收穫。

  學佛修行也是如此,要一直保持虛心學習的心態,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在學習各種新知識的孩子,面對任何人生考驗與挫折,都能放低姿態去接受和求教,這樣才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成長。面對浩瀚無垠的大宇宙,我們都是淼小的微塵眾,任何成就與收穫都只是學習過程中的附加價值,沒有什麼好自負或驕傲的,要永遠保持一顆謙遜學習的心,才能為這難得的人身帶來最大的收穫。

  孩子是為人父母、師長的最佳教材,在教育他們的同時也是我們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如同誦經修行,越早開始就越容易修得身心輕安自在,從現在開始行動吧!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