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教育的影響,將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都說父親決定孩子飛的高度,母親決定孩子走的長遠,要想孩子有出息,首先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讓他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接受愛的教育,感受和諧積極的家庭氛圍。據調查統計,那些感覺不到幸福的孩子,往往來自以下這5種家庭。

① 父親長期缺席的家庭

年齡在14歲以下的孩子,缺乏父愛很容易患上“父愛缺乏綜合征”,性情不穩定者居多,且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概率也會增加。

② 母親強勢且控制欲強的家庭

母親過分強勢容易讓父親的作用邊緣化,讓孩子無法形成對父親的認同,影響擇偶觀。且強勢母親也較為嚴厲,對孩子的情緒穩定、自信的培養等都有影響。

③ 窮養孩子的家庭

父母總跟孩子“哭窮”,說家裡沒有錢或者真的沒有錢而不願帶孩子嘗試更多新鮮事物,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情緒,沒有安全感。

④ 父母對孩子“假性陪伴”的家庭

很多父母將孩子交給老人撫養,或者就算陪在孩子身邊,也只是低頭玩手機,而無法做到真正的陪伴孩子,關注孩子,回應孩子。

這樣的家庭親子關係都較生疏,也無法形成很好的親子依戀,極為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⑤ 有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的家庭

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的孩子,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卑怯心理。

這樣的孩子,要麼過分壓抑自己,逆來順受,低自尊,低自信;要麼在成年前後突然爆發,將負面情緒以暴力的形式釋放出去,危害他人和社會。

孩子的幸福感到底從哪裡來呢?

心理專家說,孩子獲得幸福有兩個條件:一呢,就是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二呢,就是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

①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需要父母抽出更多的時間,多陪一陪孩子,牽著這個小小的蝸牛去散步,認識這個世界,享受生活的美好。

當孩子哭了,父母會第一時間給予回應,他們內心就不再悲傷。當他們害怕某個東西,父母陪在身邊,通過眼神、身體和話語等方式向孩子表達愛,這樣就可以幫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幸福,獲取幸福的能力。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學家 亨利·哈羅做了一個恆河猴實驗。

讓出生一天的嬰猴和母猴分離,在以後的日子讓嬰猴和兩個母親在一起:一個鐵絲母親,它的面前掛著奶瓶;一個是毛絨母親。

他發現嬰猴除了需要喝奶的時候,和鐵絲母親在一起,其它時間基本上都和毛絨母親在一起。

由此得出結論:除了基本的饑餓和饑渴的生理需求,嬰猴更多的情感需求是在柔軟、有溫度的母親裡得到滿足的。

盧姆在《安全的感覺》一書中講到:

“安全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自然基礎, 沒有安全感,你必會有意無意的神經緊張,而你正在進行的行為會受到‘劫持’。缺乏安全感,人和諧成長就沒有力量,由於陷入了無休止的緊張,由於你得保持進攻或防衛姿態,你漸漸已將精力耗光。”

②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4-6歲是孩子自信啟蒙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但是,切記敷衍式的表揚,如你真棒、好聰明、好厲害,而應是具體的內容,如你今天收拾了玩具,做得很好。

孩子做錯事,家長批評也要只針對事,不對人。

馬斯洛按照心理學理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的發展非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這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就來自於孩子完成一件事,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表揚。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完成某件事的“成功”,絕對比滿足物質慾望的幸福要多。

養出幸福感滿滿的孩子,你做到了嗎?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