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形成時,家長做一些必要的干預,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實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伴隨、影響孩子的一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覺不用大人管,省時省力,又省心。其實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做出一些努力,掌握一些方法,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是最好的捷徑。
俞敏洪說過,缺乏自我管理的人生將難以變好,因此,培養孩子的自律顯得尤為重要。
有研究表明 :3-6歲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最好時期,其次是7-12歲。在孩子的性格習慣養成初期,家長通過適當的訓練,增強孩子的自律,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自律將影響和伴隨孩子的一生。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言傳身教
孩子在七歲之前,其實是在看著家長學的,如果家長成天沉迷於牌桌、遊戲,卻大叫著讓孩子去寫作業,這樣的話孩子當然不會聽。父母懂得自律,生活習慣良好,孩子才會有樣學樣,模仿父母的樣子,成為自律和自製的人。
“牛娃”都有一個很牛的家庭,最好的學區房是自家的書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利用秩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兒童心理專家研究發現: 2歲半左右的孩子會進入秩序敏感期,並持續很長時間。具體表現在,出門關燈一定要他關,如果不是他關,會把燈再次打打,他來關;比如,刷完牙牙膏牙刷一定要由他自己放在杯子裡,如果大人代勞了,會拿出來自己重新放……
這種固定的秩序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孩子會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律性。如果家長不保護孩子的秩序意識,罵孩子“找事幹” “不聽話”等等,會扼殺孩子的自律。
所以,孩子處於這一時期的父母,首先要有極大的耐心,接納孩子的秩序敏感,不要呵斥指責孩子;其次,要讓孩子保持規律的生活,比如按時刷牙洗臉洗澡睡覺,按他的一套程式來;再次,利用這段時期,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睡前把鞋子擺好、垃圾扔進垃圾簍、每天刷牙等等。
3、幫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自律性差的最直接表現就是拖延症,因此幫孩子進行時間管理,治好拖延症,是增強自律的重要方法。
家長一開始可以幫孩子制定時間計畫,如果完成得好,給予獎勵。之後,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制定時間計畫,最後逐漸讓孩子自己制定時間計畫。一個時間管理能力強,能制訂並很好完成時間計畫的孩子,一定會是個自律的孩子。
4、腦神經訓練
人的大腦經反射是可以進行訓練的,因此自律能力也是可以通過強化訓練得到的。
作為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小習慣中進行訓練,堅持讓孩子不管平時還是暑期,先把作業做完,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在任何事情上,都會合理安排時間。家長可以讓孩子睡前把鞋子擺好、衣服疊好放好,慢慢孩子也就學會整理自己的玩具和書包。生活中小事情上的自律性有助於孩子長大後在大事上也擁有自律性。
孩子未來的路必須由他自己去走,沒有人可以替代。家長只有幫助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自律性,才會迎來開掛的人生!親愛的朋友們,你的孩子有自律性嗎?你有沒有訓練過他?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